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實驗猴難求《紐時》怪中國「閉關封猴」

一猴難求

文/羅樂

觀察者網報導,小猴子能有什麼心眼呢?但美國媒體有。

川普政府時期曾對中國實驗猴抬高關稅。現今美國國內因疫苗研發急需「用猴」,《紐約時報》指責中國最近「頒佈法案限制實驗猴出口」,阻礙美國研製疫苗「拯救百萬人的生命」。

實際上,為了嚴防疫情擴散,中國早於2020年1月頒佈《關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要求「各地飼養野生動物場所實施隔離,嚴禁野生動物對外擴散和轉運販賣」。時間上並不是《紐約時報》所說的「最近」,且外交部也聲明《公告》不針對特定物種或國家。

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流行,又出現許多變種,中美英等國都在加緊疫苗研究,實驗猴隨之成了一種緊缺資源,在美國和中國都可以說「一猴難求」。誠然,實驗猴對全球疫苗研發至關重要,但把疫苗研發受阻直接或間接地歸咎于中方,顯然有失偏頗。

有不少美國專家表示,他們早就呼籲要在美國國內加大力度培育實驗猴,但政府並未提供撥款。美國政府當然要承擔責任。

實驗猴緊缺怪中國「閉關鎖猴」?

2月23、24日,《紐約時報》發佈英文和中文版的報導《新冠疫苗研發背後的中美「戰略猴子儲備」競賽》,並在推特上稱世界需要猴子來開發新冠疫苗,但「中國頒佈的野生動物禁售法案,進一步加劇了實驗猴供應短缺問題。」

網友反諷道,中國「閉關鎖猴」影響全球抗疫?這也能怪上到中國?還有網友吐槽,「中國必須收垃圾,中國必須賣猴子,對中國要求還真多。」

報導開頭玩得一手好道德綁架,直接將中國出口實驗猴和「數百萬人的生命」聯繫起來。

《紐約時報》

文中的馬克·路易斯是Bioqual公司的CEO,他為研發疫苗的美國藥企莫德納和強生供應實驗猴。

《紐約時報》的邏輯和之前《時代》雜誌說「中國人吃肉破壞亞馬孫雨林」類似,總結起來就是:世界需要猴子來開發新冠疫苗,它們的DNA與人類非常相似。中國是這種實驗室動物的主要供應者。但是,由於大流行引起的意外需求導致全球供應的短缺,又因中國最近出售野生動物的禁令而加劇。

但是除了中國,柬埔寨、印度、模里西斯也是主要實驗猴出口國。

《紐約時報》也提到,美國曾從印度進口實驗猴,但1978年在印媒爆料猴子在美國被用於軍事實驗後,印度停止了出口。2019年美國進口的33818只以食蟹獼猴為主的實驗猴中,60%以上來自中國。

美國實驗猴

實驗猴與人類有高度的基因同源性,對於疫情有高度的易感性,而且它們與人類的生物特性相似,意味著可以用鼻拭子進行測試並進行肺部掃描。因此,猴子是研究新冠病毒疫苗的理想樣本。

美國國家生物醫學研究協會(NABR)主席馬修·貝利(Matthew R. Bailey)表示,他準備向拜登政府提出實驗猴短缺的問題。他認為中國疫情開始時停止出口「可能是一個謹慎的緊急舉措」,但「建議」中國可以重啟出口。

但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外交部在聲明中表示,《關於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的公告》並非針對特定物種或國家;「一旦國際形勢好轉,進出口條件得到滿足,中國將積極考慮恢復進出口審批等相關工作。」

據介紹,美國擁有七個靈長類動物中心,共計約2.5萬隻實驗猴,其中主要是恒河猴。約600至800只猴子在疫情流行後被用新冠病毒研究。

其實,《紐約時報》在文中也承認,有專家表示,美國要為沒有足夠的實驗用猴承擔一定責任。

十多年來,美國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預算要麼持平,要麼下降。加州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CNPRC)傳染病專家考恩·範隆佩(Koen Van Rompay)說,聯邦政府在大約10年前要求該中心擴大其繁殖群,但是沒有給它更多的資金,所以它反而縮小了繁殖群的規模。

「我們在一些情況下採取了避孕措施,」範隆佩說。「所以春天出生的幼崽會更少。」

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2018年12月組織的一次研討會上,科學家們討論了美國靈長類動物供應面臨的挑戰。加州國家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副主任傑佛瑞·羅伯茨(Jeffrey Roberts)說,當時人們意識到,「如果中國決定停止供應,我們就有大麻煩了。」

與會者「一致認為,國內培育食蟹獼猴至關重要,如果不能滿足,可能危及整個美國的生物醫學研究,」會議報告寫道。「他們強調說,現在解決這種需求可能已經晚了,但過幾個月肯定就太晚了。」

中國也「一猴難求」

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實驗猴主要是獼猴和食蟹獼猴這兩種。因為食蟹獼猴繁殖較快,而且體型較小導致用藥量也相應偏小,所以從上世紀70年代起,應用已經全面轉向食蟹猴。但食蟹獼猴在中國並無野外種群。中國實驗用食蟹獼猴的培育也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廣東省實驗動物監測所所長黃韌2018年接受採訪時曾介紹,廣東是國內最早引入食蟹獼猴的地區。1990年他協助陳乾生教授從菲律賓引進了食蟹猴,開創了中國從境外引進新的食蟹猴資源的先例。

而此後,國內還需要從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引進種源。

疫情來臨後,國內對實驗猴也需求大增,一猴難求。

2020年2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緊急協調安排多批次的實驗用猴,用以疫病治療藥物研究。

第一財經1月27日報導,疫情下上海實驗猴緊缺,今年上海兩會期間,就有幾位人大代表提出了加強實驗猴戰略儲備的相關建議。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安全評價中心主任任進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內猴子繁殖飼養企業已有的大部分2歲左右的優質實驗猴,目前基本已被國外跨國公司採購輸入美國,或是提前預訂、或是高價收購。「從2019年下半年至今,實驗猴的價格從1.5萬元/只飆升到了6.2萬元/只(折合近10000美元),而且出現一猴難求的局面。目前中國90%的實驗猴都控制在私人企業手中。」

據第一財經2012年的報導,當年,中國年度實驗用猴數量接近4萬隻,當時實驗猴養殖業存在一定不法現象,林業部門對走私和濫捕亂獵行為一直堅持嚴厲打擊。

出不出口都「錯」:美國的「雙重標準」

廣西省是中國實驗猴出口「大省」。

但據中新網2017年2月介紹,近年來,由於國外貿易保護主義和歐美動物保護組織方面多種因素影響,廣西實驗猴出口受創。

2016年,國際實驗猴需求回暖、出口運輸管道打通,廣西出口實驗猴大幅增長,全年共出口11239只,約占全國出口量的60%以上。

在2019年,川普政府又對非人靈長類動物提高關稅,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當年8月報導抨擊川普的做法將嚴重損害美國科研。

CNBC報導稱,獼猴被用於對愛滋病、埃博拉以及帕金森等疾病的治療研究。而在川普政府提高關稅後,部分研究人員可能將會因此被迫縮減專案,還有部分研究人員可能會停止在美國的運營,並將相關研究轉移至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