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務專家強烈建議制定新的台海威懾戰略
文/美國之音孫承
在美國空軍去年年初進行的一次演習中,一組空軍地勤士兵迅速修復關島基地被炸跑道,讓從美國本土阿拉斯加艾爾森空軍基地起飛的F-35戰機得以安全降落在安德森空軍基地。
演習看似平凡,但卻揭示了美軍在亞洲所面臨的一個新的現實,即中國軍力的崛起正在令西太平洋的戰略安全局勢發生根本性變化,以至曾被認為是絕對安全的後方關島基地也已在中國的威脅之下。
美軍固然強大,但顧及亞洲的能力日漸有限。「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優勢已被嚴重削弱,而美國重建地區軍事優勢的努力也不太可能成功。」中國問題專家杜睿清(Rachel Esplin Odell)在上星期的一次討論會上說。
面對這一日益嚴峻的現實,一組美國專家最近警告說,目前的台海戰略在財力上已不可持續,而且還可能加劇危機。
包括杜睿清在內的10位美國安全問題專家最近聯合撰寫了一份研究報告,提出美國必須制定出足以令人信服、國力可負擔得起的新的台海威懾戰略,並加緊敦促台灣提高不對稱作戰能力,重點發展陸軍、大幅減少在海空軍力上投資。
在智庫昆西研究所召集之下,除了包括前外交、情報、預算等部門高級官員在內的頂級專家參與報告撰寫外,報告還採納了大約20名其他專家的意見。這一長達300頁的報告題為《主動拒止:美國更有效、穩定和更可持續的亞洲防禦戰略的路線圖》,是美國近年來有關亞太安全和台灣問題最重要的研究報告之一。
報告在台灣問題上提出的重要政策建議還包括,華盛頓應避免尋求在亞洲建立類似北約的多邊聯盟,不要公開將台灣納入其盟友和合作夥伴的區域組織。
美軍地區優勢
如果美國和中國在某個與兩國距離相等的居中戰場作戰,中國可能不堪一擊。但是,美軍在該地區駐軍甚至常常不足軍力的10%,而台灣與中國大陸僅一百多公里,中國的地利之便被認為大大抵消了美軍的諸多優勢。
在東北亞,美國僅有兩個空軍基地,位於沖繩的嘉手納和普天間基地。相比之下,解放軍空軍和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可以使用台北無需空中加油航程內的39個空軍基地,以及更遠離海岸的數十個空軍基地。
中國的許多基地還往往選擇在最佳地理位置,既有內陸縱深,可以受縱深排列的地對空飛彈的保護,但又靠近衝突地區足夠近。雖然雙方都可以在衝突爆發時攻擊對方的機場,但中國可以將火力集中在少數幾個機場,進而癱瘓美日在潛在衝突地區的所有機場。
美國空軍部長肯德爾去年曾暗示,美國空軍正在失去在台海地區的空中優勢。他在接受美國《空軍時報》專訪時說:「在到達距離中國約1000英里之前,我們是占制空權的軍事力量,但進入這個範圍內,情況就開始發生變化。」
雖然從國防部、到白宮和國會,美國各界多年來已經形成普遍共識,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挑戰,但美國在世界各地有各種各樣繁重而複雜的責任和利益,在國內各類項目也亟需大筆投資的情況下,也不可能為增加在亞洲的軍力而大幅提高軍費,所以儘管國內充滿了有關中國威脅的輿論,但實際上美軍在亞洲的軍事存在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總的駐軍人數基本上沒有大的改變,根據各兵種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美國大約僅有8%到15%戰鬥力部署在西太平洋,主要是在日本、韓國和關島。
美國在2011年提出「重返亞洲」後,其「亞太再平衡」戰略包括將海軍60%的作戰力量部署到亞太地區,但是這一概念包括了華盛頓州和加利福尼亞州,離台海相距甚遠。印太司令部雖貴為美軍最大戰區指揮部,麾下有美軍一半以上的海軍艦艇和潛艇,但這些艦隻大多部署在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與潛在的衝突地區有快半個地球之遙。
昆西研究所的報告說,對增援部隊可以多快抵達的估算十分困難,取決於多種因素。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空軍能夠部署大約一個戰鬥機中隊所用時間為兩到四天。雖然總體而言,美軍仍然比解放軍更強大,但是差距正在縮小,更重要的是,潛在衝突地區靠近中國將抵消美國的許多優勢。
中國目前的空軍和火箭軍被認為對海岸線以東2000公里、乃至更遠的第二島鏈範圍內的目標都具有強大的攻擊能力,這就是為什麼美軍在近年來的「COPE North」(對抗北方)年度演習中加入F-35從阿拉斯加起飛奔赴關島的科目。
軍隊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被普遍認為直接關係到戰鬥力的提升。美國空軍負責採購的副助理部長卡梅倫霍爾特少將(Maj.Gen.Cameron Holt)最近說,中國採購新型武器裝備的速度是美國的5到6倍。作為負責裝備更新的空軍副助理部長,霍爾特負責監督從購買新武器系統到後勤支援等採購合同的各個方面。他在上星期的「政府合同定價峰會」(Government Contracting Pricing Summit)上說,美軍採購模型從簽署預算、到資金到位每一過程都慢了三拍,目前的國防採購架構是針對四年前確定的戰場技術和軍事能力而建立的,而現在的軍事科技進步日新月異。
長期以來,美國的軍費開支被認為遠遠多於中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1年世界軍費開支趨勢》報告說,2021年,美國的軍事開支為8010億美元,而中國的軍費僅估計為2930億美元。但是霍爾特指出,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他們花大約1美元獲得了我們的20美元獲得的相同的軍事能力。」
在美軍地區優勢已不再明顯的大背景之下,昆西研究所報告提出了多項政策建議,其中包括強調亞洲地區盟友及台灣增加防務投資的同時,美國也應注意不要加劇與中國的安全兩難處境,「擴大在亞洲的正式聯盟可能會進一步激發中國對被包圍的恐懼」。
除了美國不斷加強與亞洲盟友關係、加強美日印澳四方對話機制之外,北約最近也加大了與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聯繫,在最近的峰會上將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首次納入會議議程。
報告建議,華盛頓應避免尋求在亞洲建立更多軍事化的「小多邊」團體或類似北約的多邊聯盟,因為這種正式的防禦安排會進一步刺激中國對包圍的恐懼,而由此帶來的風險將「大於潛在的威懾效益」。
專家們敦促政府不要公開將台灣納入其盟友和合作夥伴的區域組織,或者將台灣視為可以用來對付北京的戰略資產,因為這樣做實際上有削弱對中國威懾的風險,這種政策轉變將破壞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性做法,從而有可能使中國領導人相信,為維護他們認為是中國最基本的一項核心利益,除了使用武力之外別無選擇。
報告的作者之一、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東亞專案首席主任史文(Michael Swaine)在上星期的一次討論會上說,美國必須發出更可信的政策聲明和信號,旨在讓北京相信美國對一中政策的承諾不變,這可以是公開的聲明,闡明華盛頓和台北之間領導層接觸、以及防務關係的水準和類型限制。
「不對稱作戰」
美國近年來對台防務思維逐漸轉向以「不對稱戰力」為原則的所謂「刺蝟戰略」,即不求在海上和空中同解放軍奪控制權,而側重以小博大,加大中國冒然動武代價而使其不敢輕舉妄動。美國國務院官員今年3月曾明確表示,拜登政府將不再支持不屬於「不對稱防衛」範疇的對台軍售。
美國一名高級官員本星期三(7月13日)再次強調了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的重要性。美國國務院負責政治軍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潔西嘉·路易士(Jessica Lewis)在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辦的一次有關烏克蘭戰爭援助的討論會上說:「在台灣問題上每個人都在思考的一件事,以及我認為可以從這場戰爭中吸取的經驗是,不對稱作戰是行之有效的。」
在另一方面,「不對稱戰力」也已經成為台灣「整體防衛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國防部已經在去年將這一作戰原則納入國防報告書「軍事戰略」與「建軍規劃」章節中。儘管如此,台灣國防部在去年發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也闡明,台灣的建軍目標包括有遠端打擊和制空作戰,稱要「強化我空中優勢,研發及籌購新式戰機。」
美國專家們認為,儘管台灣方面似乎也接受了不對稱作戰的理念,但是似乎並未完全貫徹執行。
麻省理工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MIT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員何理凱(Eric Heginbotham)說,台灣雖然購買了反艦飛彈等,但仍然在對一些在中國武力犯台時很難倖存下來的大型海空軍備進行投資。他說:「但在究竟想要奉行什麼樣的防務概念的問題上台灣還是有點矛盾。」
這篇報告指出,在沒有外部援助的情況下,台灣很可能無法取勝,因此作者們強烈建議,台灣應觀察所謂的刺蝟戰略,以延長交戰時間,為外部干預爭取時間。
美國今年早些時候已經以不符合「不對稱戰力」標準為由回絕了台灣包括「海鷹」反潛直升機等在內的幾項軍購要求。
何理凱說,台灣確實有地下空軍基地,因此從理論上或技術上來說,其中一些飛機可以倖存下來。但是,「即使是倖存下來的飛機也可能會被困在他們的地下機庫中。」
昆西研究所的報告建議,美國應該優先考慮向台灣出售反艦巡航飛彈、地對空飛彈、無人機和水雷等有助於實施刺蝟戰略所需的武器,而且鼓勵台北將其國內產業的重點轉向此類能力,而不是遠端對地攻擊飛彈。
台灣《亞太防務》雜誌總編輯鄭繼文說,台灣和美國在有關不對稱作戰的整體概念和方向或許雷同,但有關陸海空三軍武器投資的細節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差異。他說,解放軍大量的各種飛彈確實可以對台灣的海空軍基地進行全面的火力覆蓋,但是如果台灣不投資海空軍的話,將是台灣在防務上限於完全被動挨打的局面。他對美國之音說:「特別是台灣四面環海,如果沒有一定的制海能力的話,整個台灣島很容易被進行海上和空中封鎖。」
在美軍地面部隊如何協防台灣的問題上,這份報告說:「美國應向台灣明確表示,美國地面部隊將無法在中華民國的陸軍和後備役軍隊必須準備進行的海灘和港口防禦、游擊戰和城市戰發揮作用。」
所有報告作者都同意,避免台海戰爭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如果威懾戰略失敗,美國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真的跟中國交戰,對這個問題報告作者當中存在強烈的不同意見。
報告作者們另一個各持己見的強烈分歧是,鼓勵台灣和北京進行統一談判是否符合美國的利益。報告沒有透露是哪幾位專家持這一看法。批評人士長期以來一直對以國家利益為由敦促台灣和北京進行「統一談判」表示擔心。
美國空軍助理部長霍爾特在上星期對中國軍備更新速度遠超過美國提出警告的同時還說:「有可能出現的一幕是,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在一次慶典中失去了台灣,而我們的國家領導人會對我們說,那是一筆好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