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

斯溫:美中應如何緩和台海局勢?

中國對台圍島軍演

邁克爾·斯溫(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導讀】 裴洛西竄台風波未平息,美方再次挑戰中國底線。8月14日晚,美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馬基率領竄訪團乘美軍機抵達台北。中美關係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美國學者克爾·斯溫撰文,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呼籲中美緩和關係,解決危機。

【文/邁克爾·斯溫 譯/觀察者網 由冠群 】

如果爆發了台海危機,美中不可能雙贏。然而,眾議院議長南茜•裴洛西的訪台似乎在無意中將我們推向了危機邊緣。

裴洛西此行是一個錯誤,無論其用意多麼良善,此行都沒有給台灣帶來任何實際好處,但卻為北京加劇軍事外交緊張局勢提供了藉口。正如大多數專家預測的那樣,裴洛西不明智的訪問引發了一場對抗,使台北和華盛頓都面臨嚴峻風險。中美現在必須準備化解這場由裴洛西訪台引發的危機。

十五年來,我和一位大學同事與前美中官員、軍官和專家合作,研究如何管控類似今天這樣的嚴峻政治軍事危機。多年來,北京和華盛頓的官員都吸取了我們總結出的經驗教訓。但不幸的是,直到目前這個危險時刻,很多經驗教訓仍停留在紙面上。沒有將經驗教訓應用到實踐中有可能會把我們從深陷危機推向爆發衝突。

有效管控美中危機的首要原則是停止無休止的針鋒相對,儘快找出一條保留雙方顏面的危機解決之道。但這並不容易,因為北京和華盛頓都把台灣看的極為重要,進而竭盡所能展示自己毫不妥協的堅定決心。

這兩個國家都是目空一切、自以為是的核大國,它們似乎都執著於自己的錯誤觀念,以為美中關係惡化都是對方的錯,尤其是涉及到台灣問題時。因此,沒等到兩大國充分意識到事態嚴峻從而要抽身退步前,危機就可能(實際上非常有可能)已經大大激化了。當下這種危險局勢使得雙方有必要發出明確、清晰和權威的信號,表明己方願意做出可能的妥協。

然而不幸的是,根據我們的經驗,雙方都容易誤讀對方發出的信號,造成誤讀的原因有很多,如過往經歷、彼此印象和固執地以為自己瞭解對手的動機和企圖。舉例來說,伸出橄欖枝或緩和態度的言行會被輕易誤讀為升級局勢或在為衝突做準備。

我們曾經做過一次模擬實驗,在危機出現時將航空母艦撤離危機區域。雖然美方認為這是發出了一個積極信號,但中方卻認為這是美方在發動空襲前將航母轉移到安全區域。這次模擬實驗給出的教訓是,在發出降溫信號時要伴有明確的解釋,使用明白無誤的方式闡明自己的動機和企圖並說明該信號將有助於化解危機。

多年的危機對話、類比實驗以及簡單的邏輯表明,保存顏面的危機解決之道需要雙方具有一定程度的互信。過去,這種富有成效的溝通是由華盛頓和北京的對話者促成的,他們合作多年,在某種程度上相互信任。但不幸的是,這樣彼此信任的對話者已經不復存在了,兩方多年的敵對言論和虛情假意使這個問題變得很複雜。 儘管如此,如果可能的話,這種私人溝通管道還是應該被再次建立起來。

希望緩和緊張局勢的美國官員也應該照顧到中國的歷史敏感性。在涉及到歷史事件時,北京對歷史細節非常敏感。他們傾向於(錯誤地)認為對方也同樣知曉這些歷史細節的含義。動用某個軍事裝備,說出某個重要的外交辭令,或使用與過去衝突(尤其要注意那些造成中國失敗或受辱的衝突)相關的某項物品,都可能在不經意間被視為對中國的蓄意冒犯或羞辱,從而加劇中國的敵意。

同樣,美國也不應該想當然地以為中國人知道華府沒有能力阻止台灣做出挑釁性動作。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人都認為美國的盟友或合作夥伴受美國政府操縱,或至少是被美國政府愚弄了。建立可靠的溝通管道有助於防止北京得出如此危險的結論。

要成功處理第四次台海危機就需要雙方承認中美都對此次危機負有一定責任,因此兩方要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這一點對中方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在平息危機前,中方經常堅持追究責任,要求對方「解鈴還須繫鈴人」。另一方面,美國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辭,既要現實地解決問題又要給中方留足臉面。

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是事先回避危機。但如果採用細膩且有技巧的危機處理手段,那這場危機也不一定會演化成災難。

(觀察者網由冠群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站)

連結:美中应如何缓和台海危机?-迈克尔·斯温-观察者网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