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西方專家解讀中共三中全會:公報平淡無奇 改革方向已變

7月19日,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三中全會精神。

文/voa王剛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三中全會)7月18日落幕,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後稱《決定》。西方分析人士指出,本次會議公報「平淡無奇」「沒有新鮮之處」。雖然中共在公報中多次提到改革,但中國改革的方向已經變了。

《決定》53次提到「改革」、7次提到「習近平」,並且提到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到本世界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以及「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平淡無奇」的三中全會會議公報

作為中共審議並通過重大政策和經濟改革方案的平台,三中全會歷來就頗受關注。本屆三中全會和往屆相比拖延了9個月之久,而且由於中國面臨房地產危機、高青年失業率、企業和消費者信心下滑和地方政府債務激增等經濟難題,本屆三中全會尤為令人關注。但分析人士認為,本次會議及其公報「平淡無奇」。

「這份檔很長,但似乎沒有太多準確的資訊。除了像以往一樣號召建設社會和經濟各方面現代化之外,我沒有看到太多內容。」夏威夷大學(Hawaii University)中國研究中心教授郝忠明(Eric Harwit)這樣告訴美國之音。

長期研究亞洲經濟問題的美國企業研究所常駐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在回復美國之音的置評請求時則直接回答說「我對三中全會沒興趣。」「我們都早就知道習近平想要什麼了。」他說。

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所主任 凱瑞·布朗(Kerry Brown)教授對美國之音表示,這次全會看起來「沒啥大了不得」。「只有最後關於‘秦剛同志’的說法,表明他現在還是黨員?這聽起來很詭異。」他說。

公報中包含了對消失了長達一年多之久的中共前外長秦剛的決定,報告說:「全會決定,接受秦剛同志辭職申請,免去秦剛同志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

布朗說:「對於公報其它部分,除了稍微強調技術和必須讓中國成為技術強國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整篇文章的措辭是多麼的‘規矩’和‘正常’,特別是在當前這種複雜的地緣政治和國內局勢下。如果這份公報是在五年前發佈的,我好奇大家能看出來有什麼大區別嗎!」

「三中全會這個公報像機器人寫的,讓人特別不舒服」,一位位於中國、長期研究宏觀政策的學者莊曉偉(應本人要求,本次採訪不使用真實姓名)這樣告訴美國之音。他說:「這個公報一眼看過去就感覺像是很用心的去掉了所有的資訊,剩下一篇超級枯燥的文章。這也意味著政府不打算做任何改變,還是繼續原來的政策。唯一的亮點是2029這個時間點,原來沒怎麼提過這個節點。」

位於華盛頓的「國際稅務和投資中心」國際項目部主任何偉龍(Wesley Alexander Hill)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表示,「平淡無奇」是本次三中全會最大的特點。他說:「平淡無奇也說明了一些問題。這次沒有重大的政策創新,還在繼續之前的老一套。我覺得這表明習近平對自己的地位相當滿意,黨內也沒有任何派系反對他。」

不過,位於北京的時政評論人艾納·譚庚(Einar Tangen)認為,維持現狀也並非易事。他告訴美國之音:「國際媒體認為全會沒什麼新鮮之處。但他們沒有看到的是,在充滿各種政治和經濟的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中,維持你所認為的正確路線,其實需要很大力量。」

改革方向已變

本次公報約53次提到「改革」,相比之下,中共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61次提到「改革」,2018年十九屆三中全會公報36次提到「改革」。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兼職教授郝福滿(Bert Hofman)在接受美國之音郵件採訪時說,「這份決定性文件提到改革的次數與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差不多,但是改革的方向已經改變了。」

郝福滿解釋說:「公報裡提到了很多我們熟悉的說法,包括高品質發展、新發展理念和優質生產力。這個檔對‘市場’有新的解讀方式:中國現在要成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13年三中全會的重要一點, ‘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已不復存在。相反,現在只是要‘更好的發揮市場的作用’。」

在2013年11月中共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市場」一次被提到22次,並且多次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之相比,本次第二十屆公報13次提到「市場」一詞,但是均帶有定語,「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夏威夷大學的郝忠明說公報讓他印象最深的一點是「對市場作用的強調減弱了」。「在既解除限制,又規範市場環境的想法下,加強國家的控制。還要‘更好維護市場秩序’。」

世界貿易組織於7月17日和19日舉行「對中國貿易政策和做法的第九次審議」,並發表了一份報告。報告說:「中國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但它之前啟動的結構性改革 ,即從工業轉向服務,現在陷入停滯。」

華盛頓「國際稅務和投資中心」的何偉龍告訴美國之音,他觀察的有意思的一點是本次全會宣佈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和「積極發展國內需求」。他說:「這說明‘改革’不總是西方傳統意義上的‘改革’。中國正從市場轉向國家計畫,來刺激國內總需求。」

另外,中國官方的新華社在三中全會召開第一天以特稿形式發佈萬字長文《改革家習近平》。首次以「改革家」頭銜來形容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歌頌習近平的改革情結和業績,把他與有「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之稱的鄧小平相比,稱習將「帶領全黨全國踏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不過,這篇於7月15日發表的萬字長文,已經在新華網被刪除。

黨建最為重要

三中全會閉幕的第二天,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和解讀全會精神。發佈會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方裕表示,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一共提出了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

學者莊曉偉這樣告訴美國之音他的觀感:「仔細聽他這個話,其實比原來的那些大型會議的話要更加謹慎和收斂。整個解釋裡邊,什麼‘提高’、‘加強’、‘堅定不移’,都是無意義的空話。把這些詞都去掉之後,就什麼也不剩下。這個解讀很勉強,因為這個三中全會本身的意義不是搞改革,而是搞黨建。」

他補充說:「我們如果仔細回顧過去若干次的三中全會,原來都是些農村改革,城鎮改革,社會改革這些內容。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那次是市場化改革,但是再往後,十九屆那次,就是黨建,重點是加強黨的統治。這一次三中全會就是要順著上一回,還是搞黨建。」

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提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一時也引發觀察人士對習近平任期的猜測。習的第三任期應該止於2027年,關於2029完成目標的表述讓一些人認為,這是習要將權力把握到至少第四任任期的一個標誌。

郝福滿表示,公報設定了202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周年為實現所宣佈改革目標的最後期限,是和以往公報的一大區別:「由於這些改革目前還相當模糊,因此到時候宣佈成功並不難。」

何偉龍不覺得需要從習近平的政治任期對此進行過多解讀。他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做出過很多長期承諾:‘中國2025’、‘中國2049’等等……2029年距離現在還足夠遠,遠到即使改革失敗也不會尷尬地被提起;但2029年距離現在也足夠近,近到可以按照政治上方便的任何速度採取行動。」

老百姓和投資者對三中全會沒有信心

中共中央財辦副主任韓文秀在星期五的新聞發佈會中表示,中國屬於「大國經濟」,內需潛力大,內部可迴圈,只要辦好自己的事,就能確保國民經濟迴圈暢通。他說,中國仍是各國投資的沃土,外資撤離中國只是「暫時的現象」,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和切實保障外企合法權益等。

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學術界人士告訴美國之音:「我和在中國的朋友聊天時,感覺他們也完全不在乎什麼‘三中全會’,但是總體來說感覺大家都比較悲觀,對經濟前景不看好,不敢消費。一些年輕的朋友大學畢業也不想找工作,忙著考研,這樣可以拖一下找工作的事,或者以後方便考公務員。」她剛從中國出差回來。

這位美國學者表示,她覺得和幾年前相比,飯店似乎又恢復了生機,但是據她觀察,北京的外國人明顯變少了。她說:「以前我總去北京東三環附近一個服務於外國人、賣進口商品的中型超市,這個超市現在因為外國人太少,生意太差關門了。」

三中全會提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多次提到的「新質生產力」,即著著重發展量子計算、納米技術和新材料等行業。不過,這位美國學者認為,只把重點放在發展這些行業一是會造成大躍進式的效率低下,二是無助于解決目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問題。

據《南華早報》7月16日報導,一批包括高盛、星巴克、霍尼韋爾、耐克、高通等美國重量級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士將于下周前往北京與中國高層官員會面,以獲得三中全會閉幕後的第一手資訊。

中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24年1到5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125.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了28.2%。對此,商務部稱「金額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去年高基數影響」,以及「中國在此期間內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764家,同比增長17.4%」。

何偉龍認為,目前中國和美國都似乎不願意做出重大舉措,這種局面很難提升投資者的整體信心。他說:「這種會議最後實現的目標往往是解決比較具體的分歧,比如關稅、比如針對特定公司和經濟部門的政策法規。」

連結:西方专家解读中共三中全会:公报平淡无奇 改革方向已变 (voachinese.com)

中共三中全會後再信心喊話 分析: 改革宣言與現實充滿矛盾

文/voa林乃絹 莊志偉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後,中共高層星期五(7月19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稱,全會已提出三百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雖面臨許多「複雜矛盾和問題」,但將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對此,分析人士表示,中共的宣傳口徑與現實走向有所矛盾,三中全會公報再次顯示,中國正走向「安全至上」,而非「經濟優先」的發展方向。

三中全會公報發佈後,各界普遍失望聲連連,但中共領導班子不忘再次信心喊話。

中共中央財辦副主任韓文秀星期五在名為「解讀三中全會精神」的新聞發佈會中表示,中國屬於「大國經濟」,內需潛力大,內部可迴圈,只要辦好自己的事,就能確保國民經濟迴圈暢通。

他說,中國仍是各國投資的沃土,外資撤離中國只是「暫時的現象」,中國將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和切實保障外企合法權益等。

出席記者會的官員還透露,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擔任檔起草組組長,「全程擘劃、組織調研」。

據介紹,該《決定》分15個部分、60條,有總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等三大板塊,共提出3百多項「重要改革舉措」。

中國經濟前景將聚焦對內、對外「避險」

不過,儘管中共一再唱好,還是難提振各界對中國的經濟信心。

在台北的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表示,從三中全會公報到會後的新聞發佈內容都顯示,中共現關注的焦點是對內對外「避險」。

他說,中國經濟對內有地方債等危機,對外則是遭歐美抵制,包括拉動經濟引擎的「新三樣」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光伏產業普遍被西方大國鎖定制裁,外資在華直接投資去年更銳減超過80%。

連選情看好的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一再威脅,當選後將對中國加征高額關稅,甚至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

郭育仁認為,中國政府嘴上說要擴大開放,但卻不斷走向管制經濟,三中全會後出台的300多項措施恐針對金融跟經濟等面向緊縮監管。

郭育仁告訴美國之音:「中共中央在盤點內部跟外部、未來的所有風險,所以才會出台這麼多項措施,(目的是)要更嚴格的去管控,避免內部經濟或金融上面的嚴重失序。」

學者:中國的市場改革充滿矛盾性論述

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星期五上午也舉辦座談會,解析三中全會,與會學者也普遍認為,三中全會公報攸關改革的論述存在矛盾,特別是中共對「安全」的部署恐優先於經濟發展,還提出2029年完成改革的時程,都顯示習近平重視頂層設計和全面性治理,更甚於市場經濟。

台灣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升說,三中全會公報充滿「正面講反話」的論述,扭曲改革和開放市場概念,既想深化改革,又堅持馬克思主義,充滿矛盾。

陳德升在座談會上表示:「他(習近平)的改革開放和市場概念的集權,還有政治教條大於市場的運作,都會對市場化的改革產生一種干擾和負面的效應,所以,我並不看好中國大陸的經濟能成長。」

淡江大學兩岸關係中心主任張五嶽在座談會上表示,本次公報提及市場和經濟等關鍵字的次數,達歷年新低,但強調「安全」次數最多,可見中共現高舉安全戰略部署,而非昔日以和平跟經濟發展為重心。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孟俊說,公報定調「全面深化改革」、高質發展和創新產業升級,卻未觸及中國將如何因應中等收入陷阱或經濟長期走緩的困境。他說,2032年前,中國房企、地方政府和中小企業將有大量債務到期,屆時恐升高銀行金融體系的呆帳風險,這是國際應注意的趨勢。

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分析,本次公報重「大立」、而非大破,並強調「習式改革」,這凸顯習近平的發展方向將是「市場趨弱、監管趨緊且安全優先」。

寇健文:「改革家習近平」特稿恐成「高級黑」

類似的矛盾也讓全會期間的官媒宣傳口徑顯得舉棋不定。

官媒新華社在三中全會7月15日的開幕日發佈《改革家習近平》萬字長文,細數習近平自2012年出任總書記後「拒絕躺在前人功勞簿上休息」的事蹟,且十多年來出台兩千多項改革方案。

但這篇將習近平吹捧為「鄧小平後又一位卓越改革家」的長文,幾天後卻遭全網刪除。

對此,政大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研判,此文恐犯了中共官場「高級黑」的大忌,因為文中描述習近平的改革偉業與中國房市低迷、地方政府債台高築、民眾消費不振的現況落差太大,恐引導輿情反噬,將個人的不平等機遇歸咎於政府體制等因素。

寇健文於座談會中說:《改革家習近平》長文「比較像是一個‘高級黑’,你捧得高,反差又大,而且去攀比鄧小平,背後只是反映出來,不管從經濟面或是社會氛圍上面,跟新華社用改革家來頌揚習近平是有一個反差。」

中央對軍方人事「收權」

針對人事案,學者也在座談會上表示,後續應觀察,中國前外長秦剛雖免去中央委員職務,但仍保留黨籍,是否還有機會複出。另外,在軍方人事方面,前防長李尚福等三人被開除黨籍後,另遞補了丁向群等三名中央委員,不過原候補排名第二的中將丁興農被硬生生「跳過」,而新任防長董軍則未依慣例獲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政大國關中心的陳德升研判,丁興農曾任解放軍總裝備部、戰略支持部的政治部主任,由於中共前一陣子肅清軍中貪腐的重點鎖定火箭軍及前總裝備部,這恐是丁興農不被青睞的原因之一。

至於董軍,也是政大國關中心的曾偉峯表示,軍中貪腐讓中共備感警惕,因此,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體制恐有所調整,再加上董軍恐尚未通過「試用期」。

曾偉峯告訴美國之音:「董軍沒有遞補中央軍委是制度改變了,國防部長這個角色可能不像過去一樣在中央軍委這麼重要,(他)不需要做所謂的軍事決策,黨指揮槍這樣的體制在做調整。」

連結:中共三中全会后再信心喊话 分析: 改革宣言与现实充满矛盾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