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國際貨幣基金會呼籲北京擴大新冠疫苗接種,恢復民眾對房地產行業信心    

北京街頭張貼鼓勵老年人接種新冠疫苗的宣傳畫。

文/voa松仁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星期三(11月23日)呼籲中國當局提振新冠疫苗接種率,向陷入困境的房地產業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以恢復民眾對其信心,同時降低全球經濟放緩和能源價格高企帶來的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會中國代表團團長索納莉·賈殷-錢德拉(Sonali Jain-Chandra)率領團隊於11月2日至16日通過視頻方式與中方進行了年度性的第四條磋商,討論和檢討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和前景。

「代表團與中國政府及中國人民銀行的高層官員、私人部門代表、學界人士進行了富有建設性的討論,就經濟前景、改革進展和挑戰以及政策應對措施交流了意見,」國際貨幣基金會在磋商結束後,於星期三發表的一份聲明指出。

國際貨幣基金會在聲明中重申了今年10月對中國GDP增長所作的預測,即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為3.2%,而在假設明年下半年嚴厲的防疫措施逐漸鬆綁的情況下,2023年的經濟成長預計可達4.4%。

中國政府在今年年初為自己定下的增長目標是5.5%,但是這一目標的實現已經沒有可能。

「在清零防疫政策下,中國很好地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的最初影響,實現了經濟從2020年初防疫封控後的迅速復蘇,並在全球經濟的關鍵時刻大幅增加了全球醫療用品和耐用品的供給。但此後,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放緩,疫情反復、房地產行業的嚴峻挑戰以及全球需求放緩使其持續面臨壓力,」國際貨幣基金會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發表的聲明指出。

戈皮納特在視頻諮商期間,也曾與幾位中國高層政策官員舉行了會晤。

「儘管清零防疫政策的靈活性已逐漸增強,但由於更具傳染性的變異毒株的出現,加之疫苗接種方面的差距持續存在,導致中國需要更加頻繁地實施防疫封控措施。這對消費和私人投資(包括住房領域的投資)造成了壓力,」戈皮納特的聲明說。

「收緊房地產行業監管以控制杠杆率的初衷是好的,但開發商面臨了更為嚴峻的財務壓力,住房銷售和投資迅速放緩,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急劇下降。」

國際貨幣基金會與中國官員舉行諮商之際,中國政府正試圖通過對防疫措施實施「優化」和「精准」改革,放鬆部分管控來減少對民生和經濟的衝擊。但是「二十條」防疫新規出爐後,中國多地的疫情卻一路飆升,包括首都北京在內的許多城市不得不重新實施嚴厲的封控措施。這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關切,也打碎了人們對迅速解封的夢想。

國際貨幣基金會認為,由於受全球經濟放緩、能源價格高企和全球金融環境進一步收緊等因素的拖累,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下行的壓力。而在中國國內,新冠疫情的反復和防疫封控措施,加上房地產業的持續挑戰,仍構成其主要風險。

「從長期看,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帶來了金融脫鉤的壓力,也使貿易、外國直接投資和技術交流受到了限制,從而帶來了全球割裂的風險,」聲明說。

國際貨幣基金會建議中國的財政政策在2023年應保障經濟復蘇,促進經濟再平衡,同時維持旨在為家庭提供支持的中性財政政策立場,以幫助推動消費拉動型增長轉型,更有效地提振經濟增長。國際貨幣基金會還呼籲北京保持適度支持的貨幣政策,更多依靠價格型工具。

國際貨幣基金會對北京當局最近加大應對房地產行業危機的力度表示讚賞,包括指定一個貸款計畫來保障未完工住房的交付,以及允許對陷入困境開發商的貸款予以寬限。

「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當局還需要推出穩健且資金充足的機制,以便完成陷入困境的未完工項目,保護新的預售房買家免受房屋爛尾樓風險,同時逐步取消寬限措施,」戈皮納特在聲明中說。

「這些措施將幫助恢復購房者信心並促進市場化重組,」她說。她還指出,從中期來看,結構性改革(包括完善預售房模式、推動經濟再平衡、增加其他可用的儲蓄選項),應有助於推動房地產市場逐步轉型,實行向更可持續的規模轉變。

國際貨幣基金會還呼籲北京重新加快推進市場化結構性改革,例如確保私企和國企的競爭中性。

中國央行和銀保監會星期三聯合發文,要求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監控發展的工作。

由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聯合發出的通知呼籲保持房地產融資平穩有序,積極做好「保交樓」金融服務,積極配合做好受困房地產企業風險處置,並依法保障住房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連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呼吁北京扩大新冠疫苗接种,恢复民众对房地产行业信心 (voachinese.com)

「誰偷走了我的人生? 封控當中看卡達世界盃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在封控的家中看熱鬧的卡達世界盃,巨大的視覺反差帶來迷幻,人們問這是同一個星球嗎?中國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比例很低,很可能導致中國在疫情好轉之前先經歷惡化。

歐洲國家對卡達世界盃的報導中,人權問題是被重點關注的議題,人們問究竟有多少外籍勞工為這次世界盃的各種建築死於非命?性別取向是不是成為歧視的原因?歐洲國足們敢於頂著被懲罰的風險佩戴標識進行價值觀表達嗎?而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側,中國觀眾卻注意到,世界盃密集的觀眾席上以及街上的人流中,很少有人戴口罩!這讓人不解,甚至憤怒!

中國週三公佈的新冠疫情前一日新增數字為29157例,低於幾乎任何一個國家,然而,根據野村證券分析師的評估,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卻正處在各種形式的疫情防控當中,行動空間受到極大限制,與喧鬧的世界盃對比之下,許多人在社媒發洩嘲諷、不解與不滿。他們說,世界盃讓他們看到了真實的國外情況,從而在國內深感挫敗,並擔心國家的經濟和自己可能被荒廢的青春。

新浪微博上,旁觀社貼出9張圖面後寫道:

看看#卡達世界盃# 的現場6萬多密密麻麻的球迷沒有一個口罩,任何直播現場也看不到口罩。你們現在讓我相信:他們都是瘋子,都不要命了!是不是有點兒太過分了? ​

沒話說時可以哎呦附和道:這屆#世界盃# 上座率很高啊,不由的感慨,有錢真好,且幾乎看不到戴口罩的,國外真的沒有疫情嗎? ​

快快樂樂小章四明確表達憤怒: 看到五月天演唱會和世界盃現場,密密麻麻的不帶口罩的人,媽的,是誰偷走了我的人生啊[淚] ​?

據多家媒體報導,週二中國微信平台上流傳了一封公開信,質疑清零政策並詢問中國與卡達是否同在一個星球上?但很快這封公開信便被消失。

對於中國仍在實施的嚴厲的清零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世界上其它國家紛紛改變政策、取消強制性防疫措施,中國老百姓的不滿情緒也在增長。本月早些時候,廣州市海珠區數百名被封控的居民走上街頭進行抗議,網上流傳抗議者同保安以及大白展開公開鬥爭的畫面。即便如此,本週二(11月22日)廣州市海珠區發布《海珠區關於繼續延續強化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將防控措施延長至11月27日。

人權觀察中國項目主任王亞秋認為,廣州居民的抗議是不得已而為之,廣州的生活費很昂貴,海珠區的外地勞工在封控當中無法賺錢生存。她對德國之聲表示,因為無法賺錢而進行抗議。我想,中國人如果有其它選擇是不會抗議的。抗議的代價對他們來說實在太高。

即便沒有被禁足,對許多人而言最麻煩的是不停的核酸檢測。一名自稱大衛的廣州人對德國之聲說,因為有綠碼才能行動,所以需要不停檢測,有時結果來的不及時,你就幾個小時哪裡都去不了,沒有綠碼嘛。他說,這樣的做法讓這裡的人都感到很沮喪。

今年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封城的慘痛經歷令人記憶猶新。10月中,中國國家衛健委表示未來要盡量避免為防疫實施「全域」封控。地方政府取而代之的說法包括 「靜態管理」、「閉環管理」、「全域靜默」、「非必要不外出」等。而一旦出現感染,社區、樓宇仍會被封控,居民無法正常生活工作,緊急情況下甚至曾釀成人道悲劇。

欲罷不能:中國防疫「清零」還能撐多久?

封城改「靜默」

今年上海、成都等大都市封城的慘痛經歷令人記憶猶新。10月中,中國國家衛健委表示未來要盡量避免為防疫實施「全域」封控。地方政府取而代之的說法包括 「靜態管理」、「閉環管理」、「全域靜默」、「非必要不外出」等。而一旦出現感染,社區、樓宇仍會被封控,居民無法正常生活工作,緊急情況下甚至曾釀成人道悲劇。

從經濟層面看,國際貨幣基金會週三(11月23日)呼籲中國提高新冠疫苗的接種比例,以及繼續增大對房地產支持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重拾人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降低經濟衰退的風險。國際貨幣基金堅持今年10月做出的中國經濟增長以訛預測,即今年的增長率為3.2%,明年為4.4%,這一預估的前提是,中國將於明年下半年開始逐步取消嚴厲的清零政策。

11月11日,中國政府發布了防疫二十條似乎為放鬆管控措施帶來曙光,但此後北京、廣州、重慶等大城市確診數激增。這一背景下,有專家認為,在中國疫情好轉之前先將經歷惡化。河北省石家莊曾率先宣佈取消全員強制核酸檢測,開始關閉一些常態化檢測點,進出公共場所和搭乘公共交通也不再查驗核酸。但幾天之後,因為疫情急劇升溫,關閉的一些免費核酸點又恢復運行,一週後甚至再度啟動全員核酸檢測。

最令人擔心的是中國高齡老人接種疫苗的比例很低。根據中國官方的數據,截止11月11日,中國80歲以上老年人接種兩針的比例僅為65.7%,而他們當中打了加強針的人數只有該人群總數的40%。

香港大學醫學院病毒學家金冬雁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再次強調疫苗有效的保護作用,他說,從香港2022年截至現在的數據來看,如果一針疫苗都沒打,死亡率是2.32%,算是比較高的。如果接種了三針科興疫苗,死亡率大概是0.13%;接種了四針科興疫苗,死亡率是0.08%;接種了兩針復必泰疫苗,死亡率是0.06%;接種了三針復必泰疫苗,死亡率是0.02%。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要接種三針、四針科興疫苗的原因,這樣效果比較好。金冬雁總結道,千分之一的死亡率基本上就是季節流感的水準,也就是說,打了三針科興疫苗的死亡率基本就和流感死亡率一樣。

連結:「誰偷走了我的人生?」 封控當中看卡達世界盃 | 德國之聲 來自德國 介紹德國 | DW | 23.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