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軍事

中國武器自給率獨霸印太,但能否與美國較高下?

一架JF-17雷霆戰鬥機在2013年6月7日從巴基斯坦北部的薩戈達的穆沙夫空軍基地起飛。這款「梟龍」戰機由中國航空工業公司和巴基斯坦航空綜合企業聯合開發。

文/voa薛小山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週末落幕的中共二十大上強調要打造世界級軍隊,資料顯示,中國武器自力更生的水準在12個印太地區國家和地區中位居首位。但有軍事專家指出,中國武器的品質和真實戰鬥力成謎,廉價但劣質的裝備購買體驗也使其很難雄踞低端市場。

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10月發佈的報告,在2016年到2020年間,中國在武器自給自足方面稱霸印太地區,總得分為330分,遠遠超出排名第二的日本(131分)。

其中,中國的武器自製率高達92%,領先第二名日本的74%。中國有四家軍工企業進入世界前十名,同時也是印太地區前七名軍工企業的所在地。

這項排行依據的關鍵因素包括,進口武器、授權製造武器與國產武器的比例,各國武器製造商的銷售情況,以及新軍事科技的研發能力,例如無人艦艇。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西蒙·魏澤曼(Siemon Wezeman)對美國之音說,武器的高自給率意味著中國可以在軍事衝突中為所欲為,外界很難通過停供武器對中國施加壓力。

「如果台灣捲入一場戰爭,美國可能要在提供武器和零部件時三思而後行。如果來自中國的壓力很大,同時極力阻擋對台灣的貿易和運輸,那麼台灣很難繼續生產自己的武器,也很難維護自己擁有的武器,因為台灣很依賴美國的外國技術和零部件。」

中國武器國產率遠超印日,但戰鬥力成謎

上述報告指出,中國是印太地區唯一能夠在以下所有領域生產複雜武器系統的國家:低技術的武器生產能力(例如小型武器);研發能力有限的大型武器工業;新興的武器工業綜合體;小眾但先進的武器生產以及主要武器的全面開發和製造。

魏澤曼介紹說,日本在武器供應方面採取半依賴政策,因為有美國作為非常親密的盟友,「日本沒有咄咄逼人的政策、沒有聲稱擁有鄰國的領土,沒有不合時宜地推動其軍事力量,因此日本在武器供應商方面沒有真正的問題。」

他表示,武器自給依賴於龐大的經濟規模、堅實的軍事和民用技術基礎。印度也想自力更生,但缺乏足夠的預算和技術背景。

「中國現在是一個非常大的經濟體, 一部分算得上是高科技經濟。中國可以生產自己的武器,有技術基礎,有錢也有意志。只有最大的經濟體才能想到自力更生。歐洲國家和俄羅斯的經濟還不夠龐大。基本上現在除了美國和中國之外,任何國家都沒有足夠的實力這樣做。」

不過,中國軍事問題專家、前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客座高級研究員畢勝戈(Richard Bitzinger)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的武器生產在微晶片領域非常落後,這將在未來幾十年成為重大掣肘,而且衰退的中國經濟未必能繼續支持消耗高昂的軍工生產。

「與全球先進水準相比,中國的微處理器尤其是半導體行業非常落後。中國仍然需要進口很多東西比如高端電子產品,通常這些不被歸為軍事技術甚至軍事系統,因為它們是通用的。但事實是,如果你打開某些中國的武器系統,就會在其中找到西方的電子設備。」

畢勝戈表示,不能以自給率作為擁有先進戰鬥力可信度的真實指標,中國是否能生產出品質和能力足以真正發揮作用的武器仍需打上問號。

「中國製造了一些非常好的低端戰鬥機,某些類型的導彈系統做得很好, 戰艦還不錯, 但這些東西都不是特別前沿。比如高超音速導彈還在開發中,要說中國擁有可靠的、可部署的武器系統,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雖然自力更生,但仍然可以是陳舊過時的設備。」

畢勝戈認為, 中國一直在追趕西方擁有了20年的武器系統,中國軍隊的技術水準基本上提升到美國在世紀之交的水準,但是缺乏革命性的尖端技術突破。「最大的問題始終是中國是否能夠在本世紀中葉超越西方尤其是美國, 成為一流戰鬥力量?我認為這仍然是一個真正的挑戰,不太可能發生。」

美國國家安全事務智庫「流氓國家研究項目」(Rogue States Project)負責人哈裡·卡齊亞尼斯(Harry Kazianis)告訴美國之音,在二十大之後,中國的軍工生產將仍然致力於在戰鬥中擊敗美國的目標。雖然就整體軍事能力而言,中國平均可能落後美國大約10到15年。

「中國至少想要五艘航空母艦,擁有航母戰鬥群,以及基於這些航母的導彈防禦系統。中國還會想要成百上千的高超音速導彈。中國想確保擁有地球上最強大的網路軍隊,可以摧毀任何在軌的美國衛星,以確保美國的部隊之間無法通信,這基本上會使我們殘廢。」

他指出,「歸根結底,這是中國軍隊準備發動一場打敗美國的戰爭,無論是在台灣、南中國海還是在東中國海。中國想成為亞太地區或更廣闊印太地區的主人,他們在過去25年中開發的每一個軍事硬體都是為了這一目標。」

對抗中國武器,確保盟友補給台灣更重要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在武器自給自足方面,韓國和印度分別以92分和90分位居第3和第4名,接下來被列為中段水準的有台灣(83分)、澳大利亞(67分)和新加坡(46分)。

2016-20年期間,台灣的進口武器占其主要武器採購總量的36%,其中主要來自美國。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邁克·吉爾戴(Mike Gilday)上周表示,中國最早可能在2023年入侵台灣,美國海軍作戰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準備」。

密西西比州立大學政治學和公共管理系助理教授本傑明·特卡奇(Benjamin Tkach)告訴美國之音,如果考慮到中國對台灣發動入侵或封鎖,重要的是讓台灣有能力拖住中國首波攻擊,以彌補美國及其盟友協防的時間差。

「與日本類似,台灣短期內不會提高SIPRI列出三項指標下武器自力更生的得分。但只要美國的武器和能力、盟國夥伴和聯盟關係保持不變,那就沒問題。因為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產能差距是不平衡的, 只能與台灣的外部支持相平衡。」

特卡奇強調, 盟友補給可能對於台灣防禦更為關鍵,而不是自力更生。「對台灣來說,我認為應該更批判性地思考台灣該如何維持戰鬥,以便盟友前來提供幫助。」

「更重要的是確保台灣擁有強化的基礎設施,能夠在中國最初的導彈襲擊和軍事行動中倖存下來。擁有到位的彈藥和美國系統,將使台灣可能長久地存活並提高致命性,並不需要更換設備。」他說。

中國搶佔低端武器市場?

美國《外交》雜誌10月11日發文指出,俄羅斯是技術含量較低卻實惠(低成本、性能好)的武器主要供應方,由於美企通常不參與此類實用武器市場的競爭,俄羅斯留下的市場真空將被中國填補。中國可能會以此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利用當地軍事基地,同時限制美國進入外國港口和基地。

該文建議美國支持美企和盟國參與廉價武器市場競爭,包括改革《國際軍火交易條例》(International Traffic in Arms Regulations),促進出口老式武器,允許其合作夥伴開始生產等等。

中國目前在全球軍火市場中僅占約5%的份額,美國則佔據約40%的份額。上述文章作者之一特卡奇表示,美國目前仍然是全球武器出口的領導者,中國會試圖緩慢蠶食低端市場而非一夕之間發生巨變。

「即使中國拿走俄羅斯的一半份額,也只能占到全球武器銷售額的20%左右。我認為這是緩慢變化的趨勢。你會看到俄羅斯出口急劇下降,但中國不會是唯一要填補這一空白的國家。」

魏澤曼認為,俄羅斯的武器市場份額將在未來幾年內迅速滑落,但是低端軍火產業的技術門檻低而且競爭激烈。「低端軍火市場有很多競爭對手,不僅僅是中國,比如韓國、以色列、土耳其、保加利亞和阿聯酋。」

畢勝戈指出,俄羅斯武器系統的一些主要客戶是永遠不會考慮從中國購買的國家,尤其是印度和越南,如果有人能夠搶佔這些國家的軍火市場,很可能是美國或以色列。

此外,他補充說,武器系統購買不僅僅是單次交易,而是考慮到整個生命週期成本,買家希望能夠長期維修和升級該系統,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能力幾乎不為人知,裝備資訊也不開放透明。

「人們寧願購買二手F-16,也不願購買中國戰鬥機。這是完全未知的,沒有人知道它在戰鬥中的真正作用怎麼樣……事實上,很多時候有國家購買了中國武器系統,之後基本上都不願重蹈覆轍,體驗很糟糕。」

連結:中国武器自给率独霸印太,但能否与美国较高下?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