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演只是「一拳」而已,請多點耐心和信心
文/觀察者網 王慧 劉騫 張菁娟 編輯/馮雪
不顧中方多次強烈反對,美國政壇「三號人物」、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堅持竄訪中國台灣地區。北京時間8月2日晚22時43分,裴洛西專機抵達台北松山機場。
緊接著,我外交部、中央台辦、國防部、全國人大、全國政協5部門重磅發聲,表達嚴厲譴責;中國人民解放軍宣佈4日12時-7日12時軍演,東部戰區當晚陸續在台島周邊開展一系列聯合軍事行動;深夜,外交部緊急召見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
中方的反應和動作,可以說是近年來「前所未有」的。
針對裴洛西竄訪台灣一事,觀察者網3日對話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呂祥,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和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何亮亮。
上述專家均認為,目前來看,中方在台灣問題上做好了充分的博弈準備,軍演只是大陸「組合拳」中的「一拳」而已,接下來還會有一系列反應和配套動作。
3日外交部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被問及中方計畫採取哪些進一步懲罰措施時表示,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由美方和「台獨」分裂勢力負責。我們說到做到。請你多點耐心和信心。
吳心伯說,中方的激烈表態首先表明,中方認為裴洛西竄訪台灣一事的性質非常嚴重且惡劣,體現出美國不遵守最基本的國際關係準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挑戰中國的核心利益。
「中方會在這一輪的博弈中展示出堅強的意志和強大的實力。目前來看,反制已經正式開始,中方後續還會有一系列的反應,不光是軍事上的,也會包括其他領域。」
信強認為,中方之所以出現近年來「前所未有」的反應,是因為裴洛西訪台這件事情本身就包含了多個「前所未有」的因素:自特朗普執政以來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程度前所未有;自陳水扁下台以來,兩岸關係惡化的程度前所未有;作為國會議長的裴洛西不顧中國一再警告竄訪台灣,挑釁力度前所未有。
裴洛西訪台事件在國際上引發廣泛關注,大陸民眾的反應更是空前強烈。
「民眾對此事的強烈關注表明,台灣問題事關中國的國家核心利益、中華民族的尊嚴和14億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吳心伯指出,強大的民意也是我們在台灣問題上應對美國挑釁和打擊「台獨」勢力的強大後盾支持。
何亮亮表示,他一直在關注輿情,大陸一些民眾的情緒可以理解。「事發之前,網路上就有一些非常激烈的聲音,比如說要擊落裴洛西的專機、軍機伴飛等等,但這些情況最終都沒有發生,部分民眾的期望沒有得到滿足,出現情緒很正常。但我覺得這種情緒只是暫時的,由比較激烈的心理預期所帶來,後面可能會慢慢消失,轉而理性地關注這個事件本身帶來的更為深刻的意義。」
呂祥說,許多網路輿論把如何應對裴洛西竄訪台灣一事理解為「老鷹捉小雞」式的遊戲,這是對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大戰略的誤讀。裴洛西竄訪是對中國主權和安全利益的重大挑戰,因而中方的反應必定是戰略性的,而不是針對裴洛西個人的。以明天開始的圍繞台島的軍事演訓為起點,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的戰略舉措將逐步展開。
台海問題進入新現狀
觀察者網注意到,從明天(4日)開始的軍演與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時相比,在區域、範圍、方位等方面都有所增大。台媒稱,解放軍在「6海空域」同步軍演「形同海空鎖台3天」。
信強分析道,這次軍演相比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向前邁出了重要的幾步:
第一,範圍比之前大,且明顯向東推,跨過所謂「海峽中線」;第二,演習位置更加靠近台灣本島;第三,多軍兵種及先進武器平台參與的全方位實戰化演習;第四,演習區域已經進入了台當局宣稱的所謂「領海」,直接否定台灣所謂「領海」、「領空」的有效性。
「在這種情況下,非常有意思的是,目前台當局沒有什麼明顯反應,美國行政當局也沒有高調表態,全世界都在靜靜地看著,因為他們都知道中國大陸是占理的,是美國無謂地挑釁在先。」信強補充道。
「在這次基礎上,今後我們要加大對台海局勢的掌控,」吳心伯說,這樣的軍演以及相關軍事活動會越來越多,這一定會對島內「台獨」勢力產生重大威懾,讓他們感覺到「倚美謀獨」是不可能成功的,台海安全形勢越來越由中國大陸主導。
呂祥認為,裴洛西此次竄訪打破了美方「反對任何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的主張,台海問題進入了一個新現狀。未來情況要比現在激烈得多,裴洛西的「行為藝術」會極大地縮短中國解決台灣問題的進程,「我認為控制台島的海域和空域應該是我們的近期目標」。
蔡英文沖「業績」,就沒考慮過後果嗎?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台當局在促成這次竄訪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何亮亮說,這當中有個重要人物就是台當局「駐美代表」蕭美琴。「蕭美琴是中美混血兒,她本人與美國民主黨那邊的關係非常密切,與台灣地區各個部門的聯絡也沒有什麼障礙,因此她是個很合適的聯絡中間人。」
但是,就這樣請來裴洛西,蔡英文難道沒有想到後果嗎?
信強分析道,蔡英文之所以這麼冒險首先是為了她和民進黨當局的所謂「外交」和政治業績,「美國眾議院議長訪台是可以讓她大吹特吹的」。如果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那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蔡英文在民進黨內、民進黨在島內基本就可以橫行了。
「而且台灣老百姓也看在眼裡,他們可能會認為:第一,民進黨夠強硬,夠厲害;第二,大陸似乎也不能把民進黨、蔡英文他們怎麼樣;第三,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是真的,台灣可以靠美國對抗大陸,」這些錯誤認識都會有利於民進黨在島內的選舉。信強分析道,這些是蔡英文的算盤,但是她不確定的是大陸會如何反擊。如果大陸接下來的反應讓島內老百姓、民進黨等都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真實地感覺到痛,蔡英文通過表演獲得私利的如意算盤就打不起來了。
中方「謀定而後動」,美國將付出什麼代價?
裴洛西的玩火行為顯然破壞了中美關係的「護欄」,是美台實質關係升級的重大事件。中方多次強調,美方必將為其損害中國主權安全利益承擔責任,付出代價。
呂祥認為,美方將會付出戰略上的代價。「美方一直堅持認為他們在西太平洋地區具有某種主導權,這次中方將證明他們這種主導權是虛的。」
談及未來一段時間的中美關係,吳心伯說,中美元首近期通話以後,我們曾經期待中美關係會出現一個緩和期和改善期,雙方有更多的合作。「現在由於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背信棄義、言而無信,我覺得接下來中美關係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的緊張僵持狀態。美方必須採取行動改善中美關係,才有可能打破這樣的僵局。」
何亮亮認為,美國很狡猾地在利用裴洛西訪台這件事試探中國大陸,甚至可能是一種壓力測試。他用兩個「後」來形容中方的做法:一個是「謀定而後動」,一個是「後發制人」。
所謂「謀定而後動」是指,要整體地看待這個事件,而不是單純用武力去阻止,這樣做並不符合中國利益。「比如說,在中美有正常外交關係的情況下,中方不可能用擊落專機的方式來處理,這對中方不利,在國際上也會引發不利後果。中方事前該表的態全部都表了,各種準備也都做了,之後就看這個事件會怎麼發展。」
在談及「後發制人」時,何亮亮提到中美兩國戰略思想、文化傳統的不同。中國的做法更多的是講原則,可能不會告知具體怎麼做。像「玩火必自焚」、「嚴陣以待」這些措辭中國人一聽就明白了,但美國人可能真的不那麼明白其中的含義,這是理解上的差異。
他認為,現在表面上看起來台灣問題是美國在主動,但實際上美國現在處於一種比較被動的狀態。美國想要利用手中的籌碼打出一些「牌」,但是中方沒有被牽著鼻子走,而是根據自己的想法行動,做好了「後發制人」的各項準備,而且中方的反擊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裴洛西打著小九九,美方上演霸權邏輯
明知跑這一趟會讓中美關係上走向緊張,甚至美國政界和民眾也有聲音認為,裴洛西的這次訪問「無中生有」、「沒有必要」,但這些都沒有攔住裴洛西的腳步。
呂祥說,她最看重的還是個人私利,要為這次中期選舉拼一下。幾乎大多數人都預測民主黨要丟掉眾議院的多數席位,這意味著裴洛西將失去議長職位,最多是少數党的領袖;而且在民主黨失去多數席位後,民主黨內部能不能繼續保持團結也存在疑問,也就是說,她的少數党領袖的地位也未必能保住。因此,裴洛西希望在這個年紀搏一把,保住自己的地位,讓自己政壇常青樹的形象再持續幾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裴洛西今天除了與蔡英文會談之外,還見了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
「美國如今的大戰略是要把晶片製造轉移到美國本土去,裴洛西也一定想在這件事情上發揮推動作用,到時候把這個功勞攬到自己身上。她很可能會利用緊張局勢敦促台積電把生產基地搬到美國去,這一點可能比她跟蔡英文會談還要重要。」呂祥分析道。
觀察者網注意到,裴洛西訪台一事,從頭到尾美方都在展現出霸權邏輯。
美媒在報導裴洛西訪台時往往稱,這是自1997年以來美國眾議院議長第二次訪問台灣,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為裴洛西辯護時也稱,前眾議院議長金裡奇1997年訪問過台灣,許多國會議員也都訪問過台灣,試圖降低裴洛西訪台的嚴重性。
白宮一邊聲稱,美國政府不支持「台獨」,一邊說裴洛西的訪問「完全符合」美國長期以來的「一中政策」,「沒有任何侵犯主權的行為」。
呂祥說,雖然過去有過美國眾議院議長訪台的錯誤先例,但是不能援引一個錯誤的先例來證明本次訪問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信強認為,這些完全就是強詞奪理。「第一,做過一次憑什麼就可以做第二次?況且明明第一次的時候就知道這是不對的。第二,1997年的時空背景跟今天不一樣。當時剛經過1995-1996年的台海危機,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還是做了不少動作來修復中美關係,讓中方認為美國至少是不支持‘台獨’,願意台海保持穩定,最重要的是願意維護中美大局不破局,但今天我們看不到有類似努力。」
呂祥則指出,裴洛西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與總統平級的國家領導人,這一級別的政客訪台嚴重違反美國所聲稱遵守的「一中政策」。美方的「一中政策」,以及所謂的「台灣關係法」和「六項承諾」,其中不包含任何條款、任何說辭允許國家領導人訪問台灣。美國國會並不是民間組織,國會是政府的一部分,議長就是國家領導人,美國在這點上的任何辯白都是沒有意義的。「領導人訪台就是變相地承認台灣是一個有主權的地方,我們不會容忍他們把這種說辭當成實際行動的理由。」
裴洛西會引發「破窗效應」嗎?
眼下,裴洛西此次成行也引發了外界對「破窗效應」的關注。英國議會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不久前稱,計畫今年晚些時候訪問台灣。接下來,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裴洛西」來台嗎?
呂祥認為,目前除了美國以外,沒有哪一個國家有能力像裴洛西這樣採取一個超常規的航線飛進台灣。「我們還是要承認美國現在有著一定的能力,對於想要玩同樣遊戲的其他國家,在技術上就很難實現了。」
何亮亮則認為,破窗效應會有,但不會很大。「拿英國舉例,第一,對於英國保守黨人來說,他們現在最在乎的是,不要讓一個印度裔成為英國首相;第二,英國更關注蘇格蘭獨立的問題、英國脫歐之後的一系列影響等,裴洛西訪台絕對不是英國老百姓關心的事情。裴洛西訪台結束後,我們會看到中方的全力反擊,當中國在印太地區以一種更強大的姿態出現時,英國人如果再要以國會代表團的名義甚至議長的名義訪台,他們知道帶給英國的將會是實際的損失。」
所以,「破窗效應也是我們這次對裴洛西訪台進行強烈反制的一個原因。如果不反制,那麼其他的一些國家,比如說美國的盟友也會蠢蠢欲動,想要跟進,」吳心伯說,從我們的角度來講,這次的反制實際上也是一個模式,如果今後還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中方也可以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