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2026台海兵推-美台聯防不容等待
文/RFA亓樂義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1月9日公佈一項名爲《下一場戰爭的第一場戰役—模擬中國入侵台灣》(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Wargaming a Chinese Invasion of Taiwan)的兵棋推演報告。
威懾重於取勝
近年這類兵推在美國安全戰略界廣泛討論,但是這次兵推內容更全面,考慮更多的軍事因素。各種想定推演24次,全文165頁,描繪出台海衝突的輪廓,並對美國面臨的主要威脅提出一個連貫而嚴謹的圖景,可以說是對美國政府的建言。
兵推報告指出,如果美國再多的援助都無法從中國入侵中救援台灣,美國就不應該採取堂吉訶德式的努力協防颱灣。如果美國的介入能夠在特定條件下並依靠某些關鍵能力阻止入侵,美國就應該有相應的政策。如此,中國有可能在動武前就被嚇阻,而這需要美國政策制定者對台海安全有共同的理解。
這次兵推以模擬中國2026年兩棲入侵台灣爲想定,戰役持續時間分爲3個時間段,7天是樂觀想定、14天是基本想定、21天是悲觀想定,還加上台灣70天的獨立作戰想定。時間愈長,戰況愈慘。
經多次推演,美國、日本、台灣擊敗中國常規兩棲入侵,但付出高昂代價。美國及其盟國損失數十艘艦船、數百架飛機和數萬名軍人。台灣經濟遭受重創。美國多年的全球地位受挫。中國也損失慘重,不僅未能佔領台灣,還可能動搖中共的統治。爲此兵推做出總結,勝利是不夠的,美國需要立即加強威懾,防止侵略事態發生。
經多次推演顯示,解放軍登陸上岸後奪下台南港,但無法佔領主要城市,並在10天內耗盡物資。在美軍空襲下,解放軍在台據點經過21天苦戰難以維持,中國兩棲艦隊90%被摧毀,岸上部隊靠空投和直升機補給支撐。戰局陷入僵局,形勢對中國不利。
美國的情況也很糟,大多數軍機在地面被摧毀。儘管美國和日本在沖繩部署大量防空和飛彈防禦系統,但中國戰術飛彈還是摧毀地面許多飛機,約佔美國、日本和台灣軍機損失數量90%。以14天的基本想定來看,美日軍機毀損449架,比中國毀損的155架還多,主因是美日軍機在中國飛彈先制攻撃下被摧毀於地面,而中國軍機主要在空中被擊毀。
在基本想定推演中,智庫設定美國總統禁止對中國大陸本土進行任何打擊,是基於總統可能判斷,戰爭升級風險太高,或美軍不這麼做也能取勝。如果設定總統可能授權美軍放開來打或先發制人,戰況將完全不同。目前美軍能否在台海衝突期間打擊中國本土目標的爭論仍在繼續,其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美軍的戰力。
艦隊難擋飽和攻擊
海軍方面,在基本想定的所有推演中,美國海軍損失包括2艘航空母艦在內等7至20艘主要水面艦船如驅逐艦和巡洋艦。這些損失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國前沿部署的產物,旨在威懾中國,因此把2艘航母和1艘小型水面作戰支隊靠前部署在沖繩附近的脆弱海域。這反映水面艦船在現代反艦飛彈大規模齊射(或飽和攻擊)面前的脆弱性。
問題是,既然設定不對中國本土進行打擊,航母就沒有必要向前部署,處在被敵方反艦飛彈攻擊的不利海域,而應該後撤到敵方拒止海域之外相對安全的位置,由較小而靈活的艦船在前沿擔任偵察和作戰任務,後者爲前沿編隊提供監偵、預警和網電戰支援。前後部隊藉由戰術數據鏈路,傳遞戰場共同圖像共用情資,達到分區合擊,發揮最大的海上打擊優勢。這是美國海軍近年推出」分佈式海上作戰」(DMO)新的作戰概念。
顯然,這次推演並未運用海軍新的作戰概念。可能有意爲之,凸顯大型水面艦船靠前部署的危險性,作爲今後借鏡。這也符合兵推的本意,不在於預測勝敗,價值在於推演過程,理解敵我雙方決策特點,進而產生有助益的想法和概念。
當中國入侵台灣的戰役持續到第21天時,兵推視爲悲觀階段。戰況陷入僵局,各方想要達成最終解決方案,需要數週時間,也可能持續數月之久。兵推報告指出,美國應避免得不償失的勝利。從長遠來看,美國遭受的痛苦比「被擊敗」的中國更大。此外,如果中國認爲美國不願承擔協防颱灣需耗費高成本,中國就可能冒入侵的風險。爲此美國應該制定政策和計劃,在發生衝突的情況下能降低獲勝的成本。措施有下列3項:
降低獲勝成本措施
一、政治與戰略層面。美國需要闡明戰爭計畫的設想,目前美國戰前部署到台灣的戰爭計劃和政治現實之間有脫節。形勢日益緊迫,美國不能用太長時間決定在危機中該做什麼,美國推遲參戰的時間越長,這場戰鬥就越艱難。同時美國需認清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繼續行動的必要性。戰爭發生3周後,美軍的傷亡人數將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20年期間的一半左右。
對台灣來說,由於兩岸軍備相差懸殊,台灣必須以不對稱作戰應對中國入侵。美方建議台灣更多投資於」靈活和隱蔽」的小型武器,如便攜式標槍和毒刺飛彈。儘管有言論建議台灣採取「豪豬戰略」(porcupine strategy),以小搏大,但台灣仍把大部分國防支出用於採購軍機和艦船等大型主戰裝備,而這些正是中國首波迅速摧毀的目標。
二、有關準則與態勢。兵推報告指出,推演中90%的飛機毀損於地面,美國需強化並擴大在日本和關島的空軍基地,分散並加固掩體,稀釋飛彈攻擊的破壞力。還需修訂美國空軍準則,重組採購,提高飛機在地面的生存能力。除此,中國防空系統在內陸和距海岸線約300海裡(約556公里)範圍內部署強大火力網,作戰期間美國軍機不要抵近或飛越中國大陸,而是把台灣周邊的空中任務列爲優先考慮,同時避免造成脆弱性的危機部署。
美國軍事準則要求進行前沿部署,以加強危機期間的威懾力,但這些部隊也會成爲敵人的攻擊目標。1941年初,美國將太平洋艦隊基地從聖地亞哥轉移到夏威夷珍珠港,以威懾日本侵略,並讓艦隊更接近潛在的作戰區域。然而,此一調整使美國艦隊處於日本海軍力量的打擊範圍之內,造成偷襲珍珠港的悲劇。同樣的,美國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前沿部隊有可能成爲中國先制打擊的目標。
另外,在前沿部署不排除帶來政治風險。當危機發生,美軍爲保存戰力而後撤到安全地帶,有可能被視爲撤退或放棄盟友,進而動搖美國的聯盟體系,後果嚴重。
遠距打擊是王道
三、武器與平台。兵推報告提出美國海軍應發展更小、生存能力更強的艦船,這次推演美國損失2艘航母和近20艘大型水面艦船帶來深刻教訓,同時優先考慮發展潛艇和其他水下裝備。潛艇的隱蔽性高,容易潛入中國防區內並對中國艦隊造成嚴重破壞,但目前美國潛艇數量不足。
高超音速飛彈被視爲強國的殺手鐧,兵推報告認爲它雖然先進,有必要繼續發展和部署,但它是小衆武器,成本高而不易量產,不足以應對中國龐大的海空主戰平台。
美軍最急需的是遠程反艦飛彈(LRASM),能從遠距打擊中國海軍並直接削弱中國的入侵能力。每次推演都顯示,美軍在衝突的第1周內就耗盡其庫存(約450枚飛彈)。今後若有數百枚遠程反艦飛彈與數千枚增程型聯合空對面防區外飛彈(JASSM-ER)結合起來,將使美國轟炸機和戰術飛機能從防區外迅速打擊中國艦隊。
兵推報告還提出,美國空中力量需優先保障轟炸機機隊,而不是戰鬥機,因爲轟炸機的航程遠、防區外攻擊能力強,以及武器載彈量大,能對解放軍造成沉重打擊。對於戰鬥機的發展,應以多量、便宜爲主,以足夠數量承受戰場上的消耗。
不能複製烏克蘭模式
經多次推演,兵推報告提出擊敗中國入侵的4個必要條件:一、台灣軍隊必須堅守陣地。二、台灣四面環海不能複製」烏克蘭模式」,美國支援台灣的所有設備和彈藥應在中國開戰前運抵台灣。三、美國必須充分利用駐日本基地,否則美國軍機不能有效作戰。四、美軍必須能夠從中國防區外迅速且大規模地打擊中國艦隊,因此需要及早準備遠程飛彈庫存。
最後,兵推報告提出注意事項,模擬中國入侵台灣並不意味它不可避免。中國領導人可能對台灣採取外交孤立、灰色地帶施壓或經濟脅迫等策略。即使中國選擇軍事力量,也可能採取封鎖形式,而非兩棲入侵。然而,入侵的風險真實存在,因此值得分析。兵推的目的是加強公衆辯論,從而使決策者面對國家重大安全挑戰時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據我多年觀察,兵推報告對中國入侵台灣的最終判斷,相當接近習近平的想法,至少在他的強軍思想系列論述中能找到相關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