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見或不見?美中高對抗性基調或令拜習11月會晤破局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文/美國之音林楓

美中兩國圍繞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而引發的紛爭仍在持續發酵。儘管有跡象表明,雙方都有意修復關係,並保持了關鍵溝通管道的通暢。但分析人士認為,美中關係的對抗性越來越強,再加上中方單方面暫停了與美方在現存為數不多的幾個領域的合作,從現在到11月,任何事件都有可能導致籌畫中的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面對面會晤被取消。

美中官員籌畫拜登與習近平之間首次面對面會晤的消息早在7月底兩人通電話後就被彭博社等多家美國媒體報導。那次通話後僅幾天,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率團訪問了台灣。華盛頓郵報的報導說,習近平曾在與拜登的通話中要求他想辦法阻止裴洛西訪台。中國隨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解放軍在台灣周邊海域舉行持續數日的演習以及單方面中斷與美國在多個領域的合作與對話,進一步加劇了美中之間的緊張關係。

有觀察人士指出,習近平押寶拜登會在最後一刻勸阻裴洛西放棄訪台計畫落空已使兩人見面變得不再可能。熟悉中共政治的評論員、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鄧聿文8月10日在《光傳媒》上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說,「拜習通話曾談到兩人的線下會面,也可間接證實習對拜登的誤判,因為如果他判斷拜登阻止不了裴洛西,就不太可能和後者討論線下會面的問題。習的誤判會使他對拜登政府完全失去信任,至少今年他不會再跟拜登通話,更不用說線下見面。」

但華爾街日報8月16日的一篇報導披露,在裴洛西訪台後,中國官員仍在準備習近平今年11月訪問東南亞時與拜登的面對面會談。報導說,習近平可能會出席11月15日至16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隨後將前往泰國曼谷出席兩天后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籌備工作是為習近平與拜登在這兩個峰會之一的間隙舉行面對面會晤。

華盛頓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 高級研究員克雷格·辛格爾頓 (Craig Singleton) 對美國之音表示,有跡象顯示美中雙方都在考慮修復關係的辦法,而對於處在幾十年來最低谷的美中關係來說,元首會晤可能是最有效的辦法。

「正如冷戰所表明的那樣,領導人之間的接觸可以成為緩解大國緊張關係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但籌畫中的拜習會的最終成敗將完全取決於他們兩人自己。」他說。

到目前為止,華盛頓和北京都沒有證實有關雙方在籌畫拜登與習近平面對面會晤的資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一名官員週四(8月25日)對美國之音表示,有關拜登與習近平的會晤「沒有新的進展。」

韋恩:持續對話總比不對話好

積極的跡象是美中雙方仍維持了溝通管道的開通。8月23日,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溫蒂·雪蔓(Wendy Sherman)在美國國務院會見了中國駐美大使秦剛,重點討論了台灣議題,但美中雙方都沒有對此次會晤的具體內容予以披露。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派特爾(Vedant Patel)在第二天的電話簡報會中表示,美方一直有並將繼續保持與中國的溝通管道開通。他說:「北京停止了一些重要的溝通管道和影響整個世界的幾個重要議題的合作……但美國繼續尋求開放和建設性的溝通管道,以管理我們的分歧,尤其是在關係緊張的時候。」

中國駐美大使館沒有就秦剛與謝爾曼的此次會談回應美國之音的採訪要求。

歐亞集團 (Eurasia Group) 全球宏觀地緣政治高級分析師阿裡·韋恩 (Ali Wyne) 讚揚了拜登政府致力於保持與北京溝通管道暢通的努力。

他說:「鑒於美中關係的緊張程度,以及其發展軌跡對地緣政治演變的重要性,持續的高級別對話不僅是受歡迎的,而且是必須的。繼續進行困難的對話遠比不進行對話要好。」

儘管如此,北京在裴洛西訪問台灣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台灣周邊的高強度軍事演習和取消美中在一些重要領域的合作被美方視為是「反應過度」。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最近在接受CNN採訪時稱北京的舉動是在「製造危機」。

「我們認為,美中關係不應該因為美國眾議院議長對台灣的訪問—和平訪問—而出現危機…這是北京政府製造的危機(manufactured crisis)。這是一種過度反應,」伯恩斯上週五在美國大使館對CNN說。他還表示,中國需要說服世界其他國家,它不是「不穩定因素」,並將在台灣海峽和平行事。

伯恩斯的此番表態很快招致中國的強烈抨擊。中國外交部網站星期一(8月22日)刊登了外交部發言人的聲明,稱伯恩斯大使的有關表態「顛倒黑白」,再次暴露了美方的「強詞奪理和霸權邏輯」。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發表了措辭強硬的社評,對伯恩斯個人進行了嚴厲指責。社評說,伯恩斯以駐華大使身份發表該言論與他作為高級外交官的身份「極不相符」。他被認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型外交官,但「他對中美關係和大國政治沒有展示出比華盛頓其他一些政客更深入或更高明的思考,也沒有在促進華盛頓對華理性決策方面發揮應有作用。」

在那之後,中國官媒又發起了一波對美國的輿論攻勢。官方的新華社8月24日發佈了標題為《裴洛西竄台的11項事實》的長文,再次指責美方混淆是非、顛倒黑白。文章說,「我們有必要擺出事實,正本清源,讓美國霸權本質和強盜邏輯無處遁形。」

與此同時,在裴洛西訪台後,美國又有包括參議員和州長在內的多名政要訪問了台灣。當地時間8月25日晚,美國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共和黨籍參議員瑪莎·布萊克本 (Sen. Marsha Blackburn, R-TN) 乘坐的專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成為自8月份以來第四個到訪台灣的美國政要代表團。此前訪問台灣的包括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裴洛西(House Speaker Nancy Pelosi, D-CA)、民主黨參議員愛德華·馬基(Sen. Ed Markey, D-OR) 和印第安那州共和黨州長艾瑞克·霍爾科姆(Eric Holcomb)。

克羅寧:任何事件都可能令拜習會泡湯

有分析人士擔心,美中之間劍拔弩張的對抗性氛圍仍有可能攪黃尚在初步籌畫中的拜登與習近平11月份的會晤。

哈德遜研究所 (Hudson Institute) 亞太安全研究主任派翠克·克羅寧 (Patrick M. Cronin) 對美國之音表示,從現在到11月份,任何事件都可能讓拜習會泡湯。

他說:「鑒於美中關係中嚴重的對抗性基調,這次會晤,如果其目的只是為了讓令人生厭的雙邊討論不至於放緩,它很容易被一方或雙方推遲。」

歐亞集團的阿裡·韋恩則警告說,如果拜登與習近平未能如期見面,那麼美中關係將極有可能滑入深淵。「毫無疑問美中關係正變得越來越緊張,」他說,「如果報導所說的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的線下會晤未能實現,那將是令人擔憂的。」

但亦有分析認為,在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以及中國經濟正全面放緩並可能陷入某種危機之際,習近平比拜登更希望穩住處於螺旋下滑之中的美中關係。這也讓拜登政府在與北京打交道時更為主動和自信。華爾街日報引述華盛頓智庫史汀生中心中國專案主任孫韻的話報導說,習近平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穩定,在短期內要防止與美國關係失控。

「保衛民主基金會」的辛格爾頓說:「我懷疑習近平在今年秋季的中共黨代會獲得第三個任期後,可能會願意嘗試穩定與中國最大交易夥伴—美國的關係。原因之一是,中國目前的經濟崩潰對習近平的合法性和執政議程構成了嚴重威脅,面對不斷攀升的債務負擔和處於歷史高位的中國城鎮青年失業率,他不能繼續忽視這一現實。」

拜登總統週四(8月25日)晚在馬里蘭州蒙哥馬利出席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一場活動中說,習近平和中國人民都對他們的未來感到不確定,他們不清楚方向在哪,該做什麼。

拜登說:「中國的情況是,人們弄不清方向在哪裡,他們並不十分確定……他(習近平)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他對能力並不那麼確定。中國人對他們的未來非常、非常不確定。」

連結:见或不见?美中高对抗性基调或令拜习11月会晤破局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