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中國駐美一線外交官:現在是滾石上山,不能鬆手

文/觀察者網

【導讀】 近日,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井泉就中美關係等議題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新媒體「玉淵譚天」採訪。

譚主:我們看到本屆美國政府對華戰略競爭、遏制、打壓在不斷加劇,面對越來越多鬥爭的時候,或者是美國政府態度越來越惡劣的時候,外交官在一線是怎麼克服困難的?

這是我第三次在美國工作和生活。第一次是十八年前,2004年我作為訪問學者,在這兒待了一年,那時美國各界都在討論中國的發展,去參加研討會,哪怕是在討論日本、中東,討論著討論著就全來討論中國了。

中國的發展對美國和世界意味著什麼?美國對這一點非常關注,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開始防範和疑慮了。

第二次是2009年我來美國常駐,那是奧巴馬政府的第一個任期。特別是2010年中國第一次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能明顯感覺到美方對我們心理上的疑慮上升了,而且雙方分歧真的是挺多。

我去年再來美國常駐,明顯感覺到氛圍變得僵冷,這邊整個注意力轉向怎麼樣去聯合盟友,怎麼樣去找中國周邊的國家談,怎麼樣向中國施加壓力,改變中國所謂的外部戰略環境,怎麼樣通過制裁施壓,來讓中國就範,怎麼樣來防範中國的發展崛起、高科技的突飛猛進。重點已經發生變化了,美國從過去的心理思想上的疑慮轉化為政策和行動了。

所以在這裡工作很難。

我們有4個字叫「滾石上山」,感覺像推著大石頭在上山,很難很累,想推上去但推不上去,還不能鬆手,這樣至少還可以停在山腰,因為一鬆手石頭就會滾下來,前功盡棄。

我們希望兩國關係更穩定發展,給兩國帶來更多利益,而不是讓中美發生戰爭、發生衝突,相互隔絕,相互對立,走向新冷戰。

到美地方上去看,大家的態度千差萬別,但總體上老百姓還是比較質樸友好的。

首先,他們希望加強對華經貿合作,這是實實在在的利益。第二,希望中國大使館可以多介紹一些中國的老師,到美國教授漢語。這些都是很實際的需求。

不能把中美關係看成漆黑一片,雖然有很多嚴峻複雜的矛盾分歧,但是我們還是應抱有信心,要主動做工作推動,想辦法扭轉這種氛圍,讓兩國關係能夠慢慢回到正常的軌道。

正常軌道不是說雙方沒有分歧、一片大好,而是商人做生意,不用擔心受到各種打壓;學生到對方國家去學習,不用擔心種族歧視和麻煩。

對於敏感的問題,可以坐下來談,即便一時找不著解決辦法,至少能管控起來。不是說什麼問題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中美關係永遠是解決了老問題,又出來新問題,是在不斷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中發展前行。所以不管怎麼樣,要努力,要保持信心。

譚主:這幾年我們經常聽到美方攻擊中方外交政策,您的感受是什麼?

我覺得美方不太適應的一點是,隨著這些年中國國力不斷發展,中國開始更積極主動地運用自己的實力和地位,更大聲更有力地維護自己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但這在本質上仍然是防禦性的。我們不會去侵略、霸淩、脅迫、剝削他國,但別國無論大小,也不要想來欺負和脅迫中國。

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發展的根本要義是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至關重要,我們致力於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係。這就是我們真實的戰略意圖,我們是這麼說這麼想的,也會繼續這麼做下去。

我們希望在國際上把朋友搞得多多的,無意挑戰、威脅、取代或主導他國。美方一方面說中國從現行國際體系中獲益最多,一邊又說中國要挑戰重塑國際秩序,這是自相矛盾的。

中方對美政策沒有變,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同時我們也會堅定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美國把中國視為「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渲染「民主對抗威權」,這是對中國戰略意圖的嚴重誤判。

譚主:美方經常拿人權、新疆、香港、防疫、網路安全、南海等說事,對我們進行各種指責抹黑。使館在前方和美方接觸交流中,這些問題會經常談到嗎?

經常談,甚至是激烈的交鋒和爭論。

說到人權,我有時向美方指出,美國一年4萬多人死於槍擊,包括校園裡的孩子們,10萬人死於芬太尼濫用,大街上無家可歸的人越來越多,美最高法院剝奪了3600萬育齡婦女墮胎權,美發動的「反恐戰爭」造成33.5萬平民死亡。美方怎麼那麼有底氣和我們大談人權、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不能建立在別人的不自由不安全之上。

民主不在於誰能冗長性辯論,而是誰能更廣泛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各國發展道路、政治體制不同,中國從不當「教師爺」,也不提供「教科書」,但美國也不能總把自己當世界的「教師爺」。

我們在新疆所做的就是反對恐怖主義和分裂勢力。我們在香港所做的與美方對待2021年1月6日佔領國會山事件並無本質差別。我們在南海自己島礁上建設防禦設施,正當合理,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在南海航行,有誰能舉出哪怕一個例證說明南海航行自由受到干擾了嗎?

至於網路安全,是誰在全球大規模實施網路攻擊竊密監聽,甚至連盟國領導人的手機都不放過?

中美都有自己的國情和現實問題,雙方都應致力於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在此基礎上可以向對方提出一些善意、建設性的建議,但注意不要插手、干涉別人的內政,甚至給對方出難題。

譚主:我們總聽到美方說要對華開展競爭,又說要負責任地管控競爭,避免衝突對抗,要為兩國關係裝上「護欄」、「兜底」,拜登總統最近在中美元首會晤中作出「五不四無意」的承諾,您是怎麼看這些表態?

競爭有時不可避免,但應該是基於規則的良性、健康競爭,就像田徑比賽一樣,在競爭中相互激勵、共同提高,大家都變得更快更高更強。但不能拽胳膊、使絆子,更不能演變成你死我活的格鬥賽。

競爭並不能定義全部的中美關係,兩國關係的主流還是對話、協調與合作,而且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乃至衝突對抗之間的界限也很模糊,很難把握操控。

「護欄」、「兜底」固然重要,但就像開車一樣,關鍵是遵守交規,把好方向盤,不能超速、不能酒駕,否則發生事故再有「護欄」也很危險。我們重視美方作出的各項承諾,但要言行一致,希望這些承諾能真正體現在政策上,落實到行動中。

譚主:幾個月前,美眾議長佩洛西竄訪臺灣引發了中美之間一場危機。但美方似乎並未吸取教訓,最近還在說支持佩洛西竄台的權利,是中方反應過度了。新的美眾議長候選人已公然聲稱他就任後也會率團竄台,屆時中美關係是不是又會面臨困難?

臺灣是中國的臺灣,不是美國的臺灣。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我們會在所不惜。

我們當然希望盡最大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但也不會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

過去二十幾年裡,美眾議長沒有一個人訪台,為什麼?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條不能碰的紅線。佩洛西眾議長非要去,我們勸她要謹慎,不然會有後果,她不聽勸還要去,那就出現後果了。我們說話算數。

美方說中方反應過度,這就太沒道理了,要搞清楚誰在找事、挑釁、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現狀,誰在阻止、反制、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現狀?換位思考,假如夏威夷要從美國分裂出去,中國通過「與夏威夷關係法」,出錢出槍出力支持夏威夷和美國對著幹,派高官去夏威夷說:放心,我們站在你們一邊。美方又會作何感想?

反恐是美國的首要關切,如果哪個國家袒護包藏殺害美國人民的恐怖分子,而且聲稱這就是他們的政策和權利,與美國無關,可能美方早就各種手段一起上了。

國與國關係和人與人關係一樣,要有最基本的尊重。你非要在別人最關心最核心利益問題上採取挑釁言行,非要挑戰、激怒對方,那衝突就很容易發生。

臺灣問題是重大原則性問題,沒有任何商量妥協退讓的餘地。這個問題也是最容易把中美引向衝突的燃爆點,事關戰爭與和平,要非常謹慎、負責任地管控和處理。

美方多次表示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獨」,不支援「一中一台」、「兩個中國」,也不會「以台制華」,我們希望這不僅僅是說說而已。

譚主:我們看到這幾年美方不斷在高科技領域對華設限,繼10月7日出臺對華晶片限制措施後,最近又禁止華為、中興、海康威視等產品在美銷售,洛杉磯港扣留了6000多個集裝箱的中國光伏產品。據說下步美還可能成立「國家關鍵能力委員會」,加緊對華投資審查,並在量子計算、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生命科學等領域採取新的對華設限措施。與此同時,美方還不斷指責中國侵犯智慧財產權,損害公平競爭環境,未落實加入WTO承諾。您怎麼看中美經貿關係的前景?

我們經常講的有三句話:一是國家安全很重要,但不能泛化和誇大,不能什麼都是國家安全,事事都與國家安全關聯,要在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外交政策等之間找到平衡點;二是中美經貿合作本質是互利共贏,要為雙方企業營造公平良好的營商環境,不能把經貿問題政治化甚至武器化;三是人文交流是兩國關係的根基和希望,不能被妖魔化仇視化。

這幾年美國在對華政策某些領域走得太過,已經形成了「寒蟬效應」。

去年中國對美投資降了52%,2000多名學習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專業的中國學生被拒簽,「中國行動計畫」導致1400多名華裔科學家被迫離美,今年1-10月中國來美留學生簽證數量同比下降38%,已有1100多家中國企業被列入美各種制裁限制清單。

美方應該作一個冷靜全面的反思,因為這些問題會對美自身利益造成反噬。

關於高科技領域對華設限。這基本已是美方既定戰略,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收緊措施和限制措施。

美方當然也會為「脫鉤」付出代價,據說晶片對華限制措施就會讓美相關企業損失至少100億美元,但美方認為即便付出些代價也是值得的,今後想付出代價可能都來不及。所以我們必須面對現實,自信自立,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立足於把自身做強做大。

中國有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傳統,外部打壓和遏制只會激發我們自主創新的意志和熱情,倒逼中國在高科技領域實現更快更好的高品質發展。

同時我們也支持企業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此前三一重工、小米、微信等起訴美政府案均獲勝。

我們會繼續高度重視保護智慧財產權,去年中國共授權發明專利69.6萬件。

在履行入世承諾方面,中國是做得最好的。當時我們承諾將關稅水準降到9.8%,現已降至7.4%。我們會繼續歡迎外商赴華投資,並為他們提供良好營商環境,國家發展改革委最近頒佈的15項措施就是例證。

中國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未來可能擴大到8億。

中國巨大的現實和潛在市場對美國而言是難得的機遇,美國不來,別的國家都會來,共同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

譚主:現在國內民間、各界對中美關係有很多不同聲音,很多人認為美不能一邊損害我們利益,一邊又想和我們合作。您認為今後應該如何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

首先,要保持開放、自信、淡然的心態。雙方隔著巨大的太平洋,沒有主權領土之爭。 美國經濟好同樣對中國也是機遇。

但如果我們的利益受到損害,內政受到干涉,制度受到挑戰,形象受到抹黑,那也不能客氣手軟,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口頭對口頭,行動對行動。

第二,要想辦法把合作做大,把利益聯繫拉緊,增加外界對中美關係的信心和正面預期。

我常問美國人,你們究竟是把中國視作朋友夥伴還是敵人對手?

如果是敵人對手,又如何解釋7500億美元貿易額、2400億美元雙向投資、284對友好省州和城市、疫情前每年500多萬人員往來、7萬家在華美企、3000多家在美中企以及各領域廣泛合作這些基本事實?

中美建交之初,美國有技術和資金,中國有勞動力和市場,雙方是天然合作夥伴。

近年來,情況是有些變化,比如中國勞動力成本也在上升,但雙方優勢互補的基本結構並未改變,互利合作的潛能仍然巨大。

中國正積極推進養老產業、抗癌研發、國家公園、公共衛生等民生領域發展,美國擁有豐富經驗,雙方完全可以找到新的合作增長點。

過去中美曾一同幫助非洲國家抗擊埃博拉,向東帝汶提供糧援,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建立聯合地震勘測項目。當前能源安全、供應鏈安全、糧食危機、氣候變化、烏克蘭危機、朝鮮半島等問題非常突出,中美加強協調合作只會讓世界更加安全。

當然合作也需要合適的大環境大氛圍,中美可以爭論激辯,也可以握手合作,但不能一邊握手、一邊背後捅刀,不能一邊損害中方核心利益,一邊要求中方在美方關心的問題上予以支持配合。

第三,要避免滑向「新冷戰」。求同存異,和而不同。

中美人口占全球人口近四分之一,如果雙方陷入「新冷戰」甚至熱戰,中美關係演變為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兩國、地區和世界都會深受其害,沒有人能從中獲益。

譚主:11月8日至16日,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王超率團訪問美國紐約,舉行中美前政府官員和工商界人士對話、中美知名人士論壇第四次會議,與美國媒體記者座談等活動。這好像是近幾年中美之間首次舉辦類似的面對面交流活動。這樣的線下交流對當前中美關係有怎樣的特殊意義?

我問過好些美國朋友,他們上次訪華是什麼時間。大多數人說是2019年。也就 是有3年時間雙方很多人沒有進行過面對面交流。就算是朋友也會變得生疏。

有位美國大學教授告訴我,他曾在華學習生活過7年,自認為還是比較瞭解中國的,但近幾年沒有實地赴華考察,天天聽著美國媒體、政客說中國這不好、那不好,之前多年形成的對華認知難免也會發生動搖。

這說明雙方存在嚴重的溝通交往赤字,都渴望更深入直接地與對方瞭解互動。

你提到的外交學會代表團訪問效果非常好,雙方有激烈爭辯,也形成一些基本共識。

中美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沒有必要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看法、價值觀,也沒有必要裝作在某個問題上看法一致。 我們就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有話好好說,有矛盾分歧就攤開了擺在桌面上談,想辦法搞清楚對方政策行為背後的真實邏輯動機,避免誤解誤判。

有人鼓吹「對話無用論」「接觸失敗論」,對話接觸未必馬上能解決問題,但如果連面都不見,談都不談,又怎麼可能達成協議、解決問題?隔空喊話、制裁施壓只會產生反效果。

中美元首最近在巴厘島成功會晤,一致同意進一步加強兩國溝通交往和在經貿、宏觀經濟政策、公共衛生、農業、氣變等一些重要領域合作。

我們希望雙方今後多一些交往,少一些隔閡;多一些溝通,少一些誤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猜忌。

作為身處一線的外交官,我們的職責是讓中美關係更加穩定,而不是不斷惡化甚至螺旋式下滑。我們會繼續努力,但這也不完全取決於中方的努力。

連結:驻美国一线外交官:现在是滚石上山,不能松手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