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搬上好萊塢電影的華裔頂級眼科醫生:發出華人自己的聲音
文/voa江真
在剛剛結束的美國亞裔傳統文化月上,一部首次以第一代華人移民為主角,反映他們奮鬥歷程的傳記性影片《光明》(英文名:SIGHT)在美國各大影院上映。這算得上好萊塢第一部不以中國功夫為賣點的有關華人的電影。影片上映後,主人公原型、世界頂級眼科醫生王明旭被不少人譽為「華人之光」,而王明旭則告訴美國之音,他更想為華人發出自己的聲音。有意思的是為了電影以及相關創作者不被中國封殺,電影中,王明旭在中國的一段歷史卻被篡改。
影片《光明》的開頭便是令人揪心的一幕:印度加爾各答,一位殘忍的繼母將硫酸倒入熟睡中的小女孩的眼睛裡。突如其來的惡毒隨著小女孩的淒厲慘叫毀掉了她的眼睛,還不到3歲的她從此失去了光明。
電影這一情節完全來自於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小女孩名叫卡嘉(Kajal),繼母毀掉她的眼睛,試圖讓盲女去街頭賣唱來博取同情和打賞,結果發現卡加沒有唱歌天分,最終把她遺棄街頭。
幾年之後,盲女卡嘉被美國基督教慈善團體人士發現並帶回美國,希望醫術高明的眼科醫生王明旭能夠讓她重見天日。
一部「抛磚引玉」的電影
電影根據王明旭自傳《從黑暗到光明》(From Darkness to Sight)改編而成。王明旭醫生的美國奮鬥史堪稱完美的華人履歷:1982年,21歲的王明旭懷揣一本英漢字典和50美元孤身從杭州來到美國留學。經過多年奮鬥,王明旭獲得馬里蘭大學鐳射物理博士學位、哈佛醫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聯合博士學位。王明旭之後成為美國FDA眼科審查委員會第一位華人委員、美國邁哈裡醫學院臨床教授,並且創辦了王明旭視力複明基金會,獲得了美國眼科協會成就獎以及美國華人醫學會終身成就獎。
王明旭撰寫了10本英文原著眼科教科書 (7本被翻譯成中文)、發明了羊膜隱型眼鏡並捐出專利,至今已被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上萬名眼科醫生運用。他完成了世界第一例鐳射人工角膜手術,做了5萬多例鐳射眼科手術。病人來自于全美各州以及世界55個國家。他還通過自己的基金會免費給像卡嘉一樣的盲童做手術,讓無數患者走出黑暗。
影片5月24日在美國各大電影院首映,目前票房約580萬美金,在各大電影評論平台獲得非常一致的好評。
「這部電影不止一次讓我淚流滿面。我們需要更多鼓舞人心、激蕩靈魂、與人類產生共鳴的電影。我們的經歷不盡相同,但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一位名叫「JoyMcClellanCarrillo」的觀眾在知名電影資訊網站IMDB的評論區寫道。
福布斯(Forbes)網站5月23日的一篇影評說:「無論你是一個有某種特定宗教信仰或精神力量的人、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或者無論你相信或不相信–都會獲得一種新的視角來看待令人難以置信的傳記和一生的工作,為許多人帶來了視覺並改變了世界。」
王明旭近日在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家中接受了美國之音的視頻採訪。談及寫書和出電影的動機,王明旭坦言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在美國的華人。 他說,很多人有誤解,覺得他了不起,但是他的經歷在華人裡面算得上中上水準。他說:「我知道很多華人工作相當不錯。我在華人裡面大概算中上,但是這不是我要強調的重點 — 華人都太安靜了。我希望站出來,發出我們華人自己的聲音。我想樹立一個先例,給大家抛磚引玉。」
一段讓華人發光的「破冰之旅」
來美國四十多年,王明旭看到了很多華人被歧視和忽視的現象。他說,自己也曾在求學和婚戀之路上因為華人身份而被排擠。他說:「很多華人認為歧視不存在,但是他們錯了。特別是過去的五到十年,中美關係越來越緊張。我意識到,中美關係的蜜月期已經過去,下面只會越來越差。」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華人在美國的日子只會越來越難過,都會成為過街老鼠。但是我們不能左右大國之間的關係呀,抱怨也沒用。我認為我們都可以做一件事,就是要能夠說出我們自己的故事。」
王明旭最早的啟發,來自于美國已故華裔作家張純如所著《華人在美國》一書。2005年讀到這本書的時候,王明旭激動得給張純如寫信,表達自己的同感並且希望可以和張純如本人見面。張純如本人並未拒絕,但是她在幾個月後因抑鬱症自殺。
王明旭告訴美國之音,他希望中國的領導人接下來能放開眼界,和世界融合而不是脫鉤,否則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成果也就毀於一旦。
作為一名眼科醫生,王明旭的經歷被拍成電影純屬幸運:他有很多病人是好萊塢大牌明星,比如妮可·吉德曼(Nicole Kidman)、多莉·巴頓(Dolly Parton)等人。對他高超醫術讚不絕口的演藝大腕通過口口相傳,最終讓王明旭的自傳被製作人看中拍成了電影《光明》。
而王明旭也希望此片能夠成為讓華人發光的「破冰之旅」。他說:「不是說一個電影會改變命運,但是電影可以打開一條縫,使得今後華人有機會講自己的故事。」
王明旭篤信「勞動最光榮」的簡單道理,並且一直強調「別人對你的尊敬不是施捨來的,而是你自己掙來的」。他認為,華人不應該只在自己的圈子裡活動,而是應該對美國社會做出貢獻。他本人除了日常工作和拉二胡、跳交際舞等興趣愛好,還創辦了免費給盲童做手術的基金會。
回顧過去四十多年,王明旭告訴美國之音:「我們到美國來都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物質生活,就是站住腳,能夠生存,能夠有一個工作,有一個身份,然後再建立一個家庭。我來美國四十多年了,在過去二十年我一直想一個問題:大家都有工作,有房有車,這輩子就這樣了嗎?」
他形容自己現在是人生第二次啟航:「我這一輩子,除了醫學,就是幫助華人提高社會地位。我們不光要做,我們還要說。」
一段不得不「篡改」的歷史
王明旭完美的履歷很難讓人想到他的人生幾乎被中國六七十年代瘋狂的「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鄉」運動徹底毀掉。關於這一段,王明旭在他的自傳中有詳細記錄。
王明旭出身醫生世家,父母均畢業于杭州的浙江醫學院,從醫對他來說是個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然而,出生於1960年的王明旭在青少年時期正處中國最瘋狂的年代:無休無止的政治運動、「上山下鄉」、「文革」、學校被停、教育中斷。
1974年,14歲的王明旭趕上毛澤東發動的「上山下鄉」運動,雖然高潮已過但是尚未結束。根據當時的「先留」政策(城市居民每家可以有一個孩子留在城市),他可以不被下放到邊遠農村,但是失去了上高中的資格。無法上學的王明旭開始學習拉二胡,期待文藝才能可以讓他有機會考上文工團,但是不久後又遇上文工團停止招生。在浙江醫學院教書的父母親無法眼睜睜的看著兒子無所事事,安排兒子去醫學院「蹭課」 – 偷偷去上大學的課程,直到有一天被發現後被趕出教室。
聰明好學的王明旭徹底被剝奪了受教育的資格,只得去了杭州一家印刷廠當包裝工人,每天掙八毛錢。1977年,毛澤東去世的第二年,中國終於恢復高考,可是王明旭已經好幾年沒有上過學。在父母的幫助下,初中輟學的他通過短時間的惡補,以浙江省名列前茅的高考成績,被中國科技大學錄取,並且由於成績出色提前一年畢業被選中赴美留學。
影片《光明》把這段在王明旭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做了淡化處理,沒有交代「文革」和「上山下鄉」運動的背景,紅衛兵的各種野蠻行徑也被刻畫成個人的霸淩行為,而非政府發動的系統性運動。
在著名影評網站「爛番茄」上,大部分觀眾給了這部影片五星好評,但是也有少量觀眾對於影片中淡化文革和王明旭的基督教信仰感到不滿意。
一位名叫Henry Ren的用戶給影片打了一星並留言說:「不知何故,電影有意淡化了文化大革命,將它描繪成一場由糊塗的年輕人領導的騷亂和抗議,這與事實不符。王博士離開中國前往美國的動機沒有得到明確闡述。儘管影片暗示王博士厭倦了中國的混亂局面,但在揭示‘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以及知識份子如何在這種情況下逃離中國方面,影片卻非常克制。總體而言,劇本和表演都明顯缺乏深度。」
王明旭在採訪中告訴美國之音,劇本花了長達六年的時間才完成。之所以無法完全按真實歷史來拍攝,是因為好萊塢導演和演員都不願意碰「文革」題材,擔心自己因為描寫中國的「黑暗」而在中國被永久封殺。
他說:「中國越來越強大,控制美國的各方面,包括好萊塢。‘文革’是60年前的事,但美國主流媒介幾乎沒有(拍過)。所以我們必須淡化,這樣才能保護那些藝人和創作者。我們不能講‘文化大革命’,不能講‘紅衛兵’,不能講‘老毛’。然後把這個‘文化大革命’淡化成是一幫年輕人在造反,而且政府是正面形象,是鎮壓你們造反的。這完全是篡改歷史,但是沒辦法,不這樣改沒人敢碰文革題材。」
一位居住在美國的來自台灣的知名導演拒絕執導此片時承認了他的擔憂:「如果我被中國拉入黑名單,那我的作品以後永遠都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了。」
王明旭還是希望影片能有機會在中國上映:「我希望中國會接受,為什麼呢?第一個,‘文革’是過去的事情,這個電影沒有批評目前的中國政府。而且連‘文革’那段都沒批評政府,而且還等於讚揚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