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剛事件: 證明習近平令人尷尬的判斷失誤和憑直覺決策的不可靠性
文/voa方冰
7月25日星期二,北京終於正式宣佈秦剛被免去外交部長,並重新任命年近70歲的王毅接替,讓有關秦剛神秘失蹤的傳言在整整一個月後暫時有了下落。專家認為,此事證明了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令人尷尬的判斷失誤」,及其「憑直覺」對中國重大國家安全問題決策的不可靠性。
中國官媒新華社週二報導,經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週二開會決定,免去秦剛兼任的外交部部長職務,重新任命年近70歲的王毅為外交部部長。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隨後簽署主席令完成了對這位他本人親手破格提拔、任職僅半年多的外長的免職程式。但北京並未提及秦剛被突然免職的理由和原因。
華盛頓資深美中關係專家葛來儀(Bonnie Glaser)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時候說,秦剛被免職很可能因其私生子生在美國令事件變得複雜而讓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對其失去信心。
「我們只能推測。但當然,社交媒體上有相當多的證據表明秦剛有婚外情並有一個私生子。我想也許習近平覺得這個孩子出生在美國可能表明對中國的未來缺乏信心,從而不可接受甚至感到被冒犯。」
有關秦剛與鳳凰衛視主持人傅曉田有染的傳聞在網路上廣為傳播。葛來儀說,他們婚外情的視頻就放在社交媒體上,提供了足夠資訊讓人確信「這實際上就是秦剛的孩子」。
秦剛被免職 習近平受重創
葛來儀認為,這一事件必定給習近平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我認為這(秦剛事件)表明習近平一直憑自己的直覺以及很小的顧問圈子(決策)。他曾對秦剛很有信心,很快將他提拔到了比其他可能更有資格的人之上。我認為這對中國的體制以及其他國家發出了一個信號,即習近平在至關重要的國家安全問題上不一定會做出正確決定。」
「秦剛的失寵與他被提升到許多經驗豐富的外交官之上一樣出人意料和突然,」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主席丹尼爾·拉塞爾(Daniel Russel)對秦剛事件評論道。「由於這兩個舉動都歸因於中國領導人,這一事件將被視為高層判斷的令人尷尬的失誤。」
葛來儀認為,秦剛事件僅僅是習近平治下中國政策波動繼清零政策的突然取消後發生在外交上的又一證明。
「我認為中國政策的許多領域都存在不一致,我不太確定是什麼原因,但這確實表明習近平在許多問題上對於採取什麼路線仍不太確定。」
王毅: 過渡性外長 有助於穩定美中和台海關係
葛來儀認為,王毅只是過渡性外長,北京將很快任命一位新外長。
「因為(中國)的制度需要兩個人,一個是(中共)外委會主任,一個是外交部長。這可能需要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過渡)。」「他已經70歲了。我認為不久之後中國就會任命一位新的外交部長。我認為最有可能的候選人是已經是中央委員的劉建超。我認為這個可能性很大。」
葛來儀認為,王毅重任外長有利於美中關係不至於受到太大衝擊。「他與我們的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有著良好的關係。所以我認為這不會對美中關係產生巨大影響。」
曾任歐巴馬政府時期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的拉塞爾肯定王毅重任外長的決定,「至少,他的重新任命為高層贏得了時間,以考慮哪些競爭者可以被信任來接任這個較低的外交部長職位。」
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執行理事兼中國分析中心高級研究員羅裡·丹尼爾斯也認為王毅重任外長有助於穩定美中關係和台海關係。
「美中關係的一個關鍵議題是工作和部長層級能否為習近平11月成功到三藩市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訪問創造條件。王毅的任命使美中關係持續穩定是好消息。」丹尼爾斯說。「作為前國台辦主任,王毅在台灣和兩岸關係方面有深厚背景。在台灣進入選舉期、兩岸關係未來不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讓王毅與國際同行討論台灣問題有實質性好處。」
秦剛事件今天的最新發展可能只是當局解決這次危機的開始。有關這位中國副國級領導人究竟為什麼會被免職,以及將被如何處置外界仍不得而知。
連結:秦刚事件: 证明习近平令人尴尬的判断失误和凭直觉决策的不可靠性 (voachinese.com)
中國事務分析人士說,外長被免職反映內部動盪
文/voa楊皓暐
中國橡皮圖章的人大最高決策機構星期二表決通過罷免外交部長秦剛,重新任命他的前任王毅擔任外長。
分析人士說,秦剛從公共視線中消失後突如其來的人事調整反映出中國外交系統的動盪,預計會對北京與他國的接觸產生不利影響。
57歲的秦剛一直被視為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一個受信任的盟友。秦去年12月被任命為外長,之前在新冠疫情期間出任中國駐美國大使。他6月25日會見斯里蘭卡、越南和俄羅斯的官員後就從公共視線中消失。
中國獨立學者吳強(Wu Qiang)對美國之音說,「秦剛的政治生涯結束了,我認為王毅會在這場中國外交系統的沸騰危機中扮演一個過渡角色。」他並說,秦剛被罷免以及與他消失有關的謠傳反映了中國最高領導層內的不確定性。
中國國家媒體沒有詳細解釋秦剛的免職,但之前幾個星期人們對他的消失進行了猜測。秦剛情況的資訊缺乏符合中共不討論敏感議題的長期行為。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外交政策專家莊嘉穎(Ian Chong)說,「沒有解釋他的免職,這產生缺乏正當程式、不確定和專斷的印象。」
秦剛被視為中國在世界各地的發言代表,據信近幾個星期在幫助恢復北京與華盛頓之間的溝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當地時間星期二晚間,中國將有關秦剛的資訊從外交部網站移除。
一些觀察人士說,秦剛的快速躍升體現了習近平的「一人政治」的風險,因為人事任免不再通過強勁的內部審核程式完成。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政治專家吳木鑾(Alfred Wu)說,「中國過去對人事任命十分嚴格,包括審查候選人的背景並與不同利益相關人進行磋商。」
他對美國之音說,習近平的中心決策程式讓中共過去的制衡「失效」,「中國的系統破碎了。」
試圖減少秦剛免職的影響
分析人士認為,用王毅這樣有經驗的人物取代秦剛的決定反映出中國最高領導層希望降低突然人事變動的影響。
莊嘉穎對美國之音說,「此刻,領導層可能不信任秦剛的副手,所以他們希望任命一個具有一定連續性的人擔任中國外交部長。」
吳強說,北京希望任命一位像王毅一樣的熟悉人物擔任外長來降低秦剛被免職的影響。他解釋說,「北京希望對其與外國的交往進行一些止損,用王毅取代秦剛能夠避免產生更多的不確定性。」
王毅2013年到2022年擔任中國外長,現在既擔任中共外事辦主任又擔任中國外長。有些專家說,這可能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執行產生相反的效果。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政治專家宋文笛(Wen-ti Sung)說,「王毅的任命可能被視為是過渡安排,可能影響中國國際接觸的有效性。」他認為可預測性和透明度對於「規範」對話和建立信任至關重要。
中國外交政策方向沒有變化
秦剛被免職時逢中國努力恢復疫情後的外交活動。習近平近幾個月與幾十位世界領導人舉行了雙邊會談,北京與世界不同地區的盟友組織了幾次國際會議。
吳強認為,中國外交系統的突然調整不會影響中國的外交政策方向,因為外長主要是執行而不是決定中國的外交政策。
他對美國之音說,「無論誰是外長,中國都將在近期堅持‘元首外交’,重點將是2023年底在美國舉行的亞太經和組織的峰會。」
儘管中國的外交政策方向不會改變,吳強認為一旦王毅接任外長,「個人風格」將會減少。
他說,「王毅可能會修改他的強硬外交風格,採用更加溫和的方式,因為中國應對所面臨的廣泛外交挑戰時需要這樣做。」
連結:中国事务分析人士说,外长被免职反映内部动荡 (voachinese.com)
推特上的中國:秦剛的資訊從官網消失,這是一場政治清洗嗎?
文/voa文灝
中國週二(7月25日)宣佈秦剛被免去中國外交部長一職,改由他的前任王毅暫時接班。秦剛此前已經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整整一個月。外界依然在猜測秦剛被免職的真正原因,而專家和記者也發現中國的官方網站已經開始迅速移除與秦剛有關的資訊。
中國的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星期二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免去秦剛的外交部部長之務,任命現年69歲的王毅為外交部部長。
這次會議沒有宣佈如何處理秦剛的另一項職務—國務委員。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楊大利在推特上表示,這或許證實了秦剛是由於身體原因才沒有參加官方活動的說法,但也有可能是因為有關秦剛的調查還在進行當中。
但他補充:「不過,如果這真的和健康有關,那麼給秦剛自行辭職的機會(和禮遇)會更說得過去。允許秦剛辭職也可以讓最高領導層免於當初任命他而丟臉。」
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法學研究員莫里茲·魯道夫(Moritz Rudolf)也認為,對秦剛的免職是出於他的健康原因。
「甚至有可能這個安排只是暫時的,秦剛甚至可能最終返回中國外長的職位,」 他寫道,「關鍵的問題依然是:秦剛在哪裡的,他的情況怎麼樣。」
不過,不少專家認為秦剛的免職更像是政治清洗的結果,因為中國的官方網站已經移除了幾乎所有和秦剛有關的資訊。
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的中國政治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認為:「有證據表明這的確是一場政治清洗。中國外交部正逐步把秦剛過去的活動從其網站上‘部領導活動’部分刪除。」
《紐約時報》前駐華記者、現任外交政策特約記者黃安偉(Edward Wong)上個月剛剛前往中國報導了國務卿布林肯與秦剛的會面。對於中國刪除秦剛過往活動資料的行為,他寫道:「所以我們所目睹的秦剛和布林肯國務卿6月份在北京的會面從來沒有發生過。他作為外長參加的其他公開會議也沒有發生過。秦剛在這次事件(無論這到底算什麼)之前在外交部有著長長的職業生涯,他還擔任過外交部發言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主播吉姆·修托(Jim Sciutto)指出:「中共對歷史的粉飾—從這件事回溯到六四—是蘇聯級別的,這也總是他們深深的不安的體現。」
《紐約時報》記者傅才德(Mike Forsythe)也表示:「我知道我們用‘1984’做比喻的次數實在太多了,但當這樣的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怎麼能不用呢?秦剛正變成一個不存在的人。」
在政治隱喻小說《1984》裡,大洋國政府通過更改官方記錄操控民眾的記憶。
美國獨立記者陳嘉韻(Melissa Chan)指出,秦剛消失事件放在資訊環境更加公開的美國是無法想像的。
「想像如果布林肯國務卿消失整整一個月,拜登什麼也不說,民眾好奇他是不是得了癌症還是別的,然後突然宣佈布林肯被免職了。這就是中國。這很奇怪,也應該是一則大新聞。但這個世界已經常態化了專制集權,」 她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