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社會政治軍事

如果中國在台海挑起軍事危機,歐洲會怎麼做?

共機頻繁侵擾台海

文/法廣

法國蒙田研究所亞洲項目主任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週五在法國世界報論壇欄目發表文章認為,歐洲國家和歐洲企業必須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汲取教訓,要準備好在中國對台灣海峽發動進攻或封鎖的情況下做出協調一致的反應。

杜懋之首先問道,如果中國在台海挑起軍事危機,歐洲會怎麼做?他說,我們不能肯定,歐洲是否會像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那樣,立即做出雄心勃勃的集體性的回應。

然而,就台灣海峽再次發生衝突的可能,歐洲人現在更加現實了。不久前還認為台海軍事危機是一場大冒險、代價將是天文數字的那些對局勢最樂觀的人,現在他們明白了,台灣海峽再次發生衝突是有可能的。他們知道了在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政治是高於經濟的,他們也看到了習近平在2022年8月進行的包圍台灣的軍事演習。他們注意到,由於習近平和普京對國際秩序有著共同的願景,習近平默許了俄羅斯的入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最近不是稱俄羅斯是反對強權政治和恐嚇行徑的「進步力量」嗎?

杜懋之認為,對歐洲來說,中國帶來的地緣政治風險不應該被低估。從美國方面傳出的很多令人不安的言論說,最早在2023年至2024年,也就是台灣總統選舉期間,就有開戰的可能,或者是在2027年,這時中國軍隊將會做好了開戰的準備。

習近平的大戰略

杜懋之表示,這些預測並不是基於對習近平意圖的充分瞭解。確實,美國人正確地預測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但這是基於和普京的直接互動、基於對俄羅斯軍隊的部署的觀察,說不定還有通信的攔截。而今天,就武力統一台灣的時間表,是2024年還是2027年,我們沒有任何可以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相提並論的資訊,上述的預測是對中國如何就台灣民主做出反應的猜測,甚至是對習近平大戰略的總體理解,不是可靠的情報。

但是,脅迫性措施就不是虛構的了。2019年以來,中國空軍經常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定期越過台海中線。這些軍事動作一方面為可能的進攻做準備,另一方面,也試圖讓台灣社會及其外部支持者們泄氣。

與此同時,北京對台政策中的魅力成分已經退居到幕後了。可是,北京和台北之間仍然相互依存,兩岸之間的貿易在2022年很可能會超過2021年的創紀錄的1880億美元。但是,圍繞著經濟一體化的政治勢頭已經減弱。過去五年,台灣對大陸的投資減少了一半。中國在台灣外貿中的份額固然很高,但正在下降:從2021年的25.2%下降到2022年前十個月的22.7%。真正的多元化正在台灣生根發芽,現在台灣更多地把眼光轉向了越南、印度、美國和日本。

使用脅迫性措施

杜懋之表示,正是因為台灣的吸引力正在下降,中國可能會以突然的「灰色地帶」行動的形式擴大使用脅迫措施,而不是入侵。正如一位中國專家最近所說,「台灣就像是一個水晶杯:我們要的是杯子,而不是碎片」。

目前,中國軍隊從未越過台灣領海和領空。海峽中線和防空識別區都不是邊界。當然,北京也是不承認台灣的「邊界」的。但中國尊重台灣政府畫定的基線十二海裡。

至於另一種可能即中國對台灣進行封鎖,許多觀察家持懷疑態度:因為,中國的主要港口上海港、寧波港或天津港都依賴自由航行。另外,對台灣進行封鎖也將直接影響到法國,因為法國道達爾能源公司向台灣供應澳大利亞的天然氣。

關鍵是規畫

杜懋之還認為,習近平治下的中國在脅迫方面比在利誘方面有更大的迴旋餘地。面對印度、日本、菲律賓或越南,習近平選擇的總是算計過的風險,這帶來的受益不算多,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中國還需要更好地衡量台灣和國際社會對中國使用武力的反應。因為烏克蘭戰爭的教訓是:判斷失誤的代價是高昂的。

杜懋之表示,歐盟已經開始就各種可能的情景進行集體性的規畫。他認為,對歐盟來說,重要的是,要縮小面對台灣歐洲各國之間的分歧。他說,一旦發生危機,歐洲將面臨的選擇是:或者制裁,或者不作為。如果制裁的話,會導致中國的反制裁;不作為的話,也不是沒有代價的。台灣海峽上任何的航行癱瘓,即使是短暫的癱瘓,都會對半導體供應鏈和金融市場產生直接的影響。正是因為不存在零成本的路徑,所以事先進行規畫才是至關重要的。

連結:如果中國在台海挑起軍事危機,歐洲會怎麼做? – 法國世界報 (rfi.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