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或在全球多地建設海軍基地,30年內能與美國平起平坐?
文/voa薛小山
美國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的研究機構「援助資料」(AidData)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預測了未來2-5年內最有可能建成中國海外海軍基地的八個地點。它們分別是: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Hambantota)、赤道幾內亞的巴塔(Bata)、巴基斯坦的瓜達爾(Gwadar)、喀麥隆的克里比(Kribi)、柬埔寨的雲朗(Ream)、瓦努阿圖的盧甘維爾(Luganville)、莫三比克的納卡拉(Nacala)和茅利塔尼亞的諾克少(Nouakchott)。
該報告搜集了2000年至2021年間由中國國有實體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提供資金並在2000年至2023年間實施的港口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一共涵蓋46個國家中78個港口的123個海港項目,總價值達299億美元。
除了投資水準,本次研究考慮的其他衡量標準還包括戰略位置,港口規模和水深,北京與潛在東道國的關係(例如在聯合國大會中的投票一致性等,並結合衛星圖像和地理空間測繪技術進行分析。
該報告的第一作者、「援助資料」專案的合作與傳播總監亞歷山大·伍利(Alexander Wooley)對美國之音表示,「能夠展示中國全球港口融資和建設專案的全球性質非常有用,這個全球資料集使我們能夠擁有鳥瞰視野(bird’s eye view)。我們在本次項目中設身處地的從北京的角度思考,關於未來是否以及在何處設立海外海軍基地,可以考慮的選擇範圍是什麼。」
出奇不意,中國在西非港口投資「驚人」
根據AidData的資料,斯里蘭卡的漢班托塔港是中國未來海外基地的首選地點。這是中國擁有高達21.9億美元的最大港口投資,而且由北京直接控制該設施。前八個候選地中,還有四個位於非洲,與「一帶一路」有密切關係。
伍利指出,「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西非和中非地區港口的密集度。我們預想到在印度洋沿岸地區的港口,這也是中國的明確優先事項。但我們沒預料到中國在大西洋地區會有如此程度的投資。」
伍利和該報告的另一作者、「援助資料」研究員張升(Sheng Zhang, 音譯)7月27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撰文指出,超過一半的候選地點確實與印太地區有關。對中國而言,在西太平洋排擠或包抄美國向來是當務之急,挑戰美國、印度等「四方安全對話」(QUAD)國家在印度洋的地位也是重要目標。
另一方面,中國的港口運營商在非洲大西洋一側比在印度洋更加活躍。從茅利塔尼亞向南繞過西非,穿過幾內亞灣,到達喀麥隆、安哥拉和加蓬,中國一路都在建設港口。報告認為,這對於一支15年前才學會在遙遠海域開展任務(如在亞丁灣的反海盜行動)的中國海軍而言,在西非或中非建立基地將是一項大膽的舉動。
「位於大西洋的基地將使中國海軍相對靠近歐洲、直布羅陀海峽和重要的跨大西洋航線,但這種向大西洋的轉變與現狀相悖。」伍利說。
他擔心,由於美國近年來一直專注于印太地區,包括成立澳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加強了與印度的後勤聯繫,重返菲律賓和所羅門群島,並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深化防務合作,「中國海軍在大西洋建立基地將打亂美國和歐洲的海軍計畫,迫使規劃者回到起步階段。」
理查森上將:中國有可能會在西半球設立基地
在美國「後院」的加勒比和拉丁美洲地區,約有20個國家參與「一帶一路「項目。AidData的研究提及,中國大力投資古巴、委內瑞拉、安地卡及巴布達、巴西、巴拿馬運河等地的港口和基礎設施。
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陸軍上將蘿拉‧理查森(Laura Richardson)8月4日在華盛頓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活動上回答美國之音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國未來有可能在西半球建立軍事基地。
她指出,以深水港為例,巴拿馬運河沿岸就有五家中國國有企業,中國可將其用於雙重用途,不僅僅是民用,還有軍事用途。
「為什麼在中國大陸在常規核力量增幅最大的情況下,要在這個地區進行這樣的投資呢?我很對此非常擔心。巴拿馬運河對全球經濟意味著什麼?」她反問。
理查森表示,在美國南方司令部所涉及的另一條戰略要道是麥哲倫海峽,中國也在這條水道以及沿線地區建設能力。
「我擔心中國將其用於軍事目的,在西半球目前還沒有中國的基地,但我認為通過‘一帶一路」’的所有關鍵基礎設施投資,中國有朝一日可能會建立基地。」她說。
本世紀中葉,中國海外基地會否趕超美國?
目前,美國在全球80個國家及地區擁有約750個軍事基地。中國的唯一一個海外海軍基地位於非洲東北岸的吉布地共和國。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去年12月發佈報告指出,如果中國下定決心,可以在未來20年內發展出全球基地網路。
AidData的研究報告指出, 中國主導著商業海域,它是每年新建商船的前三大製造國之一,擁有世界第二大的商船船隊。世界上十個最繁忙的民用港口中有七個位於中國。中國還擁有約1.7萬艘海外漁船,並建造了全球大部分的商業岸線基礎設施,包括96%的貨運集裝箱和80%以上的港口起重機。
研究指出,中國海上資產擁有軍民兩用的特點,在投射能力方面正在趕超美國,以建造戰艦的速度來建造各種補給艦,而且中國並未加入任何海外軍事聯盟,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促使北京將發展海外基地列為更優先事項。
此外,到2030年,中國可能擁有多達五艘大型航空母艦,這將是一項昂貴的投資,其目標顯然是進行可持續的海外海上行動,讓中國海軍得與美國海軍等進行正面交鋒。
「在短期內,中國不太可能在所有八個地點設立基地。但我們可能會看到基地數量的逐步增長,首先是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然後是大西洋,可能還會擴展到更遠的地區。」報告的作者之一伍利說。
霍爾姆斯:中國海外基地值得警惕但不足為懼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海洋策略教授詹姆斯·霍爾姆斯(James R. Holmes)對美國之音表示,十多年來,海軍界一直在爭論中國是否正在組建「珍珠鏈」(string of pearls),即海軍基地(「珍珠鏈」戰略最早由美國博思艾倫諮詢公司在2004年提出)。
「如果北京選擇付諸這一戰略,那麼與沿海國家的接觸為中國創造了建設海軍基地的選擇。中國希望到本世紀中葉成為與我們相當的全球海上強國。中國研讀了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著作,而馬漢將海軍基地視為海權(sea power)鏈條中的三個環節之一,另外兩個是海上通道和國內工業。中國已經完成了前兩個環節,並正在努力完成第三個,實現其海上霸權的目標。 」
霍爾姆斯指出,如果中國在上述八個港口都建成基地,將擴大其在印度洋的足跡,包括通往波斯灣的重要通道,並擴展到大西洋,但是如果有朝一日爆發戰爭,這些基地的戰時功能可能有限。
「當中國的債務陷阱外交變得越來越明顯時,我懷疑任何沿海國家會允許解放軍海軍建造類似橫須賀或佐世保這樣可供戰爭使用的完整海軍基地。中國沒有佔領潛在的東道國,這意味著它不會擁有像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在日本享有的自由。我的猜測是,任何中國基地都將比吉布地的現有基地更加簡陋。」
AidData的伍利則建議,美國和西方不必對中國開設海外基地過度反應,以防中國以此作為進一步擴張的藉口。
「每個情況都應該根據其自身的優勢進行評估,」他說,「中國在過去20年裡一直在非洲、南太平洋和拉丁美洲等許多西方較少關注的地區進行耐心的投資和建立關係。現在西方開始趕上,但中國已經在戰略上占得巨大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