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社會政治軍事

日新版安保戰略三文件稱中國為「迄今最大戰略挑戰」,陸使館回應

日本12式陸基反艦飛彈發射

文/觀察者網

綜合日本共同社、NHK網站16日報導,日本政府在當天下午內閣會議上通過三份修改過的安保文件,其中不僅將日本未來5財年的防衛費用增長近60%,還將中國描述為日本「最大戰略挑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後稱,新檔表明二戰後日本安保政策發生重大改變。

同一天,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發言人就日本政府新版安保戰略三檔涉華消極內容發表談話,表示日方有關說法嚴重偏離基本事實,違背中日四個政治檔原則精神,肆意煽動中國威脅,挑動地區緊張對立,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據共同社16日報導,日本當天通過的三份新版安保戰略檔分別是:《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整備計畫》。

這些修改後的檔明確指出日本將擁有打擊敵方飛彈基地的「反擊能力」,將增強長射程的飛彈;檔還稱,在2023-2027財年,日本防衛費用總額將達到約43萬億日元(約合2.18萬億元人民幣),相比於2019-2023財年約27萬億日元,防衛費用增長了近60%。

此外,檔在外交與防衛基本方針中將中國定位為日本「迄今最大的戰略挑戰」。

檔妄稱中國對外姿態和軍事活動是國際社會「嚴重關切事項」,指責中國在台海地區軍演發射飛彈對當地居民構成「威脅」,並給中方貼上「經濟脅迫」等標籤。

共同社稱,安保檔的修改勢必招致批評,被指戰後一直堅持的「專守防衛」理念名存實亡。為此,首相岸田文雄將在內閣會議後出席記者會,就加強防衛力的意義及財源作出說明。

據NHK網站16日報導,岸田文雄在記者會上表示,日本周邊國家及地區正在加強核武器及飛彈能力,同時加強防禦能力。日本自衛隊目前無力應對,因此需要發展打擊敵方飛彈發射基地的「反擊能力」,這是在未來不可或缺的「威懾對手」的手段。

岸田重申他的政策目標是在2027財年將日本防衛費用提升至8.9萬億日元,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目前這些計畫增加的防衛費用中仍有約四分之一未獲得確定的財源。

他承認此次安保檔的修改「是戰後(日本)安保政策的重大改變」,同時辯解說這些加強軍力的措施是在日本憲法、國際法和國內法的範圍內,日本堅持的無核三原則、日本奉行的「專守防衛」政策和愛好和平的國家道路不會改變。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為了修改所謂的安保戰略三檔已經醞釀了一年多。

早在去年12月,岸田就在演講中提出修改安保戰略三檔的日程表。之後,岸田文雄內閣為了這三份檔的正式出臺又做了充分的輿論渲染、法律準備、外交鋪墊。

今年12月前後,日本防衛省多次渲染要發展所謂「打擊敵方飛彈發射基地」的「反擊能力」:準備投入5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584億元)相關預算,在未來幾年開發10余種遠端飛彈;準備在北海道和九州部署「高速滑翔彈部隊」;準備購買500枚美國「戰斧」飛彈……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大使館網站消息,對於日本政府發佈的安保戰略三檔中種種涉華消極內容,陸駐日本大使館發言人于12月16日發表相關談話。

發言人強調,日方有關說法嚴重偏離基本事實,違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精神,肆意煽動中國威脅,挑動地區緊張對立,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中國一貫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不挑起和參與任何軍備競賽。中國發展與自身國情和周邊環境相適應的軍力,目的是維護自身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中國一直為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擔當盡責,中國發展給全球各國帶來的是機遇和紅利,所謂「威脅」、「挑戰」、「脅迫」的帽子扣不到中國頭上。中方在釣魚島、涉海、涉台等問題上的立場是明確和堅定的,採取有關舉措完全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不容日方指手畫腳、借機生事。」

發言人強調,歷史上日本曾步入軍國主義歧途,犯下侵略擴張和反人類罪行,給地區和世界帶來深重災難。此次日本大幅調整安保政策,強化反擊軍事能力,不得不令人懷疑日方正在脫離戰後和平發展軌道,勢必引起所有愛好和平人士的警惕和反對。

「陸們鄭重敦促日方汲取教訓,不要執迷於利用所謂「中國威脅」放縱自身擴軍強武,回到中日「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政治共識上來,避免淪為兩國關係及地區安全穩定的破壞者、攪局者。」

連結:日新版安保战略三文件称中国为“迄今最大战略挑战”,我使馆回应 (guancha.cn)

日本修訂防衛三文件 如何應對中國有爭議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日本重新修訂國安戰略的安保關聯3文件,未來將強化反擊敵方的能力,並逐年調整防衛預算,被認為是防範中國軍事行動崛起的反制行為。但其中的波折與斡旋不斷,甚至引發些許爭議,未來的成效仍有待觀察。

日本政府週五(12月16日)傍晚正式通過包含基本外交、防衛政策在內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安保關聯的3文件。當中明確載明日本將保有先制性「敵對基地攻擊能力」、強化長程彈道飛彈的攻擊火力等目標外,中遠期包括從2023年起的5年內依序增額防衛費用,總額約43兆日圓(約2兆人民幣)等,顯示日本強化防衛力道的決心。

日媒報導,安保3文件修訂的最大原因是鄰近中國近幾年來不斷加強威懾能力,從陸海空的大幅成長等,都讓日本感覺芒刺在背。尤其一旦台海發生衝突,日本南端將首當其衝成為捲入周邊衝突的區域,因此在修訂的3文件中,也將中國的軍事動作稱作「最大的挑戰」。

當中,針對中國的軍事動作要如何定義,也讓執政的自民與公明兩黨討論不休。其中的討論點在,要將中國定義為「威脅」抑或是「挑戰」。自民黨多數中生代幹部認為是「威脅」,但是較鴿派的公明黨則認為要稱「挑戰」,兩方爭執不下外,原先的「我國以其鄰近區域」也簡化成「地區及居民」。

日中關係受影響

日本修訂安保文件引起中國關注。《環球時報》以〈定位中國為『威嚇』?奉勸日本悠著點〉作為社論標題,內文稱日本千方百計想要做「軍事鬆綁」,讓所謂的「和平憲法」名存實亡,實屬走回頭路。日本的態度,反倒在這個節骨眼上成為一種束縛。

為了避免與中國再生嫌隙,外務大臣林芳正也計畫於12月底或是2023年1月初前往中國,與國務院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進行面對面會談。日本外務省官員私下對日媒表示,除了日中關係的穩定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兩國在海空域上可能的偶發衝突。

不過根據多數日媒側面瞭解,林芳正的中國行當中,跟王毅等官員傳達「安保3文件」的決議內容與日本既有的防衛方針,正是目前的當務之急。此外,包括中國公務船在《中國海警法》通過後屢屢進逼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海域、以及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於8月訪台後中國的軍演與試射等議題,是更大的溝通目標。

日本輿論回應

根據日本《讀賣新聞》16日報導,其與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對於日本的防衛力強化,日本民眾有68%表示支持、而美國有65%也表示支持並願意國家幫助日本,其中的原因不外乎是「俄羅斯」。

不過面對台海可能發生衝突,日本雖然有72%受訪者認為美軍應該協防台灣,但美國人民則是只有48%認為美軍應該協防、45%認為不應該,呈現拉鋸狀態。這其中也顯示拜登政府雖然表示對台灣的承諾,但是民間並非全數這樣認為。隨著中國的軍事行動更明朗化,日本此時以修法來因應,但相關舉措未來能否出現成效,仍有待觀察。

然而,面對木已成舟的3文件修訂,未來日本勢必在東亞的角色愈加重要。日本防衛大學教授神谷萬丈投書《產經新聞》稱,「今日的日本國民需要的是不輸給『必要的戰爭』的決心。為此所需要的是決心發展必要的軍事力量,無論是防禦性的還是進攻性的」。

神谷並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例,指出當日本的所有領土都在中、俄甚至朝鮮等國的射程範圍內,唯一能夠抗衡的就是「先發制人」的恫嚇力。他指出各國都應該最大限度避免戰爭,但總是要有一定為了保衛和平而打必要戰爭的決心,這點共識近幾年在日本逐漸形成輿論,但還需要一些時日才會獲得全體認同。

防衛預算擴編與財政爭議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2027年的防衛費用將至少確保到8兆9千億日圓(約4千6百億人民幣)左右的額度。其中,光是2023年度的防衛預算就已經編列至少6兆8千億日圓(約3千5百億人民幣),已經超過年初預估額度的1.2倍以上。

除了與駐日美軍的合作外,由於3文件中新標記「反擊能力」,日本未來將花費2100億日圓(約108億人民幣)購買美國製的「戰斧巡弋飛彈」,陸上自衛隊也將開發新的地對艦飛彈。

此外,為了將未來可能的衝突人為損失降到最小,日本未來也將著重在開發無人機,包含偵查用無人機、無人行軍車、水中偵察機等,都將投入大筆經費。岸田文雄誓言「要讓日本的防衛能力有著根本性地強化」。

2019年9月17日美國在大矢原訓練場舉行的美日聯合軍事演習中使用海馬斯M142高機動火砲火箭系統。

但面對未來5年的防衛費用大幅增加,日本政府勢必要開拓財源。起初,岸田內閣想要從目前用在援助東北地區三一一大地震災後重建費用「復興稅」上作部分支出,想不到該提案遭到多數黨內反對。不僅如此,在野黨更是猛力抨擊,曾任當時民主黨任內財務大臣的安住淳就直言,「這是對災民的承諾背信棄義,不可置信」。

此外,在先前13日自民黨黨中央會議後,幹事長茂木敏充曾出來轉述岸田曾在會中發言指,擴充防衛費用的財源是「生活在這每個國民的責任」。結果此話再度引發大規模反彈,甚至「國民的責任」成為推特流行語,到了15日官方才收回發言,但傷害已經造成,對岸田內閣的公信力再度敲下警鐘。

最終,自民黨內也想出折衷方案,亦即防衛費用雖然需要逐年提升,但將從三項財源中作為支出:一是法人稅在原稅額的基礎上增加4至4.5%、二是復興特別所得稅的1%將挪用為「防衛目的稅」,最後是菸草稅將分階段增加,平均每支香菸將漲3日圓。具體時程仍不清楚,但預計將於2024年開始徵收。

連結:日本修訂防衛三文件 如何應對中國有爭議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16.12.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