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緊張關係不斷升級—中國20多年對菲投資未奏效 北京「以商逼政」或適得其反

這是菲律賓海岸警衛隊(PCG)於2024年4月30日拍攝並發佈的視頻截圖,顯示菲律賓海岸警衛隊的巴加凱(BRP Bagacay)號在南海爭議水域中國控制的斯卡伯勒淺灘(中國稱黃岩島)附近遭到中國海岸警衛隊船隻的水炮攻擊。

文/voa林柏宏

中國海警表示,一艘菲律賓船隻與一艘中國船隻星期一(6月17日)在具爭議性的南海第二湯瑪斯淺灘(Second Thomas Shoal,中國稱仁愛礁,菲律賓稱阿雲金淺灘)附近發生碰撞,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緊張持續升溫。儘管研究顯示,中國在過去20多年成為菲律賓最大的雙邊貸款方之一,但資助很大程度上受到兩國政治關係的影響。觀察人士分析,這表明中菲往日的經貿繁榮難以重現,而由於目前菲律賓反中情緒高漲,北京對馬尼拉的經濟脅迫效果恐怕也有限。

中國海警星期一在一份聲明中稱,一艘菲律賓運補船「非法闖入中國南沙群島仁愛礁鄰近海域」,中國海警依法採取管制措施。

與此同時,中國新公佈的「海警機構行政執法程式規定」星期六(6月15日)正式生效,意味著中國海警今後可以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對「非法進入領海」的外籍人士拘留60天。

這一消息在菲律賓引起廣泛關注。菲律賓總統斐迪南·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此前曾公開表示,對中國海警未來在南海執行逮捕行動感到擔憂。此外,《日經亞洲》星期五也引述菲律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所」(Stratbase ADR Institute)院長曼希特(Dindo Manhit)的話指出,中國的法令增加了「封鎖和延誤的可能性」,可能導致菲律賓對前哨基地的補給任務變得「複雜」。

這並非中菲首次在南海出現對峙局面。上月初,菲律賓官員表示,其海岸警衛隊船隻在前往斯卡伯勒淺灘(Scarborough Shoal,中國稱黃岩島、菲律賓稱馬辛洛克灘或帕納塔格礁)協助菲律賓漁民時,遭到中國海警船的水炮攻擊。今年3月,菲律賓在第二湯瑪斯淺灘(Second Thomas Shoal,中國稱仁愛礁,菲律賓稱阿雲津礁)也數次遭到中國海警船的水炮攻擊,導致船員受傷和船舶損壞。

政治關係主導經濟走向

儘管兩國因南海主權爭議局勢緊張,最新研究顯示,中國在過去20多年間已成為菲律賓最大的雙邊基礎設施貸款方之一。美國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國際研究實驗室AidData於6月4日發佈的一份題為《北京對菲律賓的豪賭:解密中國二十年的發展融資歷程》的報告指出,從2000年至2022年,中國向菲律賓提供了高達91億美元的政府指導發展基金,用於200多個開發項目。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資金中的超過三分之二是在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執政期間提供的。杜特爾特執政期間大致上擱置了與中國的南海主權爭端,被外界認為採取了「親中遠美」政策。這與現任總統小馬可仕屢次強硬表態捍衛菲律賓海上領土的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研究表明,中國對菲律賓的資助可能隨著兩國政治關係而波動。杜特爾特和前總統阿羅約(Gloria Arroyo)執政期間,中菲兩國經貿關係較為密切,而在阿基諾三世(Benigno Aquino III)執政期間,因其對抗中國的立場,中菲兩國僅簽訂了三項重要的發展融資協議。

中國對菲貸款的政治性與不確定性

報告主要作者之一、AidData首席研究員薩曼莎·卡斯特(Samantha Custer)表示,儘管中國一直是菲律賓最大的外國貸款來源國之一,但調查顯示,北京對馬尼拉「以商逼政」的情況已成常態。因此,依照目前兩國的政治情況,中國對菲律賓的貸款額度恐難以恢復到以往的規模。

卡斯特對美國之音表示:「如果從過去20多年的廣泛角度來看,中菲之間的經濟與政治關係是一致的。因此,我認為在小馬可仕政府執政期間,我們將會看到中國在菲律賓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有所減少。」

菲律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所」(Stratbase ADR Institute)院長曼希特(Dindo Manhit)也表達了類似觀點,認為北京的投資往往帶有其他目的。「我們學到的一個教訓是,中國只是想利用一些貸款,來影響或控制我們對菲律賓安全問題的看法,包括我們的專屬經濟區。」他說。

小馬可仕政府上任後,也積極引入更多外資,並避免過度依賴中國投資。去年11月,菲律賓政府表示放棄要求中國資助高鐵建設專案後,日本、韓國和印度隨後宣佈為菲律賓的三個鐵路項目提供融資。今年8月,菲律賓也叫停了多達22個由中企承包的馬尼拉灣填海工程。

承諾未兌現、效益不明顯

儘管中國近期不太可能大手筆投資菲律賓的基礎設施,但AidDaa的卡斯特強調,北京可能通過更多小型開發專案援助菲律賓,以贏得菲律賓公眾輿論,並借此拉攏當地政客精英。這些小額專案通常涉及教育、社會或健康領域,政治敏感度較低、風險較小。

她說:「現在中國要斥資在(菲律賓)實體基礎設施專案上的情況較為少見,包含道路、鐵路、發電廠、灌溉(工程)等。這些往往是透過債務、及貸款或接近市場利率的出口信貸等債務工具進行融資。此外,這些項目也往往風險較高,因為它們更容易受到環境、社會或政府的影響,並且出現貪汙或管理問題的風險也較大。」

儘管小型投資成效有待評估,但戰略與國際研究所的曼希特指出,從中國對菲律賓的大型投資策略來看,並未真正促進菲律賓的長遠發展,反而造成了更多問題。許多項目至今仍未實質展開。

他說:「我們在杜特蒂政府統治下已經錯過了六年的發展時間,甚至有人說,我們向中國低聲下氣,但我們得到了什麼?我們只得到了用來影響我們發展的貸款,這些貸款不僅長期被用來脅迫我們,還為國家帶來金融不穩定的代價。」

根據亞洲時報的報導,中國在杜特爾特政府執政期間對菲律賓進行「承諾陷阱」外交,但幾乎沒有兌現24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專案承諾。

反中情緒高漲 北京對菲經濟脅迫成效恐有限

自2010年起常駐菲律賓的菲律賓台灣工商總會副會長王修駿也同意曼希特的說法,並指出,他觀察到不僅菲律賓精英對中國的投資專案感到質疑,菲律賓的社會和民眾也開始對中國企業、及與中共相關的人士,展現出不太信任的態度。

近期,菲律賓丹轆省(Tarlac)小城市班班(Bamban)華裔女市長郭華萍(Alice Guo)因涉及詐騙案成為菲律賓全國焦點,甚至有議員質疑她是中國間諜。此外,路透社6月13日報導,由於多家有中資經營的離岸博彩公司(POGOs)被指控與犯罪集團有關,菲律賓當局展開突擊並勒令其關閉。

在中菲南海爭議不斷、以及中國公司在菲律賓接連傳出詐騙不法行為之際,菲律賓一家私人民調機構OCTA Research本月公佈的民調顯示,高達76%的菲律賓民眾認為中國是菲律賓的最大威脅。菲律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所的曼希特認為,這反映了菲律賓社會對中國的不信任,北京對菲律賓的經濟施壓難以產生顯著影響,馬尼拉在未來對海上主權聲索的立場也不太可能放鬆。

曼希特總結道:「菲律賓和整個國家將繼續堅持我們的立場。我們所追求的,僅是在我們主權領土和專屬經濟區內,實現和平與穩定。」

連結: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中国20多年对菲投资未奏效 北京“以商逼政”或适得其反 (voachinese.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