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加快精準打擊能力-看中國軍力報告

圖為2015年閱兵展出的東風系列武裝;東風-26是中國第一個能夠進行精準打擊的核武器飛彈系統。

文/RFA亓樂義

美國國防部10月19日發佈2023年度《中國軍力報告》(CMPR)。內容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飛彈力量出現明顯增長,尤其中遠端和中程彈道飛彈的數量比上年各擴增1倍,短程彈道飛彈也增加67%,說明中國為應對周邊安全環境和大國競爭態勢,正全力發展中遠程精準打擊能力。

中美進入鬥爭階段

報告在前言指出,去年一整年,解放軍在印太地區採取更多強制性行動,同時加快軍力建設和理論與作戰概念的發展(如體系破擊戰、多域精準戰),增強打贏強敵的能力,反制協力廠商對中國周邊衝突的介入,以及推動在全球投射力量,解放軍越來越有能力成為國家的工具。今年的報告說明應對中國軍力日益增強所帶來的步步緊逼的挑戰(pacing challenge)的重要性。

報告在第一章提到,中國國家戰略設定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領導人則認為美國正在以全政府努力遏制中國崛起。今年3月習近平對全國政協委員講話時說,最近5年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急劇變化,不確定和難預料的因素顯著增多,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中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在內部講話經常談到,一些西方國家不願看到中國發展壯大,千方百計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和圍堵。過一段時間,他會說某些大國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和圍堵的力度不斷加大,打壓中國,給中國下套子、找茬子。無論他怎麼批評,基本不會明講具體的國家。今年3月習近平把話挑明,直指美國全方位遏制和圍堵中國,說出中美關係正處在前所未有的挑戰之中。

《中國軍力報告》指出這一點,與往年美中的戰略氛圍明顯不同。之前類似的檔是說中美關係走到關鍵的十字路口,如今在習近平眼中,中國進入敢與美國鬥爭的爭鋒階段,因而出現中國大力發展軍力的勢頭。

首先是關注中國核力量的動向。報告指出,未來10年中國將繼續迅速實現核力量的現代化、多樣化和擴張。美方估計,截至今年5月,中國擁有500多個作戰核彈頭,2030年可能擁有超過1,000個作戰核彈頭,其中大部分部署在戰備等級較高地區,並在2035 年之前繼續擴充核武庫。

低當量核武可控使用

美方情報顯示,中國很可能會利用新的快中子增殖反應堆(FBR)與後處理設施,提煉鈽原料用來生產核武器。同時,中國可能在2022年完成3個新的發射場,包括至少300個新的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井,這些井式發射飛彈作為預警發射(LOW)之用,提高核武器的戰備狀態與戰略嚇阻能力。中國一方面部署新型東風-5C井式發射洲際彈道飛彈,同時在現役094型戰略核潛艦上裝配巨浪-3型潛射彈道飛彈,能從中國沿海水域攻擊美國大陸本土。

另外,美國還發現一個新的動向,中國可能正在探索發展常規洲際彈道飛彈系統。如果開發並投入使用,這種能力將使中國能夠威脅並對美國本土、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的目標進行常規打擊,將對美中兩國的戰略穩定構成重大風險。

在低當量核武器方面(當量是指核爆炸釋放的能量,通常用黃色炸藥TNT的噸位衡量。低當量核武目前並未準確定義。一般認為核爆炸威力在1萬噸當量以下都稱為小型核武器,供戰役戰術使用)。報告指出,中國可能正在尋求低當量核彈頭,作為高當量核武器難以使用的選項,以提高中國核力量的威懾能力。但是不清楚這種低當量核彈頭的具體能量。

2017年中國的一份國防工業出版物指出,已開發出一種低當量核武器,用於打擊戰役和戰術目標,減少附帶傷亡。2018年下半年,中國開始擔心美國會對入侵台灣的艦隊使用低當量核武器,因此官方媒體的相關評論呼籲中國應建立相稱的應對能力。東風-26是中國第一個能夠進行精準打擊的核武器飛彈系統,因此最有可能在短期內部署低當量核彈頭。

中國的軍事著作指出,高當量核武器仍然是戰略威懾的基礎,但是命中精度高、當量較小的戰術核武器可以在戰區派上用場,控制使用,提高警告與威懾力,也能有效降低戰爭成本。美國國防部認為,這些討論為低當量核武器的使用提供理論基礎,表明中國的核戰略專家正在重新考慮他們長期以來認為核戰爭不可控制的觀點。

飛彈力量明顯增長

除了核力量的發展,《中國軍力報告》還注意到截至2022年底中國飛彈力量出現明顯增長。射程3,000至5,500公里的中遠端彈道飛彈的數量達500枚,比上年增長1倍。這類飛彈以多用途東風-26為主,可快速更換常規彈頭和核彈頭,能從中國大陸對西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海進行精準對地攻擊和反艦打擊。

射程1,000至3,000公里的中程彈道飛彈的數量達1,000枚,比上年增加1倍。這類飛彈以東風-21和高超音速東風-17為主。其中,東風-21D具有反艦能力,能從中國大陸對前往西太平洋的美國艦隊進行遠端精準打擊,包括航空母艦。東風-17已列裝火箭軍,主要目標據稱是打擊西太平洋地區的外國軍事基地和艦隊。

射程300至1,000公里的短程彈道飛彈的數量達1,000枚,比上年成長67%。這類飛彈以東風-11、東風-15、東風-16為主,主要用於對台作戰和應對周邊地區。去年8月解放軍對台實施大規模實戰化聯合演訓(或稱圍台軍演),動用東風-15和東風-16,部分飛彈飛越台灣本島北部高空,以及落在日本專屬經濟海域,展示封控台海、拒止美日介入的意圖與能力。

另外,射程超過5,500公里的洲際彈道飛彈的數量達350枚,比上年增加17%,但是飛彈發射器(發射裝置)比上年增長67%,這應該與快速擴增發射井有關,說明習近平對當前中美戰略競爭惡化的擔憂。1年之間,中國全面快速發展中遠端、中程和短程彈道飛彈,成為習近平不斷宣揚敢與美國鬥爭的必然之舉。

習近平2015年11月宣佈全面推行軍改,提高聯合作戰能力是重中之重。《中國軍力報告》對此做出總體判斷,指出解放軍進行重要的結構改革,引入新的軍事理論與準則加強聯合作戰,並且正在測試在第一島鏈內外的聯合作戰能力,特別是“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2/AD)的聯合能力。

戰爭向精準化發展

報告認為,“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的目的,是限制美國在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存在,特別是反制介入台海衝突,以及限制美軍在更廣泛的印太地區自由活動。迄今為止,這種能力在第一島鏈中最顯強大。儘管解放軍越來越有能力向菲律賓海投射力量,並且尋求能夠深入更遠的太平洋地區。

習近平多次強調,在防區外對敵方全縱深目標進行中遠端精準打擊成為重要作戰方式。這種遠端精準打擊和輔助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能力,正是解放軍近年戰力生成的重點,廣受美國國防部關注。

報告指出,解放軍的檔和著作不斷強調精準打擊的重要性,認為使用先進武器或小規模精銳部隊,可以完成以前需要龐大軍隊和更大破壞力與巨大成本才能達到的軍事效果。精準武器不僅能增強戰鬥力,也是防止戰爭升級的戰爭控制手段。解放軍確信戰爭已向精準化發展,打擊的手段和目標不但能精準控制,戰爭的進程也變得更加可控。

要做到精準打擊,前提是能夠即時獲取目標的電子信號或影像資料。報告指出,解放軍實施精準打擊的資訊支援系統,很大程度依賴戰略支援部隊(SSF)的資產,對目標實施探測、識別和鎖定,並進行戰場損害評估。中國強調天基偵察能力在支持精準打擊方面的重要性,並在2022年繼續發展軍事偵察衛星星座,以支持對美國和盟國部隊的監視、跟蹤和瞄準。中國還在戰略、戰役和戰術層面,對偵察、監視、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進行投資,以便為打擊平台提供敵方超視距目標的即時資訊。

解放軍自我評估

據美方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1中國在軌衛星數量增加1倍達500顆(去年4月底達541顆)。中國的情報、監視和偵察的衛星平台數量在過去4年幾乎增加1倍,其衛星總數達到260顆,僅次於美國,其中大部分可以支援對美國及其盟國在全球(尤其是印太地區)的監視、跟蹤和鎖定。

除了這些技術手段,《中國軍力報告》指出,隨著全球化的經濟發展,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的範圍也在不斷擴大,這意味著解放軍不斷增強的打擊能力將會攻擊越來越多的目標,從而在未來的衝突中,通過打擊全球經濟的關鍵節點達到預想的國際戰略效應。

在關注解放軍戰力增強的同時,報告以特別主題的方式,首次列舉解放軍的自我評估,存在兩個不相適應、三個能不能、五個不會、兩個能力不夠和兩個差距還很大等結構性問題,使得如何準確評估解放軍的真實戰力,對台灣、美國及其盟友與夥伴國家來說,顯得更為緊迫。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加快精确打击能力-看中国军力报告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