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中國爲何對布林肯訪華三緘其口? 學者:美中風險聚焦台灣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2023年6月18日訪華,但截至6月13日,中國外交部仍未對這一消息予以證實。

文/rfa

美中競爭導致緊張局勢升級,兩國能否重啓正常溝通也日趨成爲熱點。截至本週二,中國外交部仍未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訪華消息予以證實。與此同時,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有關要爲應對「極端情況」做好準備的警告,迅速引發外界關注。

美國《華爾街日報》6月13日報道指出,在美國和中國高層謹慎重啓接觸之際,習近平正加急採取行動,爲潛在的衝突未雨綢繆。自上月底以來,習近平已兩次強調要爲應對「極端」情況做好準備,而反覆使用「極端」一詞也暗示了緊張局勢加劇的可能性。

針對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持續升級,華盛頓智庫美國和平研究所(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本週二舉辦線上研討會,與會學者針對美中兩國預防衝突發生的風險管理機制發表了看法。

華盛頓智庫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東亞研究計劃主任史文(Michael D. Swaine)分析說,中國精英階層乃至公衆將中國形象定位爲非常有抱負、但不具侵略性且被霸淩的大國,這些形象會破壞中國對外信任關係,並可能讓中國對美國的溝通行動做出過度反應。他認爲,美中間的危機風險主要在於中國對台灣的定位。

「中國人也傾向於從道德角度來看待某種類型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問題非常重要。這裏的道德原則是:‘台灣是中國的主權領土,是中國的一部分,從我們這裏奪走台灣是一種不公正行爲;我們需要通過堅定不移的努力來糾正這種行爲,以實現台灣與大陸的統一’。」他指出,中國「這種認知使其很難進行更靈活的讓步和妥協……,中國正在以更零和的方式看待台灣問題。」

史文認爲,美中危機談判的本質在於既表達對危機的關切,又不暴露自身弱點,以防止危機升級爲衝突。這是目前美國正積極作出的努力。

雖然近期美國一再表態,希望與中國建立危機溝通機制以防止分歧升級爲衝突,但似乎習近平已經爲衝突的爆發做好了準備。《華爾街日報》指出,習近平的「極端」口號開始覆蓋地方層面。據中國官方發佈的消息,從沿海大都市上海到內陸的湖南省,目前都在積極備戰以應對「極端」情況。

那麼,在中共黨內具有絕對權威地位的習近平,其所謂「極端情況」的真正含義何在?號稱「國師」的中國政治學者金燦榮對官媒《環球時報》直言不諱地表示,習近平一再預警的「極端」情況意味著「戰爭的危險」。

5月30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指出,要深刻認識國家安全面臨的複雜嚴峻形勢,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他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與此同時,習近平還將這一警告擴展到中國經濟領域。日前,習近平在視察內蒙古一個工業園區時再次強調,構建中國國內大循環的目的就是爲了保證「極端情況」下,國民經濟能夠正常運行。

美國國防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研究員施燦德(Chad Sbragia)在研討會上指出,基於美中政治制度的差異,在危機談判中,美國對待其他國家的固有模式並不適用於中國,尤其是在軍方對話機制方面。

「危機溝通的核心是,(美國)國防部認爲,對話中的各方通常擁有巨大的責任和權力,並能夠自由發揮。」他說:「而中方不會對此作出回應,因爲對他們來說,可以說的內容有嚴格限制。(中國)是政治軍隊而不是國家軍隊,美國必須理解這一點並與之抗衡。」

施燦德還指出,中國迴避危機對話是因爲北京擔憂一旦溝通,美國會推斷出更多中方的活動,並通過安全圍欄予以防堵,這並非中國想要的結果。

習近平的上述「極端」警告,也恰逢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計劃訪華之際。路透社日前援引一名美國官員透露,布林肯將於6月18日訪華。但相關訪問的細節至今尚未獲得中方證實。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週二的例行記者會上再次表示,對於布林肯訪華的提問「已作出回應,沒有其他要補充的資訊」。而在此前,中國還拒絕了美國提出的有關在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期間,舉行兩國防長會談的建議。

與會學者在上述探討會上一致認爲,面對美中競爭,美國建立危機溝通機制的努力對避免與中國的衝突升級至關重要,而雙方必須尋找一種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啓動對話。

連結:中國爲何對布林肯訪華三緘其口? 學者:美中風險聚焦臺灣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