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蕭茲堅持訪中,德企紛紛「加碼」中國,什麼信號?

德國總理蕭茲

文/觀察者網 王慧、劉騫、張菁娟 編輯/馮雪

中德建交50周年、世紀疫情持續之際,德國總理蕭茲帶著「總裁團」于11月4日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這一趟旅程舉世矚目,蕭茲創下了三個「第一」:這是他上任後首次對中國的正式訪問;他是二十大後首位訪中的西方國家領導人;也是疫情發生三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G7國家和歐盟國家領導人。

然而,蕭茲本人也因此面臨承受了來自德國國內、歐盟內部,甚至美國方面的各種壓力。

在這種非同尋常的氣氛之下,蕭茲為何堅持訪中,他想通過這次訪中達成什麼目的,或釋放什麼信號?這次訪問將對德國新對中戰略產生哪些影響?又會如何影響未來的中德關係乃至中歐關係的發展?

眾所周知,蕭茲此行帶了一個陣容華麗的商界代表團,大眾、寶馬、西門子、愛迪達、巴斯夫等眾多中國民眾熟知的德國品牌高管位列其中。此次隨訪企業的特點是什麼,他們在蕭茲此次訪中行程中會發揮什麼作用?

觀察者網注意到,上述企業大多已經在中國有大量投資,並在近期加大了投資。德企對中投資似乎進入了新一輪高潮,這會給中德雙方帶來哪些新的機遇?

針對上述問題,觀察者網特邀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理事長姜鋒和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進行全面解讀。

本屆德國政府是蕭茲為首的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組建的聯合政府。現政府內部在如何與中國打交道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綠黨和自民黨一直主張對中強硬政策。

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綠黨)在蕭茲出訪前還在警告他,訪中時不要忘記原則與表達強硬立場,要記住中國是「系統性的競爭對手」。

不少歐盟國家也批評蕭茲訪問中國是「單幹獨行」,僅僅為了德國的利益,他們希望歐盟以「一個聲音」與中國對話。美國更不用說,自然不想德國與中國關係走近。

因此,可以說蕭茲這次是在重壓之下,力排眾議,堅持開啟了北京之行。

「正因為有這樣的阻力,更說明了蕭茲此次訪中的重要性,」鄭春榮說,現在德國國內和歐洲方面,要求減少對中依賴的聲音越來越多,而且這些聲音正逐步地轉變為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主要針對投資、貿易方面的審查或限制。

「蕭茲也知道如果再這麼下去,德國和中國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大。後面他再想去做一些動作,可能會更難。他可能認為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所以哪怕有阻力也得來。」鄭春榮說。

除了反對聲外,薑鋒強調,還要看到其中強烈的贊同聲音,「特別是來自德國企業界的呼聲,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他們認為,德國必須儘早與中國加強資訊溝通,增強相互信任,從而開展更具戰略意義的合作。中國在國際政治、經貿等各領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是德國重要的經濟交易夥伴。」

當地時間11月2日,蕭茲在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發文,闡述了自己對於此次中國行的一些想法。文章一開始就說此時距他的前任訪中已經過去3年了,「現在,直接對話變得更加重要」。

從這篇文章中「能夠看出蕭茲的迫切」,薑鋒說,他並不是僅僅想要在某個項目上獲得什麼好處,或者是做成某一筆生意。這是一種「戰略需求」,反映出蕭茲作為一個政治家,對符合德國戰略利益事情的判斷。

「這種戰略層面上的考慮具有前瞻性,周圍的人可能一時還不能理解,特別是一些反對者,他們的反對很多是出於黨派利益、某一階層或集團利益考慮,或者有些政客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曝光度。」

為何不帶馬克宏?

觀察者網注意到,蕭茲在10月21日歐盟峰會結束後就宣佈,他將在11月初訪中。而中國外交部在10月28日才正式確認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蕭茲將於11月4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雙方正式宣佈蕭茲訪中的時間前後相差了一個星期。

「蕭茲要來訪中這個事情,雙方一直在磋商,談了很久,可能具體時間一直沒有確定,」鄭春榮說,10月21日歐盟峰會閉門會議結束後,蕭茲可能認為應該借這個場合表達一下姿態,說明自己訪中的主動性,表明自己支持全球化,不能與中國「脫鉤」。

另外,鄭春榮表示,歐盟峰會的討論可能對蕭茲有所觸動,讓他覺得現在應該公佈這件事,不能再拖下去了。

「蕭茲給我的感覺是有點慢熱,不是那種馬上就能做一個決定的人。他比較穩健,但是真的到了要他做決定的時刻,他會覺得我得行動了,現在得說了。」

薑鋒則認為,雙方公佈時間的不同顯示出兩國外交風格的不同。

「蕭茲是二十大閉幕後首位訪中的歐洲領導人,中國對這次來訪高度重視,需要有一個充分協調的過程。而且,蕭茲剛宣佈訪中時德國國內外的反對聲音極大,也不知道能否成行,中國在這之後一個星期才正式宣佈,也是外交定力。」

這其中還發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插曲。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德國政府消息人士說,法國總統馬克宏曾向蕭茲建議他們一起去北京,以發出歐盟團結的信號,但蕭茲拒絕了這一提議。

這一事件背後的細節,我們不得而知。

「我覺得他們可能就是否一同訪中曾經有過協調,最終因為時間沒碰攏等原因而作罷,」鄭春榮說,蕭茲單獨來訪和與馬克宏一同來訪,這兩者的性質有所不同。

「這是蕭茲就任總理以後首次到訪中國,單獨到訪可以突出他此次訪問的意義,中方對他的重視程度也會不一樣。如果他與馬克宏兩個人一起來,那麼他的訪問的意義會被稀釋一些。」

另外,「德國和法國最近各方面的齟齬不少,也有點較勁,比如在共同防務建設方面,一些德法的項目沒有得到很好的推進等等。而且兩個國家多多少少都在爭奪歐盟內部的領導權,而蕭茲一定希望德國能夠在引領歐中關係方面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鄭春榮補充道。

「與中國‘脫鉤’的主張在德國漸漸失去市場」

在正式訪中之前,蕭茲多次公開表態稱,「德國不想也不能與中國脫鉤」;還力排眾議、推動政府於10月26日批准中遠海運集團入股漢堡港集裝箱碼頭,並堅稱這一決定「是正確的」。

不少人認為,這是蕭茲的「誠意」或「禮物」,但姜鋒和鄭春榮都認為,這些表態和舉動與他原有的立場一脈相承。

「與中國‘脫鉤’的主張在德國漸漸失去了市場,這是大勢所趨,」薑鋒說,即使是反對蕭茲訪中的德國官員,在所謂「脫鉤」問題上也非常謹慎,近來表態也在發生變化。他們也不贊成與中國「脫鉤」,因為這麼做既不可能,也不符合德國的利益和經濟規律。不過,他們會覺得和中國經濟聯繫過於密切,想要減少這種依賴性。

「德國經濟對外依賴是一個共性問題,不僅僅針對中國,」薑鋒分析道:

「對於中國,德國有著越來越客觀的分析。例如,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德國對中國的依賴是相互的,是一種平等互利的相互依賴關係。這種相互依賴關係是有利於和平和穩定的,可以稱之為建設性的相互依賴。」

「因此,德國一些經濟學家和企業家認為,不僅不應該和中國‘脫鉤’,反而應該進一步加強和中國的經濟關係。比如,如果過去只是把產品賣到中國或者在中國組裝,現在德國認為要把價值鏈上很大一個環節放在中國,加深經濟合作。」

「我去年去德國考察時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比如說,德國戴姆勒公司對中國市場的判斷是,不光要在中國賣車,也要在中國研發汽車,並且研發出的產品不僅僅要供給中國,而且要賣到世界市場。」

而在「中企入股漢堡港集裝箱碼頭」一事上,鄭春榮提到,我們不能只看到蕭茲推動做成了這件事,還要看到他到在最後做出了很大的讓步。

「我們最初提出收購漢堡港集裝箱碼頭35%的股份,但經過德國政府內部及歐盟、美國方面的阻撓,最後只獲得24.9%的股份,剛好在獲得運營決策權的門檻以下(注:門檻為25%的股份)。這也說明,蕭茲在國內的一些對中施策還是受到聯合政府的某些掣肘。」鄭春榮補充道。

中德經濟合作已超出兩國本身,對世界經濟增長意義深遠

此前德國總理每次訪中都會有一個大型的企業代表團隨行,蕭茲此行也不例外。陣容豪華的商界「總裁團」涉及化工、醫藥、汽車等多個行業的巨頭企業。

初選階段的競爭十分激烈,最初申請同行的約有100人,最終12名德國企業高管拿下名額,包括巴斯夫歐洲公司董事執行會主席薄睦樂、默克集團執行董事會主席葛麗鶴、大眾汽車總裁奧博穆、西門子總裁傅樂仁等。

「德國的大企業國際化程度非常高,他們對地緣政治非常敏感,知道這個世界在發生什麼,也知道這個世界未來的走向。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在把握中德關係上,要比(一些)政客要靈敏得多,」薑鋒認為,大企業在中德兩國外交構建過程中是十分重要和穩定的因素。

「他們來到中國,說明他們以往在中國發展中獲得了很大的收益,這些收益讓他們對未來中國的發展非常有信心。」

鄭春榮也認為,這些企業的到訪釋放了一個明顯的信號:他們繼續看好中市場,希望加強同中方合作,在既有合作領域裡,做大做強。同時,他們也希望中國政策釋放更多活力,給他們更好的機遇。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德企紛紛「加碼」中國,來自德國的投資在中國「多點開花」,一輪德企對中投資高潮似乎正在開啟。

比如,化工巨頭巴斯夫在湛江的生產基地,總投資約100億歐元;大眾宣佈,將投資約2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8億元)與中國智慧計算平臺提供商地平線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寶馬集團斥資150億元人民幣在瀋陽建設的新工廠正式運營等等。

中國商務部的資料顯示,今年前8個月,德國對中國投資同比大增30%。

這其中不乏一些早就規劃好只是恰巧在這一時間點落地的投資。但鄭春榮認為,德企在中國的投資有一些策略上的轉變。

他說,由於全球供應鏈遇到諸多挑戰,現在德國的大型集團都提出了所謂的「local for local 」戰略。「local for local 」指的是供應鏈在當地,生產完後直接服務於當地,減少了運輸的成本,也縮短了供應鏈中的距離。這也是德國大型集團在中國加大生產力度投資建廠的一個原因。

薑鋒認為,中德經濟合作實際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德國的大企業也看到,中國具有穩定的生產資料來源、生產場所、向全世界分送的銷售管道以及發達的運輸、服務行業。」

如今,「中德的經濟、貿易關係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中德兩國本身,對世界經濟增長也具有深遠意義,」薑鋒說,巴斯夫在華投資很大程度上是針對世界市場的。這次沒有來的戴姆勒,據他所知也有兩個項目要在中國做,一個在北京,一個在上海,在上海要建立的是一個研發中心。

雖然德企在中國市場十分活躍,對中總投資額持續增加,然而今年8月德媒卻報導稱,德國聯邦經濟部正計畫大幅收緊對德企對外投資擔保的有關規定。由於對中投資的擔保支出占比最高,此舉也被視為德國政府有意改變對中政策。

「這會對兩國經貿關係有一定負面影響,大型企業或許能夠承擔一定風險,但對於一些中小型企業來說,他們希望得到更多政府支持,」鄭春榮認為,從中德正常的經貿發展來說,中方希望努力讓德國政府不要出臺這種阻撓雙方正常貿易往來的政策,這樣中德的整個經貿投資才會發展得更好。

蕭茲此行已為德國對中戰略定調

德國目前正在制訂新的對中戰略,主要由綠黨主持的外交部主導。

「德國‘對中戰略’本來說年底推出,如今看來估計要‘難產’,」鄭春榮說,這其中有很多爭論,主要是由綠黨主導的外交部、經濟部和社民黨所在的德國總理府之間的矛盾。

「德國外交部可能會在文中出現一些表述,比如對和中國的合作提出更多質疑,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加強審視兩國經貿關係等等。但總理府肯定對上述表述不滿,要求進行修改。在這一過程中,會有兩種力量的博弈。」

而蕭茲的此次訪中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鄭春榮認為,這一做法非常有魄力。「對中戰略是要指導中德關係發展的,蕭茲此行已為中德關係,包括德國新政府對中戰略的總體導向定調,如果德外交部還是按照他們想的那一套去起草對中戰略,就與中德關係的實質發展相悖。因此,外交部唯一能做的就是制定符合現實的對中戰略。」

「在德國的對中戰略裡,我們大概率會看到一些對兩國經貿關係的審視和考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因為蕭茲的堅持,他的訪中之行會將兩國朝合作的方向拉動。」

所以,中德關係和中歐關係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薑鋒指出,德國和歐洲內部穩定與否是影響中德關係和中歐關係的核心。德國當前對中政策的波動,主要原因還是其政府內各黨力量失衡與社會中對變化與不確定普遍存在的焦慮。只要德國和歐洲內部能夠相對穩定,那麼中德關係和中歐關係就會穩定發展。

連結:朔尔茨坚持访华,德企纷纷“加码”中国,什么信号?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