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台國安團隊研判 中國將以報復性關稅與分化美盟友反制美國高關稅

美國總統拜登榆11月13日在華盛頓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總統當選人川普。

文/RFA記者黃春梅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在選前即揚言將對中國商品徵收60%關稅。台灣的國安團隊研判,中國也將祭出報復性關稅回應,同時,在國際間分化美國與盟友關係,營造「美國正在向世界退群,中國在加入世界」的形象。

台灣的國安官員在台灣的總統府一場內部簡報會中指出,自從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後,中國面臨國際和經濟上的多重壓力。而發動貿易戰的川普政府回來了,相信北京的壓力比台灣大。

台灣的國安團隊近期觀察到北京的多項策略,以應對美國新總統上任帶來的挑戰。首先,面對美國祭出高關稅,對抗中國的大量傾銷。中國預計將對美國及歐盟的產品施以報復性關稅,同時對在華外企(包括美企和台企等)實施更嚴格的行政措施,例如查稅、侵權指控等,甚至中國可能會拋售美國債券反制。

其次,中國將透過「多邊」之名,以利益綁架南方國家,利用南方國家運作國際組織,反制美國的制裁。同時,中國將加強對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營造美國要進行孤立主義,正在向世界退群,中國在加入世界的形象,操弄美國與部分國家的對立。」

第三,台灣研判中國會繼續通過「一帶一路」,向南方國家傾銷過剩產能,進一步加深對這些國家的經濟控制。

再者,中國將在印太地區加強灰色地帶極限施壓,強化對三海(東海、台海、南海)的控制,逼迫美國在區域內作出讓步,並試圖將第一島鏈納入其海域控制範圍。位於華盛頓的智庫、戰略暨國際安全中心(CSIS)報告觀察到,中國可能把例行性的戰備警巡重新包裝為大型演習,一方面施壓,另一方面或在美國新政府上任前暫停活動,形成favor(施惠)新政權。

此外,中國持續操作「疑特」(川普)與「疑美」策略,離間台美及美國與其他民主盟友的關係,削弱印太地區的團結。

最後,這名國安官員指出,中國將強化CRINK聯盟(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的合作,進行對民主國家的反包圍,同時通過與伊朗、巴基斯坦等國協同,複雜化中東局勢,分散國際注意力並削弱美國的影響力。

在地緣政治方面,中國是區域內安全威脅,而台灣更是首當其衝。川普曾在競選期間提出,要求台灣交付所謂的「保護費」,從選前到選後,一直成為台灣熱議焦點。

台官方否認對美提150億美元軍購清單

近日,《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刊登一篇「台灣考慮對美大規模軍購,向川普展現決心」(Taiwan considers big US defence purchases as overture to Trump),指出台灣可能爭取60架F-35隱形戰機、4架E-2D預警機、10艘退役軍艦和400套愛國者飛彈,合計約150億美元(約1080億人民幣)。此項所謂的軍購「清單」傳出後,隨即成為在台灣的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的焦點。

國民黨立委洪孟楷在台灣的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質詢時,提問是否如報導所指有所謂的「150億美元清單」。台灣的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國防部沒有提出軍購清單」,國防部與總統府都已說明,現階段沒有提出這樣的清單給美國,或是給未來的川普政府。顧立雄多次強調,國防部會循既有機制,跟美方就任何採購項目,進行事先溝通。

台國安高層:台灣自我防衛承諾 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在總統府內部簡報會上,另一位國安人士也就相關議題,澄清台灣目前沒有跟任何川普團隊,就所謂的「清單」做進一步的討論。他說雖然目前沒有相關討論,但台灣很願意與所有理念相近的夥伴,特別是美方,持續就如何強化台灣自我防衛的能力做更進一步討論。他一再強調:「台灣對強化自我防衛能力的承諾,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針對川普曾在選前專訪指出,台灣的國防支出不足,台灣軍費應提高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百分之十。這名國安人士解釋,台灣自2016年以來國防預算顯著提升,增幅達80.47%,與之前國民黨政府2008年至2016年間國防支出緩慢下降的趨勢相比,是非常巨幅的成長。雖然純粹就軍費在GDP的占比來看,難以發現這樣的增幅,但是台灣國防預算明顯自2016年後逐年攀升。

這名官員提出台灣的國防改革涵蓋四大重點:包括不對稱戰力建設、持續增加的軍事投資、對美軍購,以及後備體系改革。同時,全社會防衛準備成為另一目標,除了一般軍事準備外,也希望強調社會各層面的防禦韌性。

在台美合作方面,自川普第一任期以來,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執政,台美雙邊在軍事與安全領域都有常規對話機制。面對新的地緣政治挑戰,包含俄烏戰爭和中東局勢的動盪。他強調:「台美都意識到威懾力(deterrence)的重要性,才能避免下一個危機發生。這些地緣衝突提醒台灣必須加強在國防與軍事的投資和準備。」

這名國安人士總結:「台灣對於國防改革與自我防衛的決心非常強韌。此外,台美之間長期都有合作協調機制以加強防禦韌性。目前我們意識到川普政府仍在交接中,目前台灣沒有與美方有任何具體的清單,但是我們歡迎各界提供各種的建議,重點是如何能夠強化台灣的整體防衛的能力。」

連結:台国安团队研判 中国将以报复性关税与分化美盟友反制美国高关税 — 普通话主页 (rfa.org)

這一次,中國還能應對川普的關稅戰嗎?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川普在競選中威脅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60%的關稅。他在上一任期內,也曾對中國揮舞過關稅大棒,但與那時相比,中國經濟目前面對更棘手的問題。

川普的關稅威脅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重大風險

川普的競選承諾之一,是當選後要對中國商品全面加征關稅。僅這一威脅就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了重大風險。根據瑞銀(UBS)今年稍早的分析報告,若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60%的關稅,可能會使中國的預測經濟成長減少2.5個百分點。

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的教授趙明昊對德廣聯指出,北京現在正擔心川普上台後會讓中國經濟遭受重壓,尤其考慮到如今中國經濟增長率低迷,如何實現增長目標仍將是巨大挑戰。

衝擊出口

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中國經濟研究學者費多麗(Doris Fische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對於一個體量如此之大的經濟體,中國對出口的依賴性是超乎尋常的。因此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尤其在未能拉動內需的情況下,過去幾年習近平把重點放在製造業和出口,這樣受到的衝擊更大。

德國波恩大學政治學終身講座教授辜學武則認為,中國對貿易脫鉤有所準備。他指出,美國占中國出口到全球的市場份額已降低到12%到16%左右,美國市場對中國的意義,遠遠不像疫情之前或疫情之中那麼大了。因此從關稅對出口的影響看,我覺得現在以中國的能力應該是可以(應對)的。

然而,出口只是中國經濟將受關稅影響最直接的一個領域。中國經濟面對的重大問題還有房地產行業的衰退,及其導致地方政府的債務狀況急劇惡化。這一巨大負擔限制了中國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

有所準備

此外與川普第一個任期不同的是,內需不足和產能過剩已使中國明顯陷入了通貨緊縮。如果關稅使外部需求減少,可能加劇工業產能過剩,通貨緊縮會變得更加嚴重。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商業與經濟研究部副主任馬佐科(Ilaria Mazzocco)對德國之聲說,近年來中國領導層一直在努力增強中國經濟的抗衝擊能力,包含開拓多元化的市場以分散風險。外界也預期,北京將對美國的關稅限制作出反擊,例如對美國特定產業徵收新關稅。

不過費多麗指出,中國實施反制關稅的空間有限,因為與出口相比,中國從美國進口的貨物少得多,無法彌補美國提高關稅造成的損失。中國政府為此所做的一個戰略準備,就是寄希望於同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同全球南方的貿易長期看可以部分取代同美國的貿易。這是從長期講,但短期看當然是很困難的。

如何重拾信心?

費多麗還認為,迄今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措施中,對經濟直接打擊最大的是對半導體等科技產品的貿易管制。而與應對來自外部的影響相比,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信心缺失是領導層更應該迫切解決的問題,人們對政府應對經濟問題的能力失去了信心,而在幾年前,人們還相信政府知道如何處理問題。

低工資、低養老金、青年失業率高、社會保障薄弱,使得中國的個人消費難以提振。中國的家庭支出不到GDP的 40%,低於全球平均水準約20個百分點。路透社報導分析指出,迄今當局把重點放在了提升依賴出口的製造業部門上,而沒有促進消費。儘管在電動汽車、太陽能產品和電池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功,但正是這些產業的出口導致美國、歐盟、土耳其等國祭出了反傾銷關稅。

經濟學者和中國問題專家費多麗還指出,下屆美國政府對中國施加關稅有何長期影響,還要看其他國家如何反應,不僅是歐盟,還有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他們也擔心,如果關稅阻礙了中國商品進入美國,這些商品會轉而湧入自己的市場。

辜學武也對德國之聲表示,對中國打擊可能最大的一種場景就是如果美國在對中國進行貿易制裁同時,要求其他國家站隊,對中國進行打壓的話,這時候中國可能就沒有這麼大的(應對)能力了。

連結:这一次,中国还能应对特朗普的关税战吗? – DW – 2024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