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大一副教授輕生 青年學者還有出路嗎?
文/RFA
近日,南京林業大學一名「海歸」副教授疑似因承受「非升即走」的精神壓力而輕生,該事件引發輿論激烈討論。為何「非升即走」機制進入中國高校會「水土不服」?在中國,青年學者還有出路嗎?
多家中國媒體近日發佈的一則消息引發輿論轟動,南京林業大學副教授宋凱服藥自殺,終年38歲。網路輿論普遍認為,這位青年學者輕生的原因與「非升即走」壓力過大有關。
副教授輕生 因「非升即走」壓力過大
所謂中國高校的「非升即走」機制,是指校方不提供編制,青年學者在6年考核期內如通過考核,才可獲得終身教職。該機制最早起源於美國的終身教職制度,原為激勵和扶持青年教師,優化教師隊伍,提高科研品質。然而有線民認為,自從中國高校引入後,被曲解和濫用的「非升即走」卻成為校方壓榨年輕學者的工具,而尸位素餐的學術前輩卻並不受其制約。
公開資料顯示,宋凱本科就讀于天津工業大學,在北京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在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CSC)的資助下,前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並取得博士學位,還參與了博士後研究。經查詢,目前宋凱的履歷已從南京林業大學官網刪除。
據《新京報》報導,2019年4月,宋凱通過高層次人才專案被引進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科學工程系任副教授。因在首聘期內缺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他未能通過校方考核,不僅被降級降薪處理,還被迫退還安家費和購房補貼。有學術圈內人士透露,宋凱生前獲得校方的支持有限,甚至還需與其他同事共用實驗室。
隨著輿論持續發酵,南京林業大學週一向《新京報》作出回應。校方表示,網傳宋凱死因與事實嚴重不符,學校並無「非升即走」政策,宋凱沒有被降職處理,只是退還了一萬元安家費;且他生前與別人共用實驗室並非受到區別對待。
然而,公眾輿論對校方的辯解並不買帳。在中國社媒平台微博上,有網友評論說:「國內科研這麼卷,把人都卷沒了,但突破進展是一個做不出,晶片還是造不出來,是不是該反思下制度問題?」;「學術緬北,天天說留不住人才的是你們,人才來了不把人才當人的也是你們。」還有網友表示:「校領導什麼時候非升即走?既然是一個體制內,雙標總不好吧?」
學者:中國版”非升即走”具有不合理性
據《南京林業大學高層次人才首聘期考核辦法》顯示,學校與引進人才簽訂相關協議書,首聘期為3-4年,並依照協議書進行考核。考核總分100分,其中科研專案類占50分,論文類50分。考核得分100分方為合格,一次性發放剩餘購房補貼;考核75分及以上為基本合格,不予發放剩餘購房補貼,享受待遇者降級聘任。考核得分75分以下,將不再續聘,或經雙方協商一致予以有條件降級聘任。
上海同濟大學原政治系副教授邱家軍在接受本台採訪時表示,就南京林業大學的聘用標準而言,首聘期過短,遠不足以產出科研成果。且中國高校內對學者的「政治傾向」有較大考量,如果校方認定政治立場不符合主流,學者也很難拿到國家或省部級研究專案。
「一個專家、教授到一個地方去,來了首先要熟悉環境,才有時間申請課題。研究課題要進行專業論證,也就是說,要會寫專案規劃書。而專案規劃書在中國除了科研能力外,要與中國政府配合,要理解那個科研環境。」他說:「我估計,首聘期1-2年他(宋凱)在高校熟悉環境的階段,一下就到第3年了。在這個情況下,要拿到比較重大的、令人滿意的課題,這個難度是非常大的。」
邱家軍還表示,如果學者向海外核心期刊投稿,其論文評審週期較之國內更長。因此中國高校在引進高品質人才時應具有靈活性,且首聘期應適度延長。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政治系教授夏明同樣認為,宋凱在2019年從教南京林大後,新冠疫情就席捲全球,對於需要田野調查和實驗室研究的宋凱而言,這期間並不具備快速產出科研成果的可操作條件。
夏明教授還認為,雖然在美國高校的學者也面臨「非升即走」的巨大壓力,但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高校的引進專案與戶籍、安家費等優惠政策綁定,這會進一步限制青年教師「非升即走」後的選擇。他說:「對很多新入職的研究人員來說,就在裡面陷進去了。如果一旦解職的話,不僅職位沒了,而且家也沒了。尤其是戶籍的限制,對配偶、小孩都有各種影響。」
夏明還指出,在中國黨領導高校的教育體制中,一旦青年學者被解聘,對他們在其他大學的求職也會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