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

王紹光:現代化道路上,西方敢不敢回答這三個問題?

王紹光在發言中對比中英博物館的發展模式

王紹光(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

文/觀察者網

【導讀】 二十大報告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闡述,不僅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指明了道路,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經驗借鑒。「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不同于西方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將開闢現代化發展的新理論和新實踐。

在2022年思想者論壇上,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王紹光犀利發問,通過對比中西兩條現代化道路,深度探討了殖民掠奪在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

「思想者論壇·2022」於10月28-29日在上海舉辦,由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主辦,觀察者網、上海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東方學刊》協辦。本次思想者論壇深入探討了「中共二十大:新時代中國道路及其世界文明意義」。

文/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 王紹光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兩條現代化道路:掠奪起家還是和平發展?」。只有通過對比,我們才能更清楚地凸顯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

我們可以用博物館的發展模式類比國家的發展模式。我們可以比較兩個國家博物館:一家是世界最著名的大英博物館,一家是中國的國家博物館。

從創立時間來講,大英博物館始創於1753年,而我國的國家博物館在1926年才建立,直至近十幾年才真正開始發展。

從展示面積來講,中國國博的展示面積在很長時間裡比大英博物館的面積小得多,直到近十年來擴張之後才反超後者。

從藏品來講,大英博物館有800多萬件,中國國家博物館只有140萬件。

從藏品來源講,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來源於世界各國,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基本全部來自中國。

從參觀人數來講,中國國家博物館現在超過了大英博物館。

最重要的是,從起步方式來講,大英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有本質的區別:前者以掠奪起家,後者則立足本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兩國國家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可以作為兩國現代化歷程的類比。

大英博物館的發展和殖民主義是分不開的。大英博物館的起源是這樣的:1753年,有人將其在殖民探險中獲得的71000件「藏品」捐給了英國國王,議會於是通過法案,建立了一個公共博物館以安置這些藏品,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博物館由此誕生。

從時間上來說,英國的博物館發展比中國早得多,建館時間正好就是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步時間。但是,大英博物館也承認,從1500年到20世紀中葉近五百年間,以英國為代表的一批國家建立了海外帝國,這一段殖民歷史對大英博物館的歷史和藏品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前不久,一位大英博物館的負責人辯解稱「並非每一件藏品都是搶來的」,這一表述側面體現出,大英博物館的很大一部分藏品都是搶來的,其館藏的十萬餘件埃及文物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有人說,大英博物館應該被稱為「全世界上最大的贓物展示館」。

大英博物館並不是個例。法國、德國、瑞典等其他許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也都和殖民主義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試問,如果沒有掠奪,大英博物館會是什麼樣?進一步問,如果沒有掠奪,西方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再進一步問,如果亞非拉國家索賠成功,取回了被西方掠奪的文物,西方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它們還會保持「先進」的狀態嗎?

中國與西方博物館的不同發展歷程,可以作為中西方國家現代化不同過程的類比。

西式的現代化理論中不常提及西方的醜惡歷史。比如,羅斯托提出了著名的「增長階段」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從傳統社會到現代化要走過幾個階段,其中最重要的階段是「起飛預備」和「開始起飛」,繼而,經濟的現代化導致社會現代化,最終進一步導向政治的現代化。該理論一度對中國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很多人知道羅斯托的增長階段理論,但很少有人知道,羅斯托本人就同美國政府、美國情報機關、美國心理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經濟增長階段》的副標題名為「非共產黨宣言(反共產黨宣言)」,可見該學說並不是純粹的理論,而旨在指出一條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道路。

不僅羅斯托如此,近年來有大量研究表明,美國的很多其他現代化理論大家也都同美國政府、情報機關及美國的心理戰有所關聯。他們提出的學說或者說意識形態本質上是冷戰的工具。

真實的現代化過程與羅斯托等人的描述截然不同。從十六到十九世紀,西方開始崛起,而西方的崛起首先表現為大西洋沿岸西歐的崛起——在殖民運動開始之前,西歐與中東歐、甚至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並沒有很大區別;而在殖民開始後,深度捲入殖民主義、奴隸貿易、奴隸制度的西歐國家迅速騰飛,尚未捲入殖民主義的中東歐國家則沒有立刻崛起。由此可見,在「起飛準備」階段,地理、文化、種族、制度都不是決定性的,殖民主義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哪些國家捲入了殖民主義?哪些國家捲入了奴隸貿易?梳理文獻可以發現,捲入奴隸貿易的主要是大西洋周邊的國家,包括一些今天看起來「人畜無害」的北歐國家。

所以,從歷史上看,西方的現代化和殖民主義、奴隸制度聯繫的歷史遠遠長於其與殖民主義脫鉤的歷史。如果略過這段殖民主義的歷史,西方的現代化理論將完全淪為謊言。

殖民主義、奴隸貿易、奴隸制到底帶來了多大的利益?1962年,曼德爾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第二卷開頭處梳理了此前一些專家對殖民主義帶給西方收益的估值。

這一數額是巨大的。根據曼德爾的估算,西方國家在殖民過程中的掠奪所得,超過了1800年左右整個歐洲使用蒸汽動力的工業企業的資本總額。而且,這些估算都是按照30年代到50年代的價格做出的,如果按現在的價格估算,數額還會更加驚人。

總之,奴隸制和殖民主義在西方資本形成和國家現代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估算殖民主義、奴隸貿易、奴隸制帶給西方的「收益」,這個角度就是被殖民國家的索賠數額。

1999年,一批非洲國家提出向曾經殖民非洲的發達國家索賠777萬億美元;2005年,加勒比十四國索賠7.5萬億英鎊;美國黑人群體索賠17.1-20萬億美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拉美各國的原住民也都在提出索賠,其中美國原住民索賠35萬億美元;還有一位印度知名經濟學家估算,印度應該向英國索賠45萬億美元。要知道,中國202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也不過只有17.4萬億美元。

2001年聯合國的德班會議明確這些國家有權向從前的殖民者索賠。最近,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又通過了一項決議,強調索賠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但是,與過去20年通過另外幾個「德班檔」一樣,支持這些決議的都是發展中國家,歐美國家則幾乎一致地否決了這些決議。這些口口聲聲「公平」、「正義」的「發達」國家有多麼偽善,由此可見一斑。

試問,如果沒有掠奪,西方能率先實現現代化嗎?如果亞非拉國家索賠成功,西方國家還能維持現代化的局面嗎?所以,我認為,凡是不提殖民主義、奴隸貿易、奴隸制的現代化理論,都是偽現代化理論。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與西方不同。1949年之前,中國一度淪為半殖民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占比已跌至穀底。擺脫了殖民主義的夢魘之後,我們是從穀底一路追趕,立足本土,和平發展,繼而騰飛。而其他發展中國家要等到1990年之後才紛紛在發展速度上趕超發達國家。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和其他前殖民地國家已經損失了200年的經濟潛力。1820年以前,亞洲的GDP還占全球GDP的50%以上,我們現在所謂的「復興」不過是要恢復到1820年之前的實力地位。

西方與中國的兩條現代化道路一經對比,高下立見。西方的現代化是罪惡之路,不應借鑒,也不可借鑒。中國式的現代化則是希望之路,可以借鑒,也值得借鑒。

這是我的發言,謝謝各位!

連結:王绍光:现代化道路上,西方敢不敢回答这三个问题?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