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軍事

黎安友:北京對台仍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黎安友

文/中評社余東暉

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認為,西方對北京即將攻台的恐懼是多餘的,北京在台灣問題上仍奉行「戰略忍耐」,仍會遵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西方戰略學界近兩年來對於北京可能在不遠的將來武統台灣的各種猜測,近期隨著俄烏戰爭,越來越甚囂塵上。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23日在《外交事務》網站撰文,提出與在美國流行的觀點不同的說法–北京在台灣問題上仍在進行長遠博弈(Beijing Is Still Playing the Long Game on Taiwan)。

黎安友指出,對於北京即將攻台的恐懼是多餘的。幾十年來,中國對台政策的特點是「戰略忍耐」(strategic patience),中國對印度和南海等其他領土主張的爭端也是如此。他相信北京會認為,與其冒著付出高昂代價贏得台灣或永遠失去台灣的風險,還不如耐心等待台灣最終投降。

黎安友分析,除了控制台灣的歷史和經濟動因之外,北京相信有必要防止其他國家利用台灣作為基地,在軍事上施壓或在政治上顛覆中國大陸。美國也有強烈的動因堅持華盛頓自1972年以來所謂「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鑒於台灣人民的反統一情緒,「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意味著台灣將處於無限期的、也許是永久的「事實上的自治狀態」。雙方對台灣問題都有很多情緒,對中國而言是「民族主義」,對美國來說是「對民主的承諾」,這使台灣問題「不可談判」符合兩國的安全利益。

黎安友指出,西方學者根據各種因素研判中國大陸可能在不遠的未來攻擊台灣,不能說是完全錯的,但是不完整的。更全面的事實表明,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仍在奉行「戰略忍耐」。他提出三點主要的理由:

首先,中國領導人似乎有信心,他們能夠比西方更好地處理自己的問題。他們不否認面臨各種挑戰,但他們認為西方正在衰落。中國的戰略家們似乎並不認為中國已經與西方達成了有利的力量平衡。

黎安友寫道:北京能夠等得起西太平洋地區的力量決定性地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傾斜。當華盛頓意識到保衛台灣的成本超出了它的能力範圍,而台灣官員意識到華盛頓不再有與中國發生衝突的興趣時,台灣將務實地談判達成一項北京能夠接受的安排。中國只需要阻止台北和華盛頓試圖鎖定正式的台灣獨立。因此,北京的武力展示並不是即將到來的攻擊的前兆,而是旨在為歷史採取其道路爭取時間的措施。

其次,與中國被描繪為渴望戰爭的普遍形象相反,北京在追求其他目標方面也表現出了戰略耐心。中國在南海的行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種在不引發武裝衝突的情況下改變戰略現狀的手法同樣表現在處理中日釣魚島爭端和中印邊界爭端上。

黎安友寫道:中國在外交、經濟和軍事上的「灰色地帶戰術」表明,中國的戰略行為是面向長期而不是短期的,從沒有存在到在許多競技場持續存在,而不發生受到實質性的反擊,更不用說武裝衝突。到目前為止,這種戰略上的謹慎在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中表現得很明顯,北京在沒有引發危機的情況下施壓,阻止「台獨」。

最後,黎安友稱,中方從俄烏戰爭中得出的教訓是,戰爭是困難和昂貴的。沒有理由相信北京覺得可以輕鬆贏得對台戰爭,兩棲作戰比陸地作戰困難得多,進行改革的解放軍未經實戰檢驗。隨著美國和歐洲的反華情緒高漲,考慮到拜登最近的表態,美國為保衛台灣而介入的可能性增加。即使北京成功拿下台灣,中國經濟也會因為西方的制裁和封鎖遭受破壞性打擊。

黎安友認為,中國正在遵循孫子兵法的古訓–「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稱,要想擊敗中國大陸的「戰略忍耐」戰略,唯一的方法就是相應的忍耐,並不斷調整美國和台灣的威懾力量。

黎安友承認,在美國相對於在全球GDP佔比不斷縮小,以及台灣剛開始改變偏好大型昂貴武器平台的今天,以「戰略忍耐」對付「戰略忍耐」將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是他相信:「如果說台灣海峽長期僵持是未來最有可能出現的局面,那麼誰在這場博弈中保持的時間最長,誰就有可能最後勝出。」

連結:黎安友:北京對台仍想“不戰而屈人之兵” (crn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