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的世界裡,從香山論壇尋求和平之道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第十一屆北京香山論壇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本屆論壇主題為「共築和平、共用未來」,100餘個國家、國際組織官方代表及專家學者和各國觀察員等1800余名嘉賓出席。作為在世界動盪不安之時舉行的一場高規格的論壇,香山論壇成為了中外多方表達聲音和交流觀點的重要平台,也在緊跟主流形勢和熱點問題,切實反映國際社會安全關切的同時,展現出一系列論壇的「中國特色」與鮮明的「時代烙印」。
在各類國際論壇中,經常會按照參會人員的背景分為「一軌論壇」(官方)和「二軌論壇」(非官方)。一般來說,一軌論壇的參會人員級別高,很多人員來自官方,甚至可以直接達成具備執行力的官方協議,而二軌論壇則以各類學者、退休官員、公共人物、非政府組織成員等為主,進行的對話也多以討論政策為主要目的,以交流內容和觀點為主,不代表官方立場。而北京香山論壇在開辦之初是亞太地區安全「二軌」對話平台,自2014年以後就升級為「一軌半」,層級規模大幅提升,與會人員擴展為亞太地區和域外相關國家的國防部或軍隊領導人、國際組織代表、前軍政要員及知名學者。
「一軌半」論壇在定位上介於二者之間,參會人員上二者皆有,但進行對話的主要目的依然是討論政策。一般來說,儘管官學同台是該對話的特點,但一軌半論壇能營造一種非正式氛圍,利於各方坦誠交流,同時也能增強這類對話的成果對各官方的影響力,加強了會議成果轉化為國家政策的效力,也有助於官員與學者互相增進對防務及安全政策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話、凝聚共識。國際上具有很大影響力的香格里拉論壇也同屬此類。
開幕式上,國防部長董軍出席,宣讀習近平主席賀信並作主旨發言。他指出,身處百年變局,我們應相互尊重、以誠相待,求同存異、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彼此成就,共謀和睦相處的長久之道。在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中,大家要以責任共擔、以共同發展、以團結互助共促安全,探索走出基於最大公約數而非小團體利益的新型安全之路。面對動盪紛爭,應堅定政治解決的信心,秉持客觀公正的立場,樹立標本兼治的理念,共聚促和維穩的正向力量,共倡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他表示,中國軍隊堅定踐行全球安全倡議,願同各國軍隊攜手並肩,構建新型安全夥伴關係,推進務實開放軍事合作,提升新興領域安全治理水準,共同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保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全球多地正在持續進行大規模戰爭和武裝衝突,全球安全形勢高度緊張的當下,這樣的論壇價值進一步上升。本屆論壇吸引了來自100餘個國家、國際組織的1800余名嘉賓出席,參會人員的數量和層級再創新高。包括30多名國防部長、軍隊總長在內的官方代表團,以及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副主席、亞信秘書長、上合組織副秘書長,北約、歐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代表出席會議。來自各國的學者、前政要、退役將領與包括歐洲、亞洲、大洋洲、非洲等地的多國軍人共同參會、交流,顯示了香山論壇在相關領域的重要影響力和中國在解決當今國際紛爭中的重要價值。
美國對華的「邏輯閉環」
作為在中國舉行的論壇,香山論壇必然有相當一部分注意力投射到中國及其周邊的形勢。本屆論壇在「高端訪談」環節安排了「亞太安全」和「中美關係」專場,在平行分組會議中設置了「東盟與亞太地區安全架構」「維護東北亞安全穩定」和「中美正確相處之道」三個專場。作為中國主場,香山論壇上中國自然有來自官方、軍方、學界等多個領域的代表參加會議。美國今年則派出國防部助理防長幫辦蔡斯率團出席論壇。他的前任,如今是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員的施燦德也參加了多場高端訪談和分組會議。除此之外,來自美國智庫的研究員、分析師也參加了論壇。
在幾場討論中,中美雙方參會人員乃至其他國家的與會人員都認同當下亞太地區的總體形勢正因為中美關係的動盪不安而緊張和充滿不確定性。但除此之外,有關這一局面的其他問題上,各方的認知卻明顯不一致:
幾位中國專家都指出,是美國將中國視為競爭對手的態度,全方位對中國的打壓,給中方製造障礙的消極競爭手段,「小院高牆」的錯誤戰略,是中美兩國關係日趨緊張的根本原因;
而美方無論是前國防部官員還是智庫人員,在會場上對中國的指責基本也是高度一致的:中國在香港問題上,南海問題上,台海問題上,芬太尼問題上……做得和過去都不一樣,也都不合美國的意,要挑戰甚至取代美國在印太的地位,美國為了「維持印太的和平」才進行了與中國的大國競爭。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日本的智庫人員,儘管他們明確地表示日本正在加強日美軍事同盟、試圖建立美日韓的新軍事合作聯繫,增加防務支出投入,但這一切都不是為了對抗中國,只是為了「在許多情況下擁有自主權」。
這種對於同一態勢的不同認知和理解,與參會人員,尤其是美方人員對於亞太局勢近乎刻舟求劍的印象有關。在他們認知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太地區的長期和平是依靠美國在這一地區長期的軍事存在,積極介入地區事務,以及建立多個雙邊軍事同盟的共同支持而來的,如今它們面對中國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軍事現代化的迅速進步,以及中國在周邊地區更加積極的活動,為了實現所謂的「再平衡」,必然需要美軍更加大規模的軍事存在,更加積極的介入和更加強化的地區軍事同盟。
但在中國的認知中,二戰以後亞太地區本不和平,新中國在成立後的前20年裡,曾先後兩次出兵境外,與域外超級大國作戰以保障地緣政治的安全,所謂的「亞太和平」實質是中國在這一區域與其他域內外勢力達成相對均衡後的動態結果。
中國在周邊環境裡面臨的大多數困境,無論是被迫暫停的解放台灣,完成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任務,還是中日之間圍繞釣魚島,中菲圍繞南海島礁的主權糾紛,都與美國軍事力量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及粗暴干涉別國內政有著極大乃至根本性的關係,根本原因則是中國自身軍事力量和綜合國力在當時的相對不足。美國軍事力量在亞太的存在是中國以超乎尋常的速度發展軍事力量的原因而非結果,而以中國軍力發展作為美國增加在亞太軍事力量部署製造理由則是倒果為因甚至循環論證。
不過顯然美國方面無論是國防部官員還是都不在乎這一認知偏差裡的邏輯謬誤,反而更加強調所謂「保持中美之間溝通管道的暢通」。在他們眼裡,既然中美兩國的競爭狀態「已成定局」(或者說美國根本不願意消除中美之間的消極競爭狀態),兩國在諸多領域的分歧也無法徹底消除,那麼就應該現實地追求「管控」分歧,通過保持持續的對話溝通尋求降低誤判與局勢升級,從而「維護地區局勢的穩定」。
也正因此,對於中方在美方多次做出損壞中美關係舉動時中斷兩國對話進程,並將其作為對美反制舉措的舉動,美方頗有微詞。畢竟在美方的邏輯認知裡,既然美方將保持對話視作管控分歧的最後途徑,那麼中斷對話自然成了「不負責任」的消極舉動。
這種認知偏差的進一步推導,就引申出了部分美國學者提出的「中美互相需要」觀點。在這一觀點中,美國需要中國的説明來穩定正在進行兩場戰爭的世界,其中既包括地緣政治援助,也包括保護美國經濟免受「中國壓力」影響(即要麼中國採購更多美國產品,要麼美國對中國使用單方面貿易壁壘);中國需要美國做的,則是通過外交手段幫助中國管控分歧(而不是解決)以保持「近鄰的穩定」。
而如果我們審視中國周邊的這些所謂的「近鄰」,便能發現他們的「不穩定」來源與其說是這些國家和地區本身的傾向,不如說是背後有顯而易見的力量,促成了它們的變化。
「房中象」
在中美在亞太地區的關係之外,俄烏戰爭同樣是本屆論壇多方關注的重要內容。儘管在過去兩年多時間裡,圍繞俄烏戰爭的論壇、研討不計其數,邀請當事方進行發言表態的國際會議也不在少數,但如果是西方國家主辦的活動,那多半現場沒有俄方人員,清一色都是北約和烏克蘭演練觀點的「複讀機」,而如果是俄方活動,自然也不可能有烏克蘭人願意受邀前往。
像北京香山論壇裡「歐洲安全走向」分組會議這樣同時將俄羅斯、北約和烏克蘭的官員、學者和前政要請到一場對話中的情況,不僅在當今的政治對話活動中寥寥無幾,甚至都有一絲難能可貴。也正因此,這場分組會吸引了眾多的聽眾,不僅在第一排的嘉賓席裡見到好幾位業界大佬,整個會場也站滿了沒有座位但依然興致勃勃的各界聽眾。
分組會議毫無疑問地充滿了唇槍舌劍:北約代表譴責俄羅斯侵略成性慘無人道,簡直就是當代希特勒,烏克蘭前高官聲稱烏克蘭別無選擇只有勝利,俄羅斯學者言之鑿鑿「北約是歐洲之癌」,聲稱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是在「給歐洲治病」……幾乎每一位都突破了發言時間的限制,並在對手邊發言時一邊不屑一顧,一邊忍不住即時反駁。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得不說在聽三方的表述的時候是有點大開眼界的。北約代表起頭就是「北約與新中國是1949年開始共同成長」,後來還當著台上的塞爾維亞軍人代表說「北約尊重每一個國家選擇自己的安全框架的權利」,最後又撇清「2014年俄羅斯控制克裡米亞與北約無關」;俄烏代表對於停火的前提也是一個要求烏克蘭解除武裝,一個要俄羅斯退回到1991年的控制線上。
幾方說來說去,雖然絕大多數觀點都嚴重對立,但如果實在要「求同」倒也不是沒有:各方都認為冷戰後歐洲的安全架構看似無比穩妥,但最終仍然導致了俄烏戰爭這樣的大規模戰爭,這意味著這一安全架構存在缺陷,需要對其進行修正。當然只要再多瞭解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所謂的「同」和「東西德都認為只有一個德國」一樣是互不相容。俄羅斯認為歐洲安全架構不該有北約,北約認為歐洲安全架構就應建立在反對俄羅斯基礎上,而烏克蘭認為歐洲安全架構應該包含俄羅斯,但首先要擊敗俄羅斯。
除了這三方以外,會場上的匈牙利退役將軍和奧地利學者也都發表了意見,總體也是圍繞著歐洲國家對於歐洲安全架構調整的看法。烏克蘭前高官最後也對這一話題進行了補充,他提到了1994年烏克蘭放棄核武后簽署的《布達佩斯備忘錄》(備忘錄中俄羅斯、英國、美國承諾不對身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國的烏克蘭使用核武器),並表示當下的烏克蘭需要核保護傘的威懾,因此他呼籲北約、呼籲法國、呼籲英國,甚至呼籲中國為烏克蘭提供核威懾保護傘。
話到此處,一種奇怪的氛圍籠罩在筆者心頭。仿佛四根帶褶皺的真皮羅馬柱落在會議廳中央,而大家都很有風度地在它邊上游走。
隨後,一位坐在第一排的嘉賓接過話筒,幾句自我介紹後問出了我心中所想:歐洲安全真的是歐洲內部自己的事嗎?如果果真如此,為什麼歐洲不能協商和平呢?另一派在哪裡呢?我覺得大家剛才都沒有提到。
於是四根羅馬柱終於變成了大象。烏克蘭高官坦承:如果沒有美國,烏克蘭危機是無法得到解決的。北約官員補充:美國必須是結束俄烏戰爭談判的一部分。
無論是軍援烏克蘭,培訓烏克蘭軍隊,還是此前助力推翻烏克蘭親俄政府,再到冷戰後的數次北約東擴,歐洲安全走向的利益攸關方乃至操盤手從來就不在歐亞大陸上。而同樣的情況,在「維護東北亞和平穩定」或者「維護東南亞和平穩定」的故事中一樣也在上演。
從香山遠眺世界。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為攜手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更多助力,越是這種時候,世界越希望聽到值得信賴的中國聲音,汲取值得珍視的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