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焦點評論

美學者稱世界秩序不應孤立中國而應纏住中國  

《外交事務》發表何瑞恩長文「美國想從中國得到什麼」

文/中評社華盛頓10月31日電(記者 餘東暉)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何瑞恩稱,美國對華戰略目標應當是鼓勵中國參與全球體系,使之難以擺脫世界秩序,而不是孤立排斥中國,迫其另起爐灶。為此美國領導人應更公開地承認,歡迎更繁榮、更和平的中國。

最新出版的《外交事務》雙月刊11/12月號刊登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何瑞恩 (Ryan Hass)的文章–《美國想從中國得到什麼:讓北京纏於(Entangled in)世界秩序的戰略》,提出了上述與當今美國戰略學界主流思維似乎並不合拍的論點。

2013年到2017年,何瑞恩曾在歐巴馬政府中擔任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在美國主流戰略學界驚呼中國崛起,紛紛主張遏制圍堵中國時,何瑞恩認為,美國對自己要有信心,對華戰略要有耐心,要在對華競爭的同時,繼續保持接觸,尋求可能的合作。

在這篇長文中,何瑞恩指出,華盛頓應該致力於保持一個支持美國安全和繁榮的正常運行的國際體系,這個體系包含而非孤立中國。與此同時,美國應保持強大的軍力,阻止中國對美國或其安全夥伴使用武力,並努力在事關國家安全的技術創新方面保持對中國的整體優勢。

何瑞恩認為,這一戰略與冷戰時期的目標不同,當時的目標是試圖孤立蘇聯並迫使其在自己的矛盾之下崩潰。今天,華盛頓的目標應該是使中國參與到一個規範國際行為的全球體系中,並推動北京得出這樣的結論:實現其國家雄心的最佳途徑是在現有的規則和準則之內運作。

何瑞恩稱,遵循這條路徑將利用中國渴望作為在全球事務中有發言權的大國而得到認可的願望,將為北京提供明確選擇:如果中國投資於保護和適應現有體系,它可以享受對其持續上升的廣泛接受,或者中國可以退出這個秩序並瓦解這個秩序,從而導致集團對立。

何瑞恩表示,美國領導人在「二戰」後建立起國際體系,並非出於善意,而是由對國家利益的積極追求所引導。華盛頓必須保住它從這一體系中獲得的超大利益,並使中國繼續糾纏其中。他強調,孤立中國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否則,北京可能撤回對西方主導的機構的資助,並大力投資於可能與當今體系競爭並最終取而代之的組織。

為了減少產生這些結果的風險,何瑞恩指出,美國首先需要意識到,許多非西方國家的人認為當前的「基於規則的秩序」是主要由白人、西方人主導的體系,對他們的優先事項和關注不夠。他們認為現行體系不利於他們,他們視中國為他們事業的捍衛者。

其次,國際制度和公約也需要適應國際體系內的權力變化。安全理事會必須調整自二戰結束以來的權力重新分配,給予巴西、德國、印度和日本永久席位。與此同時,美國不應繼續阻止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樣的機構中行使與其經濟權重相符的投票權。

何瑞恩表示,如果中國退出,二戰後的國際體系的巴爾幹化(即碎片化)將損害美國的長遠利益。氣候變化、大規模流行病等全球挑戰需要動員全球的資源;貿易體系的崩潰會使所有國家變得更貧窮;如果美國和中國不能協調,綠色能源轉型的時間會更長,成本也會更高;全球資訊系統分裂為西方和中國兩大集團會妨礙創新和經濟增長。

對於美國國內出現的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思潮,何瑞恩指出,美國放棄它在建構中發揮了領導作用的全球貿易架構將是一個錯誤,將減少華盛頓為全球經濟設定議程的能力。如果華盛頓繼續走升高貿易壁壘的路,長遠來看將損害自己的競爭力。他主張華盛頓加強激勵中立國家與美國合作的機制;重新投資於多邊主義,繼續通過世貿組織、G20和聯合國等機構解決全球挑戰。

何瑞恩提出了「國際秩序2.0」設想,為此美國決策者要說服中國投資於由協力廠商領導的多邊解決方案,比如美國和中國都支持由非洲聯盟領導的擴大技術培訓的項目。

何瑞恩建議,華盛頓也應與北京合作,制定在無治理和低治理空間中可接受的國家行為準則。例如,兩國可以同意避免在太空中進行產生軌道碎片的活動,從而導致反對在外層空間使用動能反衛星武器的準則。美國和中國都將從在衝突中對AI啟用的自主武器系統使用的限制中受益。華盛頓和北京可以努力達成諒解,即人類必須保持對所有核發射決策的控制。

何瑞恩稱,美國還必須明確,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它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利益,那就是保護其安全承諾並維護航行自由,類似於中方的「核心利益」。

即使堅守其至關重要的利益,何瑞恩指出,華盛頓也需要給北京一個理由,以積極響應其努力保持中國嵌入國際體系。美國領導人應更公開地承認,「他們歡迎一個更繁榮、更不好戰的中國——對其公民權利做出反應,並為應對全球挑戰做出更多貢獻的中國」。這種美國政策框架將表明,美國對中國崛起不懷有敵意,並歡迎未來建立更健康的關係。拜登應當考慮向中國人民發出這樣的訊息。

特別提到台灣問題,何瑞恩強調,美國還需要恢復對台手法的紀律。美國會議員的象徵性姿態,以及軍方領導人對衝突時機的無節制公開思考,讓美國的盟友感到不安,並讓北京把美國描繪成局勢升級的煽動者。美國領導人應該回到鼓勵兩岸無條件對話的道路上來,並對任何得到台灣人民支持的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的辦法表示開放態度。他們還應該拒絕任何有關美國將台灣視為關鍵節點或美國防衛邊界一部分的說法。

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何瑞恩從幾個方面主動回應了美國戰略學界對於「對華接觸論」的質疑:

在外交上,憤怒是一個軟弱的武器。當美國孤立一些國家時,這些國家往往會更加無視美方的抱怨。與中國的外交脫鈎也會產生類似的結果。

美國對中國崩潰的任何追求都將適得其反。這將疏遠美國與其合作夥伴的關係,沒有哪個夥伴有興趣走這條路。它還會暴露出美國領導人對自己的影響力有限的天真認識,這是危險的:中國太強大了,美國無法入侵或影響其政權更迭。

北京希望推動現有的國際秩序更有利於中國的利益,認為自己有權擁有比現在更多的權力。這些將是調整,而不是全面修改。事實上,北京和莫斯科最大的區別在於,莫斯科準備充當一個打破體制的大國,而北京則不是,至少到目前為止還不是。

中國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崛起與中國決定融入世界、融入支撐全球秩序的機構相吻合。中國在未來幾十年的國家發展目標同樣依賴於在一個包容性的國際體系中保持聯絡,以維持其獲得外國資本、技術和市場的機會。

美國的目標不是孤立或包圍中國,而是打消北京可以成功地形成一個有凝聚力的反西方聯盟的想法。在這方面,華盛頓將通過解決其他國家的主要挑戰,而不是試圖組織反對中國或中國倡議的努力,來發揮最大的作用。

連結:美學者稱世界秩序不應孤立中國而應纏住中國 (crn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