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抵近威懾-看「聯合利劍-2024A」對台演習
文/RFA亓樂義
這是一次應急式封控抵近威懾演練。目的是對內宣傳、對外宣示北京在台海擁有絕對主控權,有意把台海內海化,意圖取得封控台海、拒止美軍的雙重效果。
對台而不對美
5月23日至24日,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戰區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兵力,圍繞台灣本島周邊5個區域和台灣4個外島(金門、馬祖、烏坵、東引)周邊,實施「聯合利劍-2024A」演習,以艦機抵近台灣24浬鄰接區(又稱毗連區)的威逼方式,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能力。中國官媒宣稱,這次演習是對「台獨」的有力懲戒,對外部勢力干涉的嚴重警告。
《路透社》引述美國印太司令部副司令斯卡倫卡(Stephen Sklenka)的話說,這次軍演是從2022年以來對台灣持續施壓的一部分,也是解放軍就對台作戰的關鍵要素進行演練,包括官媒宣稱的「聯合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聯合精打要害目標等」重點科目。
2022年8月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解放軍實施大規模演練。2023年4月台灣總統蔡英文過境美國並與美國國會眾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解放軍又發動新一輪演訓。這兩次都直接和美國有關,因此演習帶有「封控台海、拒止美軍」的雙重目的。這次演訓則不同,主要是針對台灣新總統賴清德就職,而非美國。這是這次演習第一個特點。
中國官媒大肆宣傳,演習是對外部勢力干涉的嚴重警告,但與實際作為相差甚遠。因為劃設台灣東部的演習區域緊貼台灣24浬鄰接區,這不是拒止美軍的區域。至少在台灣東部外海400公里處,乃至前出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之間的海域,才是解放軍「反介入與區域拒止」(A2/AD)應有的位置。
日本前自衛艦隊司令官香田洋二對《朝日新聞》表示,看來演習規模沒有佩洛西訪台時那麼大。這次似乎是為了「對台灣的新政權施壓,而不是為了加劇與美國的緊張關係。」
奪控巴士海峽
如果說演習對美國有形成壓力之處,是解放軍在台灣西南海域組織艦機聯合反潛、要域占控等科目演練,以及協同台灣以東參演的海空兵力,奪控關鍵戰略通道,也就是奪取巴士海峽控制權。目的是反制美軍在菲律賓的軍事部署,另一面確保中國海空兵力,尤其是潛艇部隊能從巴士海峽前出島鏈,這比突穿宮古海峽附近海域更有成功機會和保障。
解放軍對台作戰由兩個部分組成,封控台海+拒止美軍。這次演習以封控台海為主,對台包圍圈不斷收攏,全面抵近台灣24浬鄰接區,擠壓深度超過以往。這次演習代號「聯合利劍-2024A」,意味可能有B、C等後續動作。如果今後的演練不同時強化「拒止美軍」,解放軍對台作戰將不完整,可能留下極大的漏洞。
美國國防部回答《美國之音》詢問時指出,這類演習為美軍「更加深入瞭解」解放軍的運作方式提供難得的機會。事實上,這些演習顯示解放軍要成功完成預定的任務是多麼困難。言下之意,解放軍能對台抵近威懾,是在非戰爭時期和台灣的隱忍,以及美國沒有介入的情況下發生的,不是真正的戰場情境。
台灣國防部2023年出版的《國防報告書》提到要加強縱深防衛,以不對稱作戰思維推動重層嚇阻,包括在敵人進犯徵候明確時,先制打擊敵人犯台部隊的作戰集結能量和關鍵節點,以破壞敵人作戰節奏並遲滯其行動進程。在此情境下,台灣不會束手無策、任人宰割。如果解放軍誤把演訓期間的抵近威懾,當成戰爭階段的抵近打擊,將犯下致命性錯誤。
認知作戰
這次演習的第二個特點,是解放軍東部戰區發佈綿密多方向抵近台島和環外島戰巡演練模擬動畫,以及多軍種聯合打擊3D虛實動畫,經過加工剪輯而成,很多畫面不是真實的演習場景,營造出參演部隊距離台灣本島海岸線僅一步之遙,台灣變成一個沒有外援孤島的假像。實際上,參演部隊都是模擬打擊,而非實戰射擊。這種認知作戰的操作手法勝於以往,也最影響台灣的民心士氣。
台灣國防部很快察覺這次演習的政治目的,因此台灣各部隊,含金馬防部都維持常態戰備,並且確立這是一場認知作戰。為能先制主導認知戰場,台灣國防部打破傳統被動做法,在演習首日下午舉行臨時記者會,由參謀本部負責情報、作戰及計畫以及政治作戰等重要主官現場解說演習動態。
最特別的是,台灣空軍發佈F-16V戰機執行空中戰鬥巡邏,首度公開運用「狙擊手」莢艙監控並標定解放軍轟-6、殲-16戰機的畫面,以及P-3C反潛巡邏機偵獲對方護衛艦和導彈驅逐艦以及海警船等相關影像,打破過去秘而不宣的保密規則。這套做法是告訴對岸,所有演習動態盡在台方掌握之中。台方藉由公開海空一線兵力監控中方艦機影像,盡可能壓縮對方操作認知作戰的空間。
在具體應對措施上,台灣一線海空兵力把解放軍的參演部隊擋在24浬鄰接區的周邊。這是台灣在非戰爭時期的防衛底線,不是真實戰場的最後防線。
台灣的應對引起中國軍事專家的關注。他們發現台灣的反應有別以往,沒有乖乖挨打,而是出動大批艦機,執行一對一的海空盯防,這是之前演練中所沒有的主動性,值得警惕。但也帶來好處,解放軍透過進一步壓迫台方,在極限狀態下,看清楚台軍的兵力調動、火力配置等情況,尤其是台灣戰機升空時間、反艦飛彈發射車的行進路線,以及港口船隻的出發情況等,都為今後可能出現的對台作戰提供寶貴情資。
反過來看,台灣也看清楚對岸的用兵規律。利害之間是相對的,沒有誰能完全獲利。只看好處,不看壞處,乃兵家大忌。
海軍與海警協同
這次演習的第三個特點,是中國海警首次公開在台灣周邊附近海域行動,釋放出海警部隊開始對台灣本島周邊實施海上執法的明確信號,想要逐步對整個台海實施全海域管控,露出海警部隊行政執法與防衛作戰的雙重職能,意圖把台海內海化,從法律層面阻止美軍介入台海衝突。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5月24日的一篇專題指出,中國海警部隊很可能在今後針對台灣的軍事和準軍事行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次演習出動16艘海警船(4艘在台灣東部海域、3艘在台灣西南海域、9艘在外島),規模與19艘海軍艦船相當。海軍和海警的協同行動,將增強中國隔離或封鎖台灣本島或任何台灣外島的能力,也可能是中國未來採取這些措施來加強對台灣施壓的重點所在。
專題指出,未來存在的風險是,中國可能會降低對台演習的門檻。這次演習為解放軍和海警部隊在台灣周邊進行協同演訓提供寶貴經驗。下一步,解放軍將把類似演習常態化。從這次演習代號及行動表明,中國每年可能進行不止一次的大規模對台演練,也未必事先發出警告。
中國軍事專家對這次演習沒有事前預警而感到不同尋常。演習突然發起,似乎在檢驗未來攻佔台島的一種突襲式統一手段。這是一個新的做法,迫使台灣必須做出快速反應。
奪取制空權是關鍵
前面提到這次演習有兩大重點科目,一是聯合奪取戰場綜合控制權,二是聯合精打要害目標。所謂戰場綜合控制權,是一系列制權的總和,包括奪取並保持制資訊權、制天權、制網權、制空權、制海權和制陸權。解放軍的重要著作指出,制空權是保證軍隊在戰場上行動自由最直接的制權,在戰場綜合控制權中具有核心的主導作用。
解放軍甚至認為,從一定意義上說,爭奪其他制權,是為奪取和保持交戰區域的制空權創造條件;而制空權的大小決定制海權,進而在相當程度上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產生決定性影響。這在俄烏戰爭中再次得到印證。今後對台作戰也不例外。
所謂精打要害目標,是以較小代價迅速達成作戰目的的基本作戰方法。精打,是指控制打擊目標與戰爭成本;要害,是指影響敵方戰鬥力和戰爭意志的關鍵性目標,如軍政首腦、指揮機關、情報中心、觀測通信網路、重兵利器以及重要標誌物等。
《解放軍報》曾報導,練兵打仗要「珍惜一切代價」。進攻一方只要摧毀敵人60%至70%的兵力兵器,敵方將無還手之力。若要使敵損失超過70%,己方就會付出極不相稱的代價。在資訊化戰爭條件下,只要有5%至10%的集散節點同時失效,就足以擊垮敵人作戰體系,如果用力過猛就是浪費。那種「殲敵一千、自損八百」和「不惜一切代價」的打法,絕不是解放軍追求的目標。
因此,以「不惜一切代價」武統台灣,只是宣傳,而非實際作戰的要求。台灣的防衛之道,就是使中國對台作戰的代價和後果難以估算,無法承受。對於眼下的應急式封控抵近威懾演練,台灣要保持戰略定力,不隨之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