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流行

為何《芭比》在中國成為潛在爆款電影

儘管在中國的上映場次有限,電影《芭比》還是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在一些圈子裡掀起了自己的一股小熱潮。
儘管在中國的上映場次有限,電影《芭比》還是迅速在社群媒體上引起了廣泛討論,在一些圈子裡掀起了自己的一股小熱潮。 

文/紐約時報王月眉, SIYI ZHAO

有充分理由認為,電影《芭比》(Barbie)電影在中國可能很難找到觀眾。這是一部美國電影,而中國電影觀眾對好萊塢電影的興趣和政府對好萊塢電影的認可正在下降。這部電影被廣泛描述為女權主義電影,而中國的女性權利和政治代表正在倒退。

然而這部電影不僅在中國上映,還成了票房黑馬,這恰恰是因為這部影片在中國電影風貌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性質。

36歲的米娜·李(音)最近在幾位女性朋友的推薦下,獨自在北京觀看了一場放映,「國內不太多女性,或有點偏獨立自主的這種,有點女權主義的那種感覺,」她說。「覺得值得一看。」

儘管這部由格蕾塔·葛韋格執導的電影在中國的上映場次有限,首映當天僅占放映場次的2.4%,但《芭比》迅速成為中國社群媒體上廣泛討論的話題,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熱搜榜榜首。該片在電影評分網站豆瓣上的評分為8.3,高於目前正在上映的任何一部真人電影。影院競相增加放映場次,第一週的放映場次幾乎翻了兩番。

儘管在中國的熱映程度遠不及美國——在美國,一些影院連飲食供應都跟不上了——但在中國的一些圈子裡,《芭比》也掀起了一股小熱潮,影迷們紛紛曬出身著粉紅色服裝的照片,或者炫耀閃亮的紀念票。截至週三,這部電影在中國的票房收入為2800萬美元——低於新《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但高於最新的《奪寶奇兵》(Indiana Jones)。美國電影在中國的票房總體上一直在下降,部分原因是中國對每年引進外國電影的數量進行了嚴格控制。

北京大學生米婭·譚(音)和兩個朋友一起去看了《芭比》,她穿著一身盛裝,包括桃紅色的裙子和粉紅色的上衣。在一場戲裡,肯意識到身為男性也是自己的特權,她開玩笑說,這些角色的話有點像她們專業的同學。

中國影院競相增加《芭比》的放映量,上映第一週的放映量幾乎翻了兩番。
中國影院競相增加《芭比》的放映量,上映第一週的放映量幾乎翻了兩番。

「我自己個人覺得這樣的電影非常好,」米婭·譚說。「就是直白的台詞和誇張的劇情把客觀現實直接告訴觀眾,說真的,我覺得這樣才能讓女性明白自己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或者困境中,以及讓男性明白,他們作為男的已經吃了太多紅利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芭比》引發的關於女性賦權的討論是中國女權主義者難得的高光時刻。近年來,當局逮捕了女權主義活動人士,敦促女性接受傳統的性別角色,駁回了備受矚目的性騷擾訴訟。官方媒體聲稱,女權主義是西方削弱中國陰謀的一部分,社群媒體公司屏蔽了對男性的侮辱,但允許對女性發表冒犯性言論。

一些社群媒體評論貶低《芭比》煽動性別衝突,有觀眾分享了男性中途退場的故事。(在美國,保守派也對這部電影提出了類似的批評。)

與此同時,公眾對女性權利的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儘管有審查制度,網上關於暴力侵害女性等話題的討論還是如火如荼。雖然近年來中國的許多賣座電影都是夸夸其談的戰爭片或動作片,但一些由女性導演、以複雜的家庭關係為主題的電影也吸引了大量觀眾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教授譚佳說,事實證明,中國政府最關心的是阻止女權主義者組織和集會,而不是阻止有關性別平等的討論。

甚至一些中國官方媒體也對電影的主題給予了謹慎的讚揚。一家媒體,《芭比》「鼓勵人們思考女性的地位和形象」。還有一家媒體援引一位影評人的話說,性別話題引發分歧是正常的,但《芭比》實際上是關於男性或女性被過分優待的危險。

網上對《芭比》的一些熱度最高和最尖銳的評論來自女性,她們說芭比做得還不夠,這表明中國女性的期望已經發生了變化。一些人說,她們希望西方電影能比中國電影更深刻地揭示女性權利問題,但卻發現該片仍在推崇傳統的審美標準,或者對肯過於關注。還有人表示,她們覺得有必要給這部電影更高的評分,因為她們覺得男性會給它打低分。

27歲的深圳科技行業人士維姬·陳(音)說,她認為中國關於女權主義的主流對話仍處於早期階段,關注的是男女之間的表面差異,而不是結構性問題。她在一次採訪中說,這部電影對父權制的批判說到底是溫和的,這可能就是這部電影在中國獲得如此廣泛認可的原因。(維姬·陳在豆瓣上給這部電影打了兩星)。

2013年,在北京展示的芭比玩具。
2013年,在北京展示的芭比玩具。 

最近,在北京的《芭比》放映現場,對女權主義及其影響的謹慎態度很明顯,一些觀眾——有男有女——告訴記者,他們認為這部電影是在宣傳平等權利,而不是女權。在中國,反對女權主義的人士指責該片是在讓女性凌駕於男性之上。

《芭比》的中文字幕將「feminism」翻譯成「女性主義」,而不是「女權主義」。雖然二者都是「feminism」的常見譯法,但後者被認為更具政治色彩。

來自江蘇的大學生王鵬飛(音)也指出了這一區別。他非常喜歡《芭比》,想帶母親去看,覺得她會欣賞影片高潮部分關於強加給女性的雙重標準的那段話。

但王鵬飛也說,他對他所稱的極端女權主義言論感到震驚——女性宣稱她們不需要男性。他說,他喜歡這部電影,因為它沒有像其他一些電影那樣走得太遠。

「咱們中國的女性真正需要獨立起來,」他說,「不是靠這種電影的噱頭。」

連結:為何《芭比》在中國成為潛在爆款電影 –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im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