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國:南海攻勢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不時在國際舞台上作出咄咄逼人的姿態。專家認為,北京的做法將對自身目標造成損害,適得其反。
12月初,英文版的《中國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菲律賓必須意識到扮演美國分派給他們的角色的風險」。
這篇社論的背景是南海問題。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就島礁和沙洲以及由此產生的領土聲索發生了越來越激烈的爭端。最近幾周,中菲在斯卡伯勒淺談(中國稱黃岩島)附近,發生了水炮對峙和碰撞事件。11月初,菲律賓宣佈退出中國的形象工程「一帶一路」倡議。
「美國的代理人」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的《中國日報》在該篇社論中寫道,菲律賓沒有自己的利益,而是奉行依賴美國的政策;而華盛頓政府只是假裝努力在亞太地區建立一個「基於規則的秩序」。「但美國本身才是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美國希望利用其地區代理人製造事端,不幸的是菲律賓順從了美國的意圖。」
2023年9月,中國外長王毅再次警告東協(ASEAN),不要淪為地緣政治的「棋子」。
2022年3月的全國人大新聞發佈會上也聽說過類似的言論。王毅當時表示,中國和東協要做亞太穩定的守護者,「呼喚和平、穩定、繁榮,這是地區國家的共同心聲」。「亞太地區不是大國博弈的‘棋盤’,東協國家不是地緣爭奪的‘棋子’,而是促進地區發展繁榮的重要‘棋手’。」
東協是由東南亞十國組成的聯盟,代表著近7億人口。菲律賓是創始成員國之一。
中國在重蹈美國的覆轍?
《中國日報》的社論標題並非個例。中國希望將美國排擠出印太地區並擴大自己的影響力。中國外交官,尤其是中國官媒,語氣越來越咄咄逼人。然而,這種姿態與外交政策預期的目標相互矛盾,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RSIS)高級研究員許瑞麟(Collin Koh)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如是說。
「中國希望通過表明‘我們追求共同利益而非霸權’,來與美國等西方大國劃清界限。」 許瑞麟指出,中國想要成為一個「仁慈的超級大國」, 但除了這種自我標榜,中國的行為其實與其他大國無異。「當小國的利益與他們的利益一致時,他們才會予以考慮。如果這些利益與他們的利益相悖,就會發生菲律賓現在的情況。」
中國目前是菲律賓最重要的交易夥伴,但因兩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的巨大爭議,也被菲律賓視為一大威脅。2023年,中菲兩國海警船多次在爭議島礁水域發生衝突、碰撞,北京和馬尼拉相互指責對方危險挑釁、違反國際法。
難做好鄰居的中國與菲律賓
中美互相對抗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的外交政策風格發生了變化。改革家鄧小平在1970年代末提出的「韜光養晦」的口號早已成為歷史。2013年起接任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代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外交政策。他之所以能夠採取這種政策,是因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
在川普2017年至2021年擔任美國總統期間,為了應對川普的對抗性經濟政策,中國在外交政策上確立了新的優先事項。許瑞麟表示:「由於與美國的關係惡化,中國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從與美國關係的角度來看待和制定外交政策問題。」 他認為美國也是如此,它經常從與中國競爭的角度來審視自己在東南亞的存在。
「醜陋的中國人?」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鄧斯特(Charles Dunst)2020 年在政治雜誌《外交政策》上寫道,中國正在重複美國 20 世紀在東南亞犯下的錯誤。
鄧斯特在文中提到美國作家萊德勒(William Lederer)和伯迪克(Eugene Burdick)1958年出版的小說《醜陋的美國人》。書中描述了美國在東南亞的傲慢和麻木不仁的行為。鄧斯特說:「中國如今在那裡的所作所為與美國如出一轍。」
政治學者許瑞麟指出,美國花了多年時間才理解東南亞地區和當地的敏感性。
許瑞麟認為,華盛頓現在能應對東協國家的不同立場,並不總是想將自己的立場強加於人。在民主制度下允許存在其他觀點,也鼓勵進行理性的討論。而中國則在與東南亞國家的談判中堅持自己的立場。在中國這個由威權統治的國家,重點是執行中共中央的意志,包括在與其他主權國家打交道時。
戰狼外交
這個新風格有個專屬名詞:戰狼外交。它源自導演兼演員吳京的動作片《戰狼》。戰狼外交官是民族主義在外國的代表,有時表現得咄咄逼人。他們曾多次將其他國家稱為「附庸」、「傀儡」或「美國的走狗」。許瑞麟認為這種外交方式會適得其反:「它會讓朋友與你疏遠,讓他們對中國產生負面印象。」
許瑞麟表示,如今中共內部的某些人也已意識到了這種風險。然而,迄今方向的調整並不是那麼成功,因為過去幾年的激烈言論不僅影響了外交政策,也影響了國家機構和媒體,最終也影響了民眾。「今天年輕的中國人不會容忍政府在外交政策上退讓,因為他們生活在一個認為中國是強大國家的時代。《中國日報》的社論正好契合這一形勢,因為中國年輕的讀者群體想要讀到的正是這一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