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

王睿:賴清德這個檔次,根本理解不了什麼是「祖國」

3月25日,亞亞在機場和家人相擁告別

王睿 (台灣時事觀察者)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睿

劉振亞(亞亞)女士與區桂芝老師先後遭遇台灣當局查水錶,或被驅逐出境,或被指控不適任。在台灣風行思想檢查的當前,拉扯出一個別有意思的課題,那就是祖國意識缺位與言論自由缺塊。

在台灣特殊的歷史與政治處境下,「祖國」與「自由」成為相互制約與相互成就的辯證關係。

雞鳴狗盜的宵小之輩

被國台辦點名雞鳴狗盜的宵小之輩──溫子渝(八炯)還自稱「光宗耀祖」,他檢舉劉振亞的理由是後者言論「武統」,而台當局正需要期約線人網羅劉振亞們。只不過,「武」是藉口,「統」才是原因。但礙于言論自由這塊面子屏障,便要拿「武」來滅「統」。

另有台灣經濟學者朱敬一腦補出一套「國安風險預測大模型」,抬出美國最高法院這架大炮,將亞亞比擬為「類TikTok風險輸入」來開轟,從而否定劉振亞的言論自由。朱說,由劉振亞現在鼓吹「武統」的言論,可以推論她將來在D-day(攻台)時,會在台灣內部產生內應式的「國安風險」,所以現在就要處理這個人(而不是她的言論)。

可按照朱記大模型「everyday言論→D-day國安風險」的推論邏輯,「台獨」論者難道不是「現在就要處理的人」?除非朱記大模型只是腦霧產品。

同理,區桂芝在「民族純化運動」的島嶼上公然自稱中國人,遭遇台當局眼紅是早晚的事情。一位頂著台北第一女中光環的校友兼家長丘美珍,以公開信情勒校長要表態不許區桂芝頂著北一女中的光環自稱中國人,至少她丘美珍就不認同區桂芝「綁架了北一女的校譽」。

其實,丘美珍不僅自己「綁架了北一女的校譽」來施壓陳校長,這位綠朝前高官夫人的公開信更可能暴露仗勢欺人的心態,仿佛北一女中只能是丘某人與綠朝的禁臠。難得陳校長不為勢劫地回應「給網友:不要誤以為我會公開回應什麼,因為有些話,我只會對學生說。」

劉振亞和區桂芝兩起涉及兩岸關係與身份認同的言論風波,只能從政治和歷史層面來尋找問題的答案。同文同種和經濟讓利的說法與做法,已經過實踐證明收效不全。

為什麼「台獨」必然法西斯化

台灣學者盧倩儀指出,當前歐美法西斯風潮已吹進台灣,台當局對劉振亞等人的做法正步向烏克蘭後塵:比如壟斷、擴權、煽動仇恨、沒收言論自由、……。盧倩儀的觀察,冷靜地印證賴清德去年4月6日宣示要做的三件事情:「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人心。

但吊詭的是,當時賴清德正出席「鄭南榕特展」開幕記者會,他還推崇鄭南榕讓台灣享有「百分之百言論自由」。如今鄭南榕遺孀葉菊蘭卻宣佈:「台灣沒有獨立,你談什麼言論自由!」如此說來,煽動仇恨與沒收言論自由,都只是「台獨」政治法西斯化的的必然現象。

為什麼「台獨」必然法西斯化?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觀察:

一、首先是極端排他性的國族敘事。「台獨」運動的核心目標是建立一個「台灣民族國家」,這必然涉及國族認同的重塑。然而,台灣地理、歷史、文化、宗教、政治、社會內在於大陸,與大陸深度交織,因此「台獨」必須通過極端排他性的「國族敘事」來強行切割與大陸的關係。

如此一來,就與歷史上許多法西斯運動的民族純化邏輯類似,比如納粹德國強調「純粹的雅利安民族」,排除猶太人和斯拉夫人;日本軍國主義推動「皇民化」,打壓朝鮮與台灣的本土文化;烏克蘭民族主義在二戰期間與納粹合作,迫害俄裔與猶太人。

台當局的「去中國化」本質上也是一種極端「民族建構」,需要透過語言、歷史、教育、政治制度等層面的強制改造來排除與大陸的連結。這種對內部異己的敵視與打壓,正是法西斯運動的重要特徵。

二、其次是內部極權化與思想控制。法西斯主義的典型特徵之一,是透過強制性的意識形態來控制社會,而「台獨」勢力已經展現了這種傾向。比如教育改造,課綱刪減歷史內容、大陸文學,強化「台灣本土意識」,這與納粹德國、日本軍國主義通過教育進行思想改造的手法類似。

再如言論審查與思想統治。「台獨」勢力透過媒體壟斷與法律手段打壓反對意見,例如封殺統派學者、媒體,甚至進行社會性封鎖(標籤異見者為「中共同路人」、「在地協力者」)。

還有政治清算。以「轉型正義」之名打擊在野黨與統派人士,或以當前甚囂塵上的「大罷免」清除政敵,其手法與納粹的「政治整肅」類似。這種趨勢使得「台獨」當局日益向極權化發展,符合法西斯主義的內部運作邏輯。

三、對外擴張或戰爭動員。法西斯主義往往具有侵略性,透過對外戰爭來強化內部團結。台當局雖然無法真正發動對外戰爭,但其政治敘事與行動模式已經呈現出「戰爭動員」的特徵。

比如煽動「仇中」情緒,製造戰爭氛圍。台當局通過媒體、教育、政令將中國大陸塑造成「他者」、「境外敵對勢力」,製造「不獨就要亡國」的緊張氣氛,大搞「全民防衛韌性」。這種敘事與納粹說「德國被猶太人與列強壓迫」的宣傳手法,如出一轍。

再如依賴外部軍事支持。如同二戰時的義大利、日本依附德國,台當局完全依賴美國的軍事支持來維持其地位,而美國則利用台灣作為地緣戰略工具。

若台當局進一步激化兩岸矛盾,戰爭的可能性增加,台當局則會借機強化社會控制,進入法西斯式的戰時極權體制。

四、對內社會分裂與暴力化。法西斯運動的另一特徵,是對內部異己的迫害與社會撕裂,台當局已經展現這種趨勢。比如挑動族群對立,從強化所謂「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對立,到「中共代理人」的歧視性、暴力性分化,類似當年納粹對猶太人的妖魔化。

再如街頭暴力與政治打壓。近年來,「台獨」勢力默許甚至縱容激進獨派團體(台灣基進、綠營網軍)對異見人士進行言語攻擊,甚至「獵殺陸配」等人身威脅,以及在台南城隍廟放置詛咒劉振亞女兒的照片等。這種社會極端化現象,也與法西斯主義在早期的發展模式如出一轍。

所以說,「台獨」的本質決定了它必然走向法西斯化,因為它需要通過極端民族主義建構所謂的台灣「國族」身份,並排除所有「非我族類」;它需要通過極權化手段控制社會,確保「台獨」意識形態不受挑戰;它需要通過煽動戰爭與對立來維持內部動員,進而推動極端政策;它需要通過打壓內部異見,確保「台獨」政權的絕對統治地位。

聯繫到當前歐洲國家的右翼政潮,與美國為支持以色列屠殺巴勒斯坦人而緊縮言論自由的現況,台當局的做法可謂「與國際接軌」。只不過,「台獨」政權接軌國際法西斯主義的同時,卻與聯合國的立場背道而馳。聯合國的立場明明白白:「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

「台北行政法院」誤導性引用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同時無視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駁回劉振亞的上訴申請,拆散劉振亞的家庭親子。而且,全台公務機關從不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這個聯合國明明白白的立場。他們的認知標準,如同溫子渝、朱敬一、丘美珍那樣的水準。

祖國意識與言論自由的歷史曲折

數十年來,在「中華民國」旗幟下的島民被藍綠政黨及其國際背景灌輸「主權獨立」、「民主自由」等政治信仰,台灣幾代人身上滲透著或多或少「反中拒統」的「台獨」元素。劉振亞與區桂芝在此時此地站在「台獨」法西斯的對立面發聲,其意義正在于祖國意識與言論自由的分進合擊。

台灣人首次失去言論自由,是在1895年日本殖民統治開始阻斷台人祖國意識的時候。日殖50年間,的確有少數台人獲得「被馴化的自由」,但他們卻是多數台人眼中的「三腳仔」。有不少島內學者強調日殖時期的台灣意識,然而當時台人的祖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並非相悖,而是相互依存。

台灣民眾史作家藍博洲爬梳許多台灣青年赴陸共襄抗戰的故事,只因為其中不少人後來轉向紅色中國,而被藍綠政黨長期湮沒或扭曲。然而1930年代出版的日殖下《台灣總督府員警沿革志》明確指出:台灣人的漢民族意識,歷經日本統治40年而堅不可摧。至1936年,時24歲的台灣青年巫永福仍賦詩《祖國》:

未曾見過的祖國

隔著海似近似遠

夢見的,在書上看見的祖國

流過幾千年在我血液裡

住在我胸脯裡的影子

在我的心裡反響

啊!是祖國喚我呢

或是我喚祖國

燦爛的歷史

祖國該有榮耀的強盛

孕育優異的文化

祖國是卓越的

啊!祖國喲醒來!

祖國喲醒來!

國家貪睡就病弱

病弱就會有恥辱

人多土地大的

祖國喲!咆哮一聲

祖國喲!咆哮一聲

民族的尊嚴在自立

無自立便無自主

不平等隱藏有不幸

祖國喲!站起來

祖國的!舉起手

戰敗了就送我們去寄養

要我們付起這一罪惡

有祖國不能喚祖國的罪惡

祖國不覺羞恥嗎

祖國在祖國的那邊

祖國在眼眸裡

風俗習慣語言都不同

異族統治下的一視同仁

顯然就是虛偽的語言

虛偽多了便會有苦悶

還給我們祖國啊!

向海叫喊還我們祖國啊!

還我們祖國啊!

這首詩準確定義「祖國」是民族、歷史、文化的概念,具體存在每個中華兒女的意識裡。當張維為教授定義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時,就是基於這種祖國意識。

也就是說,劉振亞琅琅上口的「祖國」、「同胞」,與區桂芝堅守的中華文化與中國人身份認同,就是與巫永福同感幾千年呼吸與脈搏的文明生命。這與賴清德調侃「中華民國是許多大陸老人家的祖國」,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在中文世界裡,祖國意識遠不是政權或國家機器的概念。只有承擔中華民族復興與中華文化發展的國家,才能是中國人的祖國。否則,1936年那時大清已經滅亡20多年,巫永福豈不是叫「祖國站起來」個寂寞!

如果說,人類都有祖國;那麼,失去祖國意識的就是病人,或者類人,甚至是小丑。台灣人真正出現強烈的、結構性的「反中」或「去中國化」現象,是在美國冷戰戰略與後冷戰秩序深度介入後,才系統性浮現的。

這時候,台灣人再次失去言論自由,從「蔣三不」到「馬三不」,從「一邊一國」到「敵對勢力」,祖國意識與言論自由同步流失。更吊詭的是,這不是發生在日殖時期,而是發生在抗戰勝利台灣光復之後,發生在「中華民國」駐紮台灣之後。

祖國缺位與自由缺塊

基於祖國意識和言論自由,劉振亞與區桂芝有堅強的一面,也有痛苦的一面。她們的痛苦,恰恰是讓她們堅強的基礎信念,在一個熟悉的島嶼上卻找不到共感同情的人類。反而是一面面陌生的類人小丑組成的罵牆,在機場裡、在網路上,紛紛壓向她們孤單的身影。

由此可見,美國新殖民主義與其扶植的島上內應抓手,的確心狠手辣。若不是70多名學者連署聲明,不是年輕的藝術生憤而提筆,不是傑出的媒體工作者仗義執言,用疾呼、用畫作、用文章撥亂反正的話,人們還以為祖國的寶島真成了沒有甘泉的荒漠。

從日美帝國主義相繼在台去中國化的歷史來看,劉振亞與區桂芝在當今台灣人心智上觸動的反思是:130年來,台灣的黑暗,從來不是因為外力針對台灣而已;台灣的光明,也從來不是因為台灣自身的作為而已。兩岸一家國,恢復祖國意識以共同揚棄黑暗,才能共同創造光明。認同中國身分,得以更好地認同台灣。

祖國意識和言論自由,乍看不相干甚或相制約的兩個概念,通過歷史的反思才認識到他們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辯證關係。祖國意識提供歷史、身份與文化的共通脈絡,在此基礎上才能保障對現狀的多元批判與準確言說,才能真正實現具有承載力的言論自由。

不是祖國意識與言論自由衝突,而是失去祖國意識的話,言論自由就成了空殼與道具。正因為祖國意識被否定、壓縮與汙名,言論自由才無所依託、任意漂浮、陷入矛盾與雙標。

一道看似偶然,卻又必然的思路,正趕上台灣島內卷的政治大罷免。清明時節雨紛紛,多少台灣人祭祖時能明白那些風風火火,旋將捲入歷史大罷免的洪流呢?

連結:王睿:赖清德这个档次,根本理解不了什么是“祖国” (guancha.cn)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