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流行

《三體》:這部「無法拍攝」的中國科幻小說成網飛新劇

《三體》劇照

文/ BBC專題報導記者 詹姆斯·巴爾蒙特(James Balmont)

由《權力的遊戲》製片人監製,「網飛」( Netflix)新劇集《三體》(3 Body Problem)改編自一部中國同名暢銷科幻小說。儘管中國一直對這類小說進行審查,但這部小說依然在中國大受歡迎。

1967年的一天,北京,一名天體物理學生葉文潔親眼目睹她的父親被(「文革」中的)紅衛兵批鬥毆打致死。後來,為了避免受到懲罰,她加入了一個位於內蒙古的軍事項目,但條件是永遠無法離開基地。

在這個寒冷的前哨站,在一個巨大的抛物面天線下,她對人類失去了所有的信心。她一生致力於研究,並取得了科學突破……將高功率無線電信號廣播到外太空。這一行為將產生嚴重後果,而這一切都源於在北京那災難性的一天。

這僅僅是對《三體》中跨越宇宙的情節的概述——這部科幻史詩也涉及了秘密的科學計畫;一個在恒星之外的太陽系中的外星物種;還有一個描述了幾千年來偉大文明興衰的奇怪的電子遊戲。

北京出生的劉慈欣的暢銷小說是他《三體》系列的第一部,曾因其令人費解的時間跳躍、哲學困境和對科學理論的密集探索而被認為難以改編 (中國改編的電影在2017年被擱置)。

但是現在,它通過「網飛」劇集登上了國際螢幕,這也是《權力的遊戲》主創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和D·B·韋斯(DB Weiss)遲來的回歸計畫。早期的評論對他們是否能(改編)成功產生了分歧。

五名科學家和一名海軍軍官試圖擊敗外星人入侵(《三體》劇照)。

更重要的是,原著小說取得了難以置信的成功——2006年首次在中國《科幻世界》雜誌連載,並由劉宇昆在2014年翻譯給西方讀者。它的擁躉包括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和《權力的遊戲》作者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

在2015年獲得了最著名的「雨果獎」的最佳小說獎之後,這使他與《沙丘》的作者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和《基地》系列的作者以撒·阿西莫夫(Isaac Asimov)齊名。這本書和它的兩部續集已經在全球售出了近900萬冊。

今天,劉慈欣被譽為將中國科幻小說推向世界的人——考慮到中國歷史上對科幻小說的壓制,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壯舉。

「在40多天裡,僅在北京,就有1700多名受害者在批鬥會上被毆打致死」,這是在《三體》英文譯本上開頭的一段話。「還有許多人選擇了一條更簡單的道路來避免這種瘋狂。」這部小說以1967年為背景,在接下來的十年裡,由於學生領導的激進「紅衛兵」逐漸轉向用暴力來擁護毛澤東的共產主義政策,有多達200萬人在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中喪生。

許多受害者自殺是為了「被迫結束痛苦」。而在《三體》的現代情節中,科學界發生的無法解釋的自殺事件暗示了這一事實。但是,與這段真實的歷史如何塑造劉慈欣作品中的事件相比,更引人注目的是,毛澤東政權如何在現實世界中塑造科幻小說的進程。

科幻小說的休眠期

天體物理學神童葉文潔(右)深陷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泥潭(《三體》劇照)。

劉慈欣出生於1963年,正是中國「文化大革命」發生的三年之前。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中文教授李華說,在那個時代,科學家、作家和其他知識份子被打成「反革命」,並被送到勞改營進行「思想改造」。李華是《後毛澤中時代解凍時期的中國科幻小說》的作者。

撇開共產黨的宣傳不談,在這段時間裡幾乎沒有文學作品出版——對於科幻作家來說,渡過動盪的政治局勢尤其困難。「很多常見的主題都是禁忌,」李華說。「比如說,在毛澤東時代,馬克思列寧主義沒有對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人做出規定。」

隨著科技創新與科學發展的雄心被宣傳成腐敗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物,「中國的科幻小說在19世紀60年代早期到1967年仍舊處在休眠狀態」,李華說。 但是,正如《三體》的後記所揭示的那樣,在目睹了1970年4月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劃過天空後,六歲的劉慈欣還是會被「說不出的好奇和嚮往」所打動。

幾年後,他在父親的床下發現了一箱書——包括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地心遊記》——他發現自己懷有一種決心,就像他書中的角色葉文潔一樣,這種決心最終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我的堅持都源于我父親這幾句話,」劉慈欣在2019年接受《光明日報》採訪時表示,「他解釋說,那時候,這些書只能屬於個人的私密閱讀。」

毛主席在1976年去世,正如葉文傑在《三體》中「文革期間經歷的恐怖逐漸消退」一樣,1977年鄧小平上臺後,改革開放、對唯智主義和西方的開放時代,也讓科幻小說短暫繁榮起來。

正如鄧小平在同年所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1979年,《科學文藝》雜誌開始發表翻譯和原創的科幻小說,年輕的劉慈欣也第一次開始動筆創作。但是,正如「噩夢般的記憶」重現會讓他小說中的葉文潔相信,「真正的痛苦才剛剛開始」一樣,共產黨也會阻礙科幻小說的再次復蘇。

亞歷克斯·夏普(Alex Sharp)和洪潔絲(Jess Hong)主演了這部「網飛」新劇,這是《權力的遊戲》主創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和DB·韋斯(DB Weiss)的回歸計畫。圖像來源,NETFLIX

由於擔心西方思想更大程度地傳播到中國,鄧小平的反對者開始反對他的自由主義政策,1983年,共產黨發起了一場「清除精神污染」運動,「旨在根除受西方啟發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李華說。宣傳部門「挑出特定的(文學作品)類型來攻擊和壓制:包含鬼故事、暴力、性、反科學假設和對社會主義存在隱晦批評的科幻作品,並將它們列為‘精神污染’。」

葉永烈等主要作家在中國發射第一顆衛星進入軌道時寫了關於太空旅行的故事,並受到了譴責,《科學文藝》雜誌被迫出版非虛構作品,並在此過程中更名為更不引人注目的《奇談》。李華說,幾個月後,鄧小平結束了這場活動,但「許多科幻作家」「感到失望和情感上的傷害,離開了這個領域」。

即使科幻小說再次復興,政治敏感性也阻礙了它的發展。劉慈欣的第一部完整小說——1989年的《中國2185》(一個關於毛澤東在虛擬實境中復活的賽博朋克幻想)——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李華說,這說明科幻敘事「由於敏感的社會政治話題而被阻止出現在印刷品上,但後來又在網上發表。」但她補充說,許多這樣的作品很快就會被刪除。

這部小說是在(中國)軍隊被派往天安門廣場暴力鎮壓抗議活動的兩個月前完成的(小說第一章開頭的背景)。這一事件同樣破壞了《科幻世界》(《科學文藝》的最新名字)1991年在成都舉辦一次大型作家會議的計畫。這一事件的消息震驚了潛在的國際客人,導致只有十幾名外國作家參加了這場原本可能更重要的分水嶺活動。

當今中國的科幻現狀

今天的中國與劉慈欣長大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隨著90年代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個國家現在是一個現代化和繁榮的國家,但也是一個以使用面部識別技術作為國家監控工具,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對公民的可信度進行評級,以及擁有現在世界上第二多人造衛星的太空計畫(目前有600多顆衛星繞地球運行)而聞名的國家。

科幻作家韓松在其2013年發表的期刊文章《中國科幻小說:對現代化的回應》中說:「中國的戲劇性轉變本身就是未來主義的。」他在文章中用「科幻」來形容中國的經濟奇跡。並稱,「現實……是虛構的東西。」

事實上,伴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科幻小說在中國蓬勃發展。上世紀90年代,隨著《侏羅紀公園》和《駭客帝國》等電影上映,「雨果獎」得主菲力浦·K·迪克(Philip K Dick)和亞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西方作品登上了書架。

到了世紀之交,《科幻世界》的發行量達到了40萬份,是同類出版物中發行量最大的。2019年,另一部由劉慈欣導演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在中國獲得了驚人的6.73億美元票房,標誌著中國科幻電影的分水嶺。那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劉慈欣的書在全球銷量超過900萬冊。《三體》的粉絲包括包括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和《權力的遊戲》作者喬治·R·R·馬丁。

「政府審查制度在社會政治問題上相對嚴格,」李華解釋說,「但在科技問題上相對寬鬆。」因此,大多數作家會自我審查他們的作品,儘管像另類歷史這樣明顯敏感的話題仍然被避免提及。就在2013年,穿越敘事還被禁止出現在電視劇中,因為它們被認為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尊重。

儘管如此,社會政治批評對中國作家來說並不是不可能的:「對‘文化大革命’的批評在中國並不是什麼被禁止的話題,」翻譯家劉宇昆在2015年的美國網上論壇Reddit線上「極客」大會上說。

2015年,一名宇航員在離地球350萬公里外的國際空間站上漂浮。與此同時,劉慈欣成為首位獲得「雨果獎」最高獎項的亞洲人。儘管如此,他的書還是不免暴露了其構思的敏感本質。

畢竟,帶有「文革」背景的章節(英文版《三體》的開篇)在中文原版中被移到了中間部分,因為擔心政府審查機構會覺得這些章節過於政治化(在「文革」結束30周年之際,這是一個特別敏感的話題)。

八年過去了,第一次在中國舉行的世界文學大會因爭議而蒙上陰影,在2023年的活動中,幾名提名者被莫名其妙地宣佈沒有資格獲得獎項,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因為他們是出於政治原因被中國共產黨盯上的。

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和DB·韋斯(DB Weiss)在「網飛」上的新劇集以與該書英文版相同的方式開始,他們不必擔心審查制度。為中國觀眾製作的完全不同的《三體》電視版已於2024年1月開始在中國播出。

相反,西方製片人將在未來幾周面臨觀眾的關鍵性判斷,他們的故事會在劉慈欣的原著小說基礎上展開,並與原著小說有所不同。

連結:《三体》:这部“无法拍摄”的中国科幻小说成网飞新剧 – BBC News 中文

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登上網飛螢幕,卻為何遭民族主義網民口誅筆伐?

文/voa文灝

流媒體平台網飛(Netflix)星期四(3月21日)播出了其改編自中國小說系列《三體》的劇集,將這個在國際上獲得高度讚揚的中國本土科幻故事進一步推向全球觀眾。但該劇在播出前就已經遭到了中國網路民族主義者的口誅筆伐,他們指控網飛刻意利用小說中的「文革」內容貶低中國。

唯一一部享譽國際的中國科幻小說

畢業於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的劉慈欣1999年開始撰寫科幻小說,並連續八年獲得中國的科幻小說獎項銀河獎。2006年,他的《三體》開始在中國雜誌《科幻世界》上連載。故事講述的是一群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員警、軍人發現並嘗試擊敗來自遙遠宇宙的外星人的入侵。

第一部《三體》出版後,劉慈欣又接著撰寫了兩部後續小說《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

2014年,第一部《三體》小說被翻譯成英文出版,並在次年的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上成為首部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的亞洲小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稱這部小說的「框架非常宏大」。科技公司Meta總裁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公開推薦了這本書。

《權利的遊戲》(Game of Thrones)作者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也給予了《三體》高度評價:「這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它獨特地融合了科學與哲學推測、政治與歷史、陰謀論與宇宙學。在這裡,西方與東方歷史上的國王與皇帝在一個夢幻般的遊戲世界裡往來,同時員警和科學家們在現實中裡應對國際陰謀、兇殺案和一場外星人的入侵。」

對於《三體》在西方世界受到的歡迎,悉尼大學的中國研究副教授喬什·斯坦伯格(Josh Stenberg)將其歸結為小說主題的普適性。

「劉慈欣深深懷疑人類的價值,並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悲觀,」 斯坦伯格告訴美國之音,「這可以適用於環境保護、後殖民主義、民族主義、虛無主義或者後人類主義的觀點。」

網飛改編劇集遭中國網民強烈批評

網飛的《三體》由著名美劇《權利的遊戲》的製作者大衛·貝尼歐夫(David Benioff)和丹尼爾·威斯(D.B. Weiss)指導。另一位主要製作者是美國編劇亞歷山大·伍(Alexander Woo)。

網飛版本對原小說進行了一系列大幅度修改,將原本發生在中國的故事轉移到了倫敦,也抹去了大量人物的中國背景。作為該劇顧問之一的劉慈欣對此表達了認可。

在一段網路採訪中,他曾說:「網飛的《三體》劇集,它要面對全世界的觀眾。它其中的大部分人物可能就不再是中國人了。這個對中國觀眾來說可能並不太適應。但我還是對他們充滿信心,很期待的。」

但中國網民們並不買帳。在劇集還未播出時,網飛版《三體》就已經是一些網路民族主義者口誅筆伐的物件。

不少這樣的批評帶有濃重的種族主義色彩。網民們貼出了劇集中的黑人演員約翰·艾德坡(Jovan Adepo)的照片,並配上文字「用一張圖幹碎你對網飛三體的所有幻想」。網民們還發表了「撿棉花」之類的種族主義玩笑。

扮演中國角色葉文潔的演員的外形也遭到了攻擊。一篇微信上的熱門文章批評華裔演員齊恩·曾(Zine Tseng)有著「三白眼,高顴骨」,並形容她「兇狠的眼神流於表面,一臉邪相,給人的感覺,是好萊塢電影中經常出現的那種亞裔女殺手」。

其他對網飛版《三體》的批評則集中在了該劇對小說中文化大革命場景的還原。該劇第一集就以一場發生在北京的批鬥會作為開頭,年輕的葉文潔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身為物理學教授的父親被熱情激昂的紅衛兵活活打死。

不少民族主義網民們指責網飛是為了拍這個場景才拍攝了全劇。「就是為了這碟醋才包的餃子,」 一位網民寫道。

「幾年前第一次看(小說),看了開頭立馬就知道這書為啥被國外吹捧了,」 另一位網民寫道。

結合網飛對故事人物背景的修改和對文革場景的保留,一篇中國網站豆瓣上的影評稱這顯示西方不願接受當今發達的中國。

「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依舊是那個壓抑落後瘋狂的刻板印象,所有的災難都是源於此,中國人不配拯救世界,只能等著西方來拯救,」文章寫道。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教授高樹超(Henry Gao)認為,《三體》在民族主義者中受到追捧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小說中包含的弱肉強食的理論與中國網路民族主義對於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敘事模式不謀而合。

「這種敘事包含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第二個部分就是在世界上要靠實力說話,落後就要挨打,」 高樹超告訴美國之音,「而《三體》中的黑暗森林理論明顯反映了這種觀點,因此受到民族主義的追捧也就不足為奇。」

「黑暗森林」理論稱,宇宙是一片黑暗的森林,而每個文明都是帶著槍的獵人,相互之間構成威脅,一旦相遇則必然是你死我亡的關係。

大國競爭敘事下的《三體》

儘管《三體》的故事並不是對當下國際政治的描繪,但這樣的解讀並不少見。

「當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十年前開始在英語世界流行起來的時候,其流行度很快和中國在地緣政治中的崛起聯繫到了一起,」 澳洲國立大學訪問學者威爾·佩頓博士(Will Peyton)告訴美國之音。

他認為,小說的主題其實是在討論科技的迅速發展會對人類未來帶來什麼樣的幫助或災難。

「它遠比對當代中國或中國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角色的表層社會政治批判更為深刻,」 他說。

劉慈欣本人也曾多次表示他並沒有試圖通過小說表達某種政治觀點。在2019年接受《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採訪中,他說道:「我只是個作家。我並不是在下筆前就在心中想好了一個隱喻,我只想把故事講好。」

不過,有關小說內容和劉慈欣本人的爭議還是隨之而來。

在《紐約客》的同一篇採訪中,他為中國政府的新疆政策做了辯護。他認為,政府的治理方式有效地避免了更多的恐怖攻擊,並幫助當地人擺脫貧困。

他還表示,民主並非適合中國當下的國情,反而會帶來混亂。「如果中國民主化了,那只會變成人間地獄,」 他說。

劉慈欣有關新疆的言論當時引起了美國國會的注意。五名共和黨參議員因此呼籲網飛停止改編《三體》的計畫,避免「正常化」針對維吾爾人的犯罪行為。

而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劉慈欣的《三體》也難逃不愛國的指責。

中國評論人士郭松民今年2月曾在微博上說《三體》是依靠貶低中國才在國際上出名。他批評《三體》「把中國表現成一個黑暗、殘暴、乃至反人類的所在」。

「按照《三體》的邏輯,中國的黑暗、殘暴,已經連累了整個人類文明,使之走上了自毀的道路,」 他寫道。

連結:中国科幻小说《三体》登上网飞屏幕,却为何遭民族主义网民口诛笔伐? (voachinese.com)

網飛版《三體》重演文革 牆內外評價兩極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小說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網飛版影集開播,在中國社群平台上卻惡評如潮。有人批評劇情遭到「魔改」、特效差勁,也有人質疑該劇拍攝文革批鬥場景,反中意味濃厚,是「為了這碟醋包的這頓餃子」。

《三體》網飛(Netflix)版於週四(3月21日)上架播出,引發中國網友正反兩極評價。首集一開頭便重現中國文革時期的批鬥畫面,主角葉文潔的父親為物理學家,因堅持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理論,遭紅衛兵毆打致死。

在豆瓣上,許多人將此劇評為一星。微博上有網友表示,網飛版的劇情遭到「魔改」,「拍這個就是想黑中國……為啥原著是中國為中心,網飛變成全程西方中心?」也有網友質疑,網飛的《三體》就是為了提到文革,「為了這碟醋,包的這頓餃子」。

除此之外,有網友認為雖然劇情推進很快,但「像是AI寫出來的劇本,缺少很多細節鋪墊」,並吐槽特效不佳,「要劇情沒劇情,要特效沒特效」。

不少人也將網飛版《三體》與早前由中國企鵝影視翻拍、騰訊播出的《三體》電視劇比較,有人認為「騰訊版」完勝「網飛版」,「三體是一部中國人寫的人類歷史,網飛拍不出‘中國’,騰訊欠缺了展現‘歷史’」。

不過也有微博網友指出,網飛版《三體》的節奏、思路和邏輯都更為清晰緊密,且質感與電影相似,並稱兩個版本的《三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製作……三體這個背景世界需要更龐大的世界觀支撐,需要無數不同膚色人種的人來建構這個故事,我覺得沒有任何問題」。

與此同時,X平台上的討論多著墨於對中國文革歷史的討論,有X網友認為,不久前中國網友在微博上批評中國作家莫言及農夫山泉的「不愛國網暴」事件宛如當今的文革,與《三體》首幕場景遙呼相應。

《三體》是劉慈欣於2006年在中國雜誌《科幻世界》上開始連載的小說,內容講述一群中國的科學家、員警、軍人試圖阻擋外星物種入侵。

首部《三體》小說在2014年被翻譯為英文出版,並在2015年的世界科幻大會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是首部得到此獎的亞洲小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臉書創辦人劄克伯格等知名人士都曾公開推薦該部小說。

網飛版《三體》對原著內容進行大幅度改編,除了將部分事件背景轉移至英國之外,也修改了多數人物的中國背景。原著作者劉慈欣擔任該劇顧問,對於改編內容亦予以同意。

曾國祥:非意在抹黑

《三體》三體首兩集是由《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所執導,而他也是該劇中唯一一名華人導演。他在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分享,自己並未多考慮議題敏不敏感,「我覺得因為真的發生過,真的經歷過」,影集本身也並非意在抹黑,而是要還原著內容,「所以我沒有太過在意或想太多,我不想讓這件事綁著自己創作」。

網飛版《三體》由知名美劇《權力的遊戲》的編劇貝尼歐夫(David Benioff)與魏斯(D.B. Weiss)共同打造。兩人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曾表示,若決定按照原著把情節保留在中國、把角色保留為中國人的話,那製作出的就會是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英語劇集。他們認為,將劇情中努力解決問題的角色看起來像是來自世界各地,「對故事的本質非常重要」。

連結:网飞版《三体》重演文革 墙内外评价两极 | 文化经纬 | DW | 22.0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