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印度總理莫迪開啟第三任期 分析:印中關係可望和緩,但互信仍低

印度總理莫迪在新德里印度人民黨總部打出勝利的手勢。(2024年6月4日)

文/voa莊志偉

莫迪順利連任後,台灣總統賴清德星期三(6月5日)在X社交平台發文祝賀,隨即獲莫迪轉發並表示,他期待印台建立更緊密的經濟與技術夥伴關係。

台印領導人社媒平台互動 中國跳腳警告

但印台領導人交好的表態,卻惹腦中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隔天(6月6日)于例行記者會中重申:「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建交國同台灣當局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交往。」

印度大選後,中國是國際社會唯一沒有向莫迪發出正式賀電的國家,僅由毛甯在答記者問中隔空祝賀並稱,健康穩定的中印關係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中方願同印方一道努力「推動兩國關係沿著健康穩定的軌道向前發展」。

對此,中國對外經貿大學副教授劉慶彬星期五(6月7日)在媒體撰文批評:「莫迪連任第二天,沒等來中國的賀電,先收到了中方的交涉警告」。他在文中質疑,莫迪開始試探屬於中國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是因為選舉贏得不漂亮後,利用外部風險,反向刺激他在國內的支持率。(((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140QIG0553BW85.html)))

劉慶彬也在另一篇撰文指出,7月於哈薩克的上合組織領導人峰會,中印兩國領導人可望會晤,但印度的戰略重心轉向與中國競爭後,中印合作恐非莫迪的優先施政,因此,中方對事態發展應持「謹慎悲觀」的態度。

王義桅:印度工業化與經濟仍需中國經驗

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表示,中國外長王毅據傳將在7月出訪印度,兩國領導人的「習莫會」未來能否召開恐取決於此行的談判成果。

王義桅說,莫迪以中印邊境衝突為由,放任印中交惡,但他在此次大選「慘勝」的結果顯示,未來他已無法為所欲為,尤其印度近年打壓穆斯林的程度幾已達西方國家的容忍極限,因此未來五年任期內,他仍需改善印中關係。

王義桅告訴美國之音:「(印度)進一步的工業化,還是需要很多中國的經驗,包括基礎設施、教育、經濟合作之類的,所以(莫迪)在連任以後,可能(對華)政策會有所調整。」

方天賜:中印關係可望改善

位於台北的台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長方天賜也同意,各種跡象顯示,莫迪未來可望著手改善印中關係。

例如,方天賜說,莫迪選前接受《新聞週刊(Newsweek) 》專訪時提及北京,語氣明顯較過去緩和。此外,印度經濟官員也一改中印邊境衝突以來,嚴審中國投資的態度並鬆口稱,將重新考慮開放中國投資。更關鍵的是,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Rajnath Singh)也於大選期間釋出訊息稱,中印邊界談判進行得相當順利。

方天賜認為,此最新立場與印度過去處置邊境爭端時的強硬態度大相徑庭,相較印方先前堅持「邊境問題不解決、中方不撤軍,就不會有正常的印中關係」,印度高層的調子放軟了不少。

方天賜告訴美國之音:「選後,莫迪政府可能會有比較大的彈性,來處理中印邊界問題,讓中印關係趕快翻篇,因為對莫迪這個任期來講,他除了持續要發展印度的國際影響力之外,應該要擴大印度的經濟成長。」

方天賜說,針對邊境爭端,中印已進行過超過50場的軍事談判,細節底定後,就等最高領導人拍板。但對莫迪而言,大選結果凸顯國內青年失業率偏高等挑戰,可能讓他基於經濟考量,改善印中關係。

不過,他說,北京對於莫迪與賴清德隔空互動的強烈反彈,顯得有些「小題大作」,因為莫迪發文時,除謹慎避開賴清德的總統頭銜外,提及的經貿與技術交流也未觸及國家主權,但中方過激的反應恐再激發印度社會對中國的反感。

在台北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魏玫娟則認為,印中經濟上高度互賴,即便發生邊境衝突,中國2021年仍是印度最大的交易夥伴。且中印皆為「全球南方」(Global South)」開發中國家重要的領導成員,因此,莫迪與習近平應將兩國的衝突降至可控的地步。

魏玫娟告訴美國之音:「除非出現像2020年那種非常嚴重的邊界衝突、有士兵的傷亡,不然,中印關係應該就是往比較合緩、合作的方發展,因為他們在很多議題上面還是需要合作,包括氣候變遷、能源安全的一些問題。」

夏海娜:印中「零信任」,兩國關係難有進展

但也有學者對印中關係的前景看法悲觀。

位於印度新德里的中國分析及策略中心研究員夏海娜(Namrata Hasija)就以「零信任」形容現行的中印關係,她說,兩國關係至今沒有、也不會有進展。

她說,中國深知,莫迪是唯一能堅守印度立場並找到中印關係解方的人,因此早在選前,中國媒體屢屢發文大肆批評他,暗自希望莫迪落選。

夏海娜指出,中國無意解決邊境爭端,主張擱置爭議以保兩國的正常往來,但對印方而言,邊境問題未解決前,不可能與中國重回交往軌道。

夏海娜告訴美國之音:「印度內部有(親中)說客,但整體民意對中國的觀感非常負面,特別是加勒萬河谷(致命衝突)事件和新冠疫情後,印度人將中國視為頭號敵人,而非巴基斯坦。」

夏海娜說,中印關係已跌至1962年邊境戰爭的交惡程度,要重建互信,中國須主動釋出橄欖枝,但問題是,中方片面推翻了所有簽署過的條約與邊境和平協定,即便2020年爆發的加勒萬河谷衝突,導致20名印軍陣亡後,中方也未有任何促進兩國關係的積極作為。

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陳秉逵也同意,莫迪未來對華政策轉圜的可能性極小。

陳秉逵於星期四(6月6日)的一場台北研討會中指出,不滿中國已是「印度朝野共識」,至於印度在美、俄間擺蕩,符合其國家利益,未來也不致有太大轉變。

陳秉逵說:「對於印度來說,中印關係的僵局主要問題在於中國,在選舉期間,不管是在野黨或者是執政黨,都互相指責對方的中國政策,對中國太軟弱,莫迪常把國大黨、還有印度共產黨拿出來講,(批評)他們對中國很軟弱。」

美國大選牽動美印中三角關係

陳秉逵分析,短期內,影響印度對外關係的變數不在中國,而是美國大選,莫迪現與拜登政府保持著良好而平穩的距離,但若選後白宮易主,印美關係可能生變。

政大學者魏玫娟也認為,印度對美政策非常清晰,即維持友好關係以換取經濟和地緣安全利益的同時,也堅守戰略自主性,但若特朗普上台,美國的印太戰略會不會更拉攏印度,將其作為美國平衡區域力量的工具,進而牽動美印中三角關係,這也是中國格外擔憂的變數。

連結:印度总理莫迪开启第三任期 分析:印中关系可望和缓,但互信仍低 (voachinese.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