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

是什麼讓阿拉伯國家與中國越走越近?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應沙國王室之邀,將對沙國進行國事訪問

湯姆·福迪(英國作家、國際關係分析人士)

文/ 湯姆·福迪 譯/觀察者網 劉嘯雲

本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國王薩勒曼之邀,對沙國進行正式國事訪問;期間,還將舉行一系列峰會,包括首屆中國 – 阿拉伯國家峰會、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14個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將出席上述會議,其中包括所有海灣國家(即沙國、阿聯酋、卡達、阿曼、伊拉克、科威特和巴林)領導人。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將習近平此行稱為中國與中東關係的「里程碑」。在中國與中東地區舉行的同類峰會中,本次峰會的規模是空前的,這無疑標誌著中阿關係的嶄新篇章。儘管全球環境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卻日漸緊密。這是因為雙方在經濟、戰略和安全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因此可以就「通過夥伴關係推動共同繁榮」達成共識。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阿拉伯國家一直高度依賴西方的戰略援助。中東地區的結構基本是由英法殖民主義確立的——起初,英法致力於在中東扶持其附庸,以保障能源供應,並維持在中東的戰略和軍事立足點。隨後,英法的地位逐漸被美國所取代,美國採取的策略是高度干涉中東政治——如果一個阿拉伯國家的政府被美國視作「反對美國霸權」,就會遭到美國的遏制,甚至被美國推翻;反之,就能得到美國的安全保障。

美國的做法——尤其是其於世紀之交採用的「反恐戰爭」戰略——激起了諸多衝突。該戰略旨在對中東地區進行「積極重塑」,以確保區域安全。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政權更迭以及敘利亞內戰中推翻巴沙爾·阿薩德的失敗嘗試,無不是該戰略的一部分。美國政策給該地區帶來的巨大動盪只會使伊斯蘭國(ISIS)等極端組織和恐怖組織激增,加劇動亂,並導致難民危機。

儘管美國的支持使一部分阿拉伯國家繁榮起來,但美國的政策留下了一種彌漫在整個中東地區的情緒——阿拉伯國家不能依賴美國的單邊主義霸權,唯有全球地緣政治環境轉向多極化,各國才有機會最大限度地使用外交途徑、加強「戰略自主」。在此過程中,阿拉伯國家發現,中國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夥伴。

首先,在經濟方面,中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能源進口國之一。中國作為一個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對石油的需求與日俱增。這為阿拉伯國家提供了新的機會——阿拉伯國家可以盡可能多地像中國這一新興市場出口石油,從而擺脫對西方市場的依賴。另外,迫於對氣候變化的擔憂,世界各經濟體將努力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市場對阿拉伯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東可以通過中國市場進行「另類投資」、獲得新形式的收入。長期以來,沙國、阿拉伯等高度依賴能源的經濟體都在以主權財富基金投資於經濟多元化進程。

其二,相較於美國奉行的「干涉主義」,阿拉伯國家更願意接受中國的不干涉態度。中國的外交政策建立在尊重國家主權和不干涉別國事務的原則上。儘管阿拉伯國家長期以來一直將美國作為安全夥伴,但阿拉伯國家清楚地意識到,從長遠來看,美國不尊重其政治制度或價值觀,並可能試圖改變它們。所以,完全依賴美國是有很大風險的,尤其是在美國對維持霸權日漸癡迷的當下。與中國的夥伴關係能夠為阿拉伯國家提供重要的地緣政治保障,使阿拉伯國家能夠更充分地利用其影響力,維護其主權。因此,阿拉伯國家一直大力支持中國維護其自身主權利益(尤其是在臺灣、新疆等受到西方攻擊的方面)也就不足為奇了。由此可見,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保持著高度合作。同樣,許多阿拉伯國家表示有興趣加入中國領導的多邊組織,比如上海合作組織(SCO)或金磚國家。

有鑑於此,中國和中東正在廣泛地緣政治背景的影響下建立更緊密的夥伴關係。當今世界正處於「十字路口」。美國試圖將世界強行劃分為相互競爭的意識形態及軍事集團,從而維持其單邊霸權。美國的這一企圖還包括強行切斷全球經濟一體化、強行「脫鉤」,以加強以美國為中心的經濟體系。全球南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將成為這種環境的最大受害者,為了應對這一局面,它們隨後將致力於減少(對西方的)戰略依賴,並以自身的方式保持全球化和對外開放。

上述因素,以及美國在中東的遺留問題,正推動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出於共同戰略考慮而加深交往。

連結:汤姆·福迪:是什么让阿拉伯国家与中国越走越近?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