兩岸國際焦點評論

雁默:川普的「解放日」,應視為「大陸解放台灣日」

3月4日,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赴白宮會見美國總統川普,並表示要在美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雁默

川普的所謂「解放日」,時值台灣股市匯市放清明連假期間,因此市場反應要待週一揭曉,不過,對那些沒在愚人節當日離場的投資散戶而言,今年清明唯有哭墓。

根據彭博經濟學家估計,台灣地區被課徵32%關稅,將導致對美出口銳減63%,GDP下滑3.8%。在「解放日」前,台主計處預估2025年台灣GDP的增長率為3.14%,兩者相減,意味著經濟負增長。

美國目前是台灣地區的第二大出口市場,比重23.4%。因32%關稅受創最重的工業專案是,電子零元件、網路設備、印刷電路,以及金屬產業。

台灣電子產業市值占台股總市值的55%-60%,是主要的出口勁旅,雖然川普政府暫時沒對半導體課徵關稅,但台積電出口美國只有74億美元,占台積電出口比重僅4.5%,絕大部分的晶片都出口到其他加工地區製成終端產品,再銷入美國。

換言之,台灣半導體因為內含在電子產品裡,所以等於也被課徵了關稅。這些電子產品包含但不限於PC與筆電、伺服器、ICT通信終端產品等,是台灣最具出口競爭力的行業。

隨之而來的股災,可想而知是什麼規模。

台灣出口的主要經濟體,包含柬埔寨、越南、孟加拉、泰國與中國大陸,全數被川普課徵超過30%的關稅,另一個轉口貿易重鎮墨西哥則是25%——過去幾年因中美貿易戰而從大陸遷出的台商,無一倖免,全數避險避了個寂寞。

其他產業暫且不論,川普將東亞的科技業供應鏈一網打盡,當然直接衝擊美國最重要的科技企業。例如輝達,晶片在台灣生產,成品主要在大陸組裝。又例如蘋果,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在大陸與印度等地。

另外,內含AI晶片的各種製成品,幾乎都不在美國本土生產,對美國AI巨頭而言,自然損失慘重。因此,理論上,單就AI產業而論,美國AI巨頭已然過高的估值,恐被被打回原形,總市值蒸發數萬億美元也不奇怪。

此前,美媒彭博社將台海戰爭造成半導體供應中斷的全球損失,渲染到10萬億美元,那「解放日」估值多少?我們靜待彭博社的估算。

關於「解放日」,值得關注的層面非常多,個人鎖定其中兩個觀察點:其一,關稅究竟會落實在哪些經濟體?其二,「台灣的估值」將被下調多少?

先從台灣島內部的哀嚎說起。

我在兩岸媒體已強調多次,台積電這次的千億增資,只是首付,後續還有。此外,僅台積電一家公司不足以作為「台灣的保護費」,整個電子產業聚落都赴美投資,才符合川普的胃口。在「解放日」前,這番話是沒什麼人信的,現在應該可以下定論,產業命脈出走是大勢所趨,台灣整體的估值自然大幅滑落,美國所謂「保護」台灣的理由就更少了。這是保護費思維的吊詭與矛盾,與「矽盾」理論類似。

但美國「保護」台灣的理由更少,卻不代表大陸統一台灣的成本更低。

大陸被課34%(不含之前的20%),台灣被課32%,讓「台獨」分子不敢置信,這群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髒東西,在台積電的千億增資後,還哄騙台灣民眾「沒事」,「繳了保護費台灣就不會被課關稅」,「台美關係更強固」,好似魏哲家救了台灣,洗腦百姓洗到自己都信了。即便美國丟出了「骯髒15」(The Dirty 15)信號之後,台灣估計自己已被列入,「台獨」仍在幻想豁免。

豈料,賣台的結果是稅照課,還只比對岸少2%,不但傷害性極大,還侮辱性極強,這所謂「台美關係堅若磐石」的詐騙術語已喊不出口,「台獨」當局只好宣稱要向美國嚴正交涉。

領美國狗糧的敢向美國嚴正交涉?嘴硬不可信,行動才是一切。台灣對美國最直接有效的嚴正交涉,就是讓「投資審議委員會」依法拒絕台積電在美增資計畫。但兒皇帝敢嗎?

在「解放日」前夕,台行政部門負責人還在穩民心,請台灣人民安心睡個好覺。我是睡得很好,一覺醒來感覺更好,川普的「窮台」遊戲終於進入高潮。

將「海峽雷霆-2025A」視為大罷免減分項的國民黨,前一天還如喪考妣罵大陸,完全睡不好,今早醒來,立馬就有了解放感,搭著「解放日」順風車,卯起來反擊賴清德。

笑完了,我們就簡單算一下台灣還要繳多少「保費」。

如果台灣GDP下滑3.8%,相當於約300億美元。如果美國要求台灣增加軍費到GDP的5%,相當於增加近400億美元。不得不到美國設廠的各種大台商,總投資少說也要500億美元,再加上台積電今年的一千億,稅收加民財的新增支出,隨便算就超過2200億美元。

台灣一年總預算約1000億美元,債務約1880億,占GDP約24%,大致而言負債並不高,因此,從美國的角度看,台灣還有很大的舉債空間,這就是大舉增加軍費的主要支點。也就是說,台灣將大幅舉債支付美國「沒有條約承諾的保費」。此外,台灣企業大舉赴美投資,還要流失巨額內部投資,於是乎,在川普的來回磨蹭下,台灣對美國的價值自然會迅速貶值。

因此,「台獨」分子尋找下一個所謂「護台神山」繼續哄騙台灣民眾之舉,也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有國際競爭力的台商,已不可能不投資於美國。而窮台效應,將波及房價、工資、幣值與物價,理論上會在四年內讓所有台灣民眾都有感。

我們知道,某種層面來看,川普的關稅大棒,目的並不全在獲取「關稅財」,它也是一種談判工具,而這種談判工具,只對有能力反制的經濟體有效,那些沒有能力反制的經濟體,只能乖乖繳關稅。

意思是說,「解放日」所公佈的關稅,真正有意義的資料,只有那些無法反制的經濟體。包含台灣在內,手上沒有籌碼,32%就是32%。但對中國大陸而言,最終結果不見得就是34%,經由談判能調整成多少,端視政府如何從整體面看待此一資料。

若台灣對美出口銳減63%,從市場的角度看,就只能往中國大陸、東協與歐洲找補,但缺乏自由貿易協定的台灣,基本是沒有出路的。這意味著,如果不敢鎖住台積電,台灣根本沒有反制美國關稅的任何工具,只能增加舉債以支付關稅與強迫軍售的帳單。

台灣必然的大幅舉債,對美國而言,就是增加了中國統一的成本,換言之,台灣的「價格」對全世界而言變低了,獨獨對中國大陸變高了。因此,從任何角度看,川普都沒有停止窮台的理由。那麼,中美貿易戰這本賬,還需考慮到中國台灣奴顏婢膝般的支出。

不過,台灣支付的帳單,對大陸而言,恐怕還算小兒科,因為有跡象顯示,在美債的部分,川普可能想技術性賴帳。

關稅戰就是貨幣戰?

早在「解放日」前,各方就懷疑川普是否在刻意讓美國陷入衰退。對內,以大幅減稅與削減政府開支作為政策工具,降低美國赤字負債和通脹。對外,逼迫中國、歐洲等經濟體拋售美元,將部分美元資產更換為長期債券(海湖莊園協定),或以其他方式抑制他國的外匯儲備累積,促使美元貶值。

美元霸權對美國而言既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義務:所謂權力,就是大家經常詬病的「美元收割」;所謂義務,就是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必須通過貿易逆差,持續向世界輸出美元。前者令美國很爽,但後者令美國不得不負擔各種成本與赤字。

川普想做的,就是維持權力,但縮小義務,繼續收割世界,但減輕包袱。其理論大致如下:

關稅,是維持權力的一種手段,借由減少進口,以減少美元流出,其他經濟體為了維持美元儲備,就會傾向使用美元與他國貿易,而不是用其他貨幣交易。如此可以維持美元的國際地位,抵銷其他貨幣的挑戰。川普認為,關稅既能降低貿易逆差,同時又能維持美元國際地位,但無可避免會造成經濟衰退。長期而言,經濟衰退會促使美聯儲降息,美元會因而貶值。美元貶值,有利於本土製造業出口。

這套理論認為,逼迫中國與歐盟拋售美元,能增加市場的美元貨幣量,減輕美國輸出美元的壓力,形同減少進口壓力,從而遏制貿易逆差。另一方面,中國與歐洲大量拋售美元可能意味著美元貶值,增強其將短期美債轉向收益率更高的長期美債。如此一來,對美國而言,支付利息的壓力就減輕了,這就是一種賴帳技巧。

從傳統經濟學觀點看,這是一種險招,因為其中不乏許多邏輯矛盾與理論謬誤,從政治現實看亦然,因為一般民眾若體感經濟衰退,川普的政治權力就會受損。

以上論點,在「解放日」前,各方都只是懷疑,甚至認為不可能發生,因為過度簡化了經濟行為的因果關係,也想太美了。但在「解放日」後,因關稅幅度超出預期,已被許多財經專家確認,美國經濟衰退的機率大增,而且川普政府是刻意促成。

由於貨幣戰非常複雜,高度禍福難料,因此川普必然會挑軟柿子下手,快速榨出可見的利潤,以對沖輿論對經濟放緩的指責。這便是為何,台積電的投降被川普朗朗上口,且一定得將戰績歸功於關稅,即便大家都知道,台積電不是因為關稅而投降。川普應該比誰都明白,關稅戰會為自己帶來汙名,唯有將戰績都歸功於關稅,才能減少來自國內的抵觸。

這麼看來,台灣作為毫無還手能力、口袋又有點錢的軟柿子,基本沒有可能被川普豁免什麼,只有可能繼續被壓榨更多。

從台灣問題的角度看,儘管現實很骨感,但川普的戰略野心非常大,大到台灣對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可以忽略不計。然而,台灣可以讓川普快速變現,以彌補他在其他戰役上的失分,特別是因為,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

從中方的利益著眼,在中美博弈這盤大棋中,台灣的交易估值,會因舉債空間還很大,而被川普在窮台過程中繼續放大。不過,川普的弱點是急於求成,因此,若要防止美方在談判桌上漫天喊價,理論上可將解決台灣問題視為中美大交易的前提,讓台灣成為中美交易的「壞事者」、擋路石,這才能讓川普投鼠忌器,棄台有理有據。

所以,我們不妨將川普的「解放日」,視為「大陸解放台灣日」,統一從這天開始有了新的頭緒,與最佳解決方案。

連結:雁默:特朗普的“解放日”,应视为“大陆解放台湾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