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高失業率下的「爛尾娃」:中國年輕人面臨嚴酷現實

2024年2月25日,河南鄭州一場招聘會上的人流。

文/RFA

隨著中國青年失業率持續攀升,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爛尾娃」正在形成。「爛尾娃」這個詞源於中國「爛尾樓」現象,反映了當前大量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的困境。這一群體的出現,不僅揭示了中國就業市場的嚴峻挑戰,也引發社會輿論對體制性問題的反思。

中國高企的失業率使數百萬大學畢業生陷入就業困境,從而催生出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爛尾娃」。所謂「爛尾娃」,是與自2021年以來困擾中國經濟的「爛尾樓」相呼應,如今已成為社媒上的流行語,並且引發輿論的關注。

路透社指出,這一新詞彙反映了中國的新現實——即便擁有高等學歷,許多人也不得不接受低薪工作,甚至有些年輕人無奈回到家鄉成為「全職兒女」,依靠父母的支持維持生計。

曾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多年的楊鵬告訴本台,據他近幾個月的觀察,他所在的人力資源資訊群組的活躍程度大不如以前,這反映出中國當前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我在的一個人力資源群裡,有350人吧。今年以來,人力資源自己被下崗、要找工作的也很多,甚至出現哪個人力資源找到工作了,群裡就很為他高興,要慶祝、發紅包。」因此,楊鵬對當前中國年輕人的生活前景非常悲觀。

新冠疫情導致中國就業市場低迷,同時金融、科技和教育行業受到監管打擊,今年同樣會有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在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路透社指出,去年6月,中國16-24歲的勞動力失業率一度高達歷史高位21.3%。面對這一嚴峻挑戰,中國當局一度暫停公佈相關資料。隨後中國雖然恢復了統計,但調整了統計方法,將在校生排除在外。

正值數以百萬計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湧入求職市場之際,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有關資料顯示,今年7月份,中國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7.1%,高於6月份的13.2%,結束了連續三個月的下降趨勢。

楊鵬說:「普通家庭的子女原來覺得念了大學還能找個工作,但現在‘蘿蔔招聘’越來越明顯,空間越來越少;經濟形勢不好就業崗位也少,進一步壓縮了年輕人找到工作改變生活的空間。」

美國《華爾街日報》週三援引一項最新社會調查發現,整個中國社會的悲觀情緒正在加劇,中國人對習近平經濟領導力的信心也在減弱,人們也越來越將自己不如意的經濟狀況歸咎於中國的體制本身。

報導說,相關調查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羅斯高(Scott Rozelle)和哈佛大學社會學家懷默霆(Martin King Whyte)與他們的美國和中國同事發起。結果顯示,隨著經濟增長放緩、企業收縮及失業人數不斷增加,中國的受訪者們認為,任人唯親導致不能提供均等機會的不公平體制是他們無法取得個人發展的主要原因。許多人擔心,除非中國體制本身發生變革,否則無論他們多麼努力,都將停滯不前。

該調查報告的作者指出,儘管調查結果並未顯示出「社會火山」噴發、社會動盪的跡象,但中國民眾對政府經濟管理能力的信心有所動搖。

旅美財經評論人士王劍就此表示,對於擁有高等學歷的年輕人而言,如果前期教育投入超過畢業後的回報,這種落差會大大打擊到他們對中共政權合法性的信心。他認為,中共當局也意識到,年輕人、農民工等沒有退路的社會群體將成為動搖其統治的主力。

「這個社會違背了當年的承諾,我這十幾年的苦白吃了,大家會有一種憤怒。‘社會火山’雖然沒有噴發,但是在不斷震動,震動的背後就是這種社會情緒。」他說:「中共政權的合法性,就是我把權力給了你,你就應該保障我的生活,而且不斷改善我的生活,這是一個社會契約。」

王劍進一步指出,但如今中國社會契約被破壞,當局明顯違約,且囿於經濟下行的形勢,違約情況亦將長期存在。對心懷不滿情緒的中國人來說,勢必要找一個宣洩的缺口。

楊鵬則認為:「能當得起‘全職兒女’的還是少數,真正的動盪應該是年輕人沒有就業機會、無所事事、沒有希望。」

連結:高失业率下的”烂尾娃”:中国年轻人面临严酷现实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