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

抓住和平往來的台灣主流民意

前副總統呂秀蓮發起「和平保台」運動

文/旺報言論部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宣布疫情即將結束,大陸領導人恢復外訪,20大後各項國際交流可望逐步恢復,台灣也研議放鬆邊境管制,商務旅行將優先復原。兩岸民間交流因疫情而隔絕近3年,可望重新開放。兩岸社會關係基礎深厚,但近年因疫情與政治分歧,相互的好感逐漸流失,兩岸官方應及早做好重啟交流的準備,以免擴大交流反而製造對抗與敵意。

期待兩岸春暖花開

應該從陸委會做起,2021年2月23日邱太三在接任陸委會主委時表示,「後疫情時代,兩岸交流勢必要恢復,這段期間也有很多對兩岸未來能春暖花開的期待,自己會秉持這個期許竭盡全力」,「春暖花開」成為人們對邱太三的期待。

但是,過去一年半以來,兩岸不但未春暖花開,反而充斥口水叫罵聲,邱太三同場致詞中所說:「政府跟陸委會對中國大陸從沒有惡意,各項措施的推動都是務實,並能夠增進兩岸交流正向效益,期待雙方未來能務實面對,在正面效應前提下積極推動」,這句話顯得諷刺。

邱太三9月7日以視訊方式向美國智庫發表演講,針對緩和當前台海情勢提出了4點意見:一是認為大陸「恃強而自負無法服人」;二是「以人民為中心」應成為兩岸風險管控的主要關切;三是敦促北京務實溝通降低兩岸間的誤解與誤判,避免台海局勢陷入失控危機;四是台海的安全攸關各方利益,台灣戰略的重要性,植基於民主制度與價值。他並強調,「我們不接受任何『解決台灣、侵犯主權』的所謂政治方略或制度安排」。

這四項交往原則,聽起來並沒有緩和台海情勢的打算,主要是一開始那句「恃強而自負無法服人」,頗有「先下手為強」的味道,等於先打大陸一巴掌,聽在大陸耳中想必極不舒服,這不是善意的姿態。

難怪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這4點意見實際上是「極力掩飾『民進黨當局』依美謀獨、抗中保台導致台灣形勢緊張的事實,是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擺出緩和的姿態來甩鍋大陸、欺騙世人」。朱鳳蓮更明白的指出,大陸一貫主張通過平等協商實現「和平統一」,而體現「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就是兩岸相互尊重的政治基礎。「民進黨當局」否定「九二共識」就是「一手關閉了兩岸平等協商的大門」,說明他們「根本沒有緩解兩岸緊張形勢、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政治分歧的誠意」。

創造兩岸互利共榮

這幾年來大陸始終堅持透過「融合發展」邁向「和平統一」,希望兩岸經由「平等協商」實現和平統一。只是,民進黨人一聽到「統一」立即豎起「抗中牌」,兩岸別說協商,連正常交流都無法達成,這是兩岸關係陷入僵持的主因,誰來擔任陸委會主委,都無法打破這種僵持的格局,更別說回到馬英九時代兩岸和平共融的狀態,致使兩岸長期累積的善意不斷流失。

前副總統呂秀蓮在接受中國時報訪問時,認為美國《台灣政策法》,原本是台灣的和平紅利,但美、中陷入對抗漩渦,她擔憂和平紅利恐變成戰爭「黑天鵝」,更糟的是,人民開始擔心「台灣是否失去主導性」?民進黨恃美而驕、肆意反中,更在美國的保護下,極大化「國家安全」的定義與範圍,把內部制衡與反對力量一律視為安全威脅加以打擊,真正目的只是為了鞏固政權,保護自己的政治利益,台灣累積30年的民主成果迅速流失。

「和平」是兩岸關係最高價值,也是台灣的主流聲音。兩岸「和平往來」是主流民意,「抗中保台」只是民進黨的選舉策略。民進黨擅用中國崛起、中共嚴防顏色革命、美中衝突激化、國人嚮往自由民主生活的複雜情勢,多次贏得選戰。超過6年的「類威權」統治,並未改變台灣嚮往和平、中華民族互利共榮的社會結構。民進黨政府應及早體認民意現實做出調整,否則2024將遭民意浪潮吞噬。陸委會捨棄口水戰是改變的開始,若兩岸對話不再刺耳,兩岸民間交流的擴大,才能帶動兩岸關係的改善。

(本文為旺報社評,主筆/王崑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