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梅惠琳:華盛頓應堅持對台「戰略模糊」政策
文/美國之音林楓
美國總統拜登5月23日在訪問日本時明確表示,如果台灣受到中國的攻擊,美國將動用軍事力量保衛台灣。儘管拜登總統本人和美國國務院事後都一如既往地表示,美國的對台政策並未改變,但分析人士越來越傾向認為,這並不是拜登的口誤,而是一種新的策略,標誌美國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在對台灣的立場上正在從幾十年來堅持的「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
美國對台政策是否應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成為美國政界和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知名中國軍事戰略專家、斯坦福大學弗裡曼·史波格利國際問題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專門研究中國軍隊和安全政策的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是認為美國應堅持「戰略模糊」政策的學者之一。
她日前在紐約時報發表了標題為《美國真的能保護台灣嗎?》的評論文章,指出拜登政府摒棄長期以來的「戰略模糊」政策是危險的。她也警告說,認為明確美國會出兵保衛台灣即可嚇阻中國發動武力攻台是嚴重的戰略誤判。梅惠琳也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的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美國之音就此專訪了梅惠琳。梅惠琳表示,台海兩岸的軍力已嚴重失衡,過早地表明戰略意圖可能會導致解放軍先發制人地打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和航母戰鬥群,從而使華盛頓出兵保衛台灣的承諾落空。
所謂「戰略模糊」是指華盛頓幾十年來一直避免就是否武力保衛台灣做出任何戰略上的承諾,希望這種模糊姿態能夠阻止兩岸採取打破現狀的行動。
5月30日,在美國參議員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到訪台灣之際,中國解放軍出動30架次軍機侵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為今年1月以來規模最大。解放軍明確表示,「在台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多兵種聯合戰備警巡,這是針對美台勾連採取的必要行動。」有專家警告說,美國應做好與中國發生正面軍事衝突的準備。
梅惠琳表示,解放軍將從俄羅斯軍隊在烏克蘭的糟糕表現中汲取教訓,而美國真正能夠嚇阻北京武力攻台的唯一途徑是提升自身在亞太地區的實力,從而對北京形成有效的威懾力。與此同時,拜登政府不僅需要鮮明地反對中國對台灣的恫嚇,也要進行精明的外交,展示美國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承諾來緩和北京的焦慮。
以下是本次專訪內容的節選。
記者:越來越多的外交政策專家和學者以及前任和現任政府官員都主張,美國應該拋棄長期以來在台灣問題上堅持的「戰略模糊」政策。但似乎您不贊成這一主張,為什麼您不支持「戰略清晰」?
梅惠琳:戰略清晰沒有好處,反而有很多缺點。主張戰略清晰的人並不瞭解中國的核心算盤是什麼。我認為他們的看法是,如果中國相信美國會為台灣出戰,那麼中國就不敢對台灣動武,就會被嚇住。沒錯,但那是30年前的中國,而不是今天的中國了。在目前的某些情況下,即使美國參參戰,中國也能打贏。因此,僅僅是美國宣佈會武力介入,它對改變中國是否使用武力(攻台)的影響都不大。事實上,根據我的研究,大多數中國戰略家在做出這類關於使用武力風險的決定時,都會把美國的軍事干預計算在內。另一方面,(戰略清晰)也有很多弊端,那就是如果中國百分之百地確信,如果中國領導層確信美國會參戰,那麼就沒有理由在衝突的初始階段對美國置之不理。
底線是,美國在該地區有一些嚴重的弱點。如果中國在初期對美國的軍事基地發動猛烈攻擊,甚至可能是對台灣發動攻擊之前,那麼美國實際上是無法保衛台灣的。因此,我認為應該要讓中國(對美國的戰略意圖)抱持一些不確定性,以便美國在衝突的早期階段能夠擁有一些騰挪的時間和空間。中國領導人可能會判斷,我們還是不要攻擊美國了,因為美國可能並不打算捲入。這可能是現在美國能夠成功保衛台灣的唯一情況。
記者:如此說來,中國是不可能被嚇阻住的,因為北京已經決意要武力進攻台灣?
梅惠琳:我們是可以威懾住中國使其不敢入侵台灣的。但中國的計算不是基於我們是否參戰的決心,而是基於美國的作戰能力。因此,如果美國對其在該地區的兵力態勢做出重大改變,從而有能力阻止中國以武力奪取台灣,那麼中國領導人可能就不願意鋌而走險了。
記者:烏克蘭戰爭將如何改變中國領導人對武力攻台的決策?
梅惠琳:我認為烏克蘭戰爭實際上並沒有改變什麼。如果有的話,它只是強化了中國領導現有的看法。例如,俄羅斯軍隊在這次戰爭中的表現並不出色,特別是他們在後勤和指揮控制方面存在問題,但習近平已經在2013年發現了中國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並努力在這些方面進行改進。 我認為,實際上中國之所以還沒有試圖通過武力奪取台灣,是因為他們認識到在指揮控制以及後勤方面的問題尚未解決。近年來,他們開發了新的系統,他們目前正試圖在發動攻擊前進行演練。
中國無法從烏克蘭戰爭探究美國保衛台灣的能力,也無法得知美國出兵保衛台灣的決心。美國非常清楚,它不會為烏克蘭而戰,同時拜登總統更清楚,我們在烏克蘭的立場與我們在台灣的立場無關。當然,中國的軍隊是一支專業化的部隊。他們會吸取教訓,瞭解哪些是他們的弱點或他們沒有想到的漏洞。如果有的話,他們會對其進行改進,使自己在未來處於更強大的地位從而取得成功。因此,我認為烏克蘭戰爭並沒有改變中國的盤算。他們現在不去拿下台灣,更多的是為了強調,世界已經被烏克蘭分心,中國再對台灣下手,沒有任何好處。這種邏輯對北京來說,在政治上和行動上都沒有什麼意義。
記者:一些軍事領域和外交領域的專家都主張美國向台灣提供更為先進的武器,甚至包括進攻性武器,從而提升台灣整體的作戰能力。您認為,這是一個有效防止中國入侵台灣的策略嗎?
梅惠琳:這要看到底是什麼類型的武器。我認為我們必須坦誠,如果中國軍隊現在達到了可以擊敗美國的地步,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台灣無論如何是無法保衛自己的。我的意思是說,台灣與中國的軍事力量對比極為懸殊。我們的出路是台灣能夠擋住中國攻擊足夠長的時間,讓美國軍隊能夠得以趕來馳援。幾天的時間或許是極其重要的。所以這取決於(提供更先進武器)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如果邏輯是台灣擁有了進攻性武器,那麼它就可以懲罰中國了,那是行不通的。如果是這種邏輯的話,台灣能讓中國感到的痛將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是通過給台灣提供先進水雷這類區域拒止的方案,那麼即使中國有強烈的意願,它也會被台灣的這種能力所拖累。這種思路是對路的,因為它能為美國贏得時間,以便在該地區投入更多的力量,為重大行動做好準備。
記者:拜登總統已經不止一次表示,美國會以武力保衛台灣,但事後很快由白宮或國務院出面澄清,即美國的對台政策沒有改變。您認為,這是拜登總統的口誤,還是作為一種策略而有意為之?如果這是一種策略,它的效果如何?
梅惠琳:我的感覺是這是故意為之,因為這已經發生了很多次了。但作為一項戰略,我不認為它有很大的意義。我能理解他們(拜登政府官員)的出發點是什麼。他們認為,他們可以通過警告中國,美國將會參戰來加強威懾力,但同時也予以否認,即美國正在改變現狀或採取更為積極的行動。但最終發生的情況是,人們的看法是美國在這一領域是有點冒險和不可預測的。我們需要表明,當涉及到台灣問題時,我們的政策是冷靜的和可預測的,美國並不尋求利用台灣作為與中國進行一場重大戰爭的理由。現在更多的是關於大國競爭的問題,美國一方面支持維持現狀,但同時不接受中國對台灣的侵犯。
因此,我認為實際上最好是非常直接而不是這種飄忽不定的方式,一會兒說這是個口誤,一會兒又說這不是一個口誤。歸根結底,美國要專注於提升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實力,用實力來說話。除非你說你的講話對象根本不是中國,也許是台灣,也許是美國的其他盟友和夥伴。但在我看來,這些表態的作用只是挑釁中國,給中國藉口說它的侵犯是正當的,因為他們是在回應美國做出的改變。
記者: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曾經說,美國不希望看到下一個「烏克蘭危機」在亞太地區發生。他在這裡指的就是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入侵。烏克蘭危機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美國對台海形勢的判斷?
梅惠琳:我的看法是,烏克蘭危機讓每個人都看到這樣一個事實:中國打造一隻擁有兩栖攻擊能力的軍隊不是毫無理由的。它就是為了奪取台灣。除非作出重大改變以阻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否則我們將看到亞洲將爆發一場戰爭,而這場戰爭對世界的影響將要比我們現在在烏克蘭看到的情況要大得多。
記者:知名國際關係學者、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米爾斯海默認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其主要責任在於北約和美國。他表示,西方不應該嘗試戳「北極熊」的眼睛去惹惱它。而是應該搞綏靖政策。從中國的角度來說,北京也認為台海緊張局勢的升級是美國造成的,例如向台灣提供武器,支持和鼓勵台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以及美台之間官方互動的深化等等。您如何評價拜登政府目前的台海策略?
梅惠琳:首先,我要說的是我不同意米爾斯海默教授的這種看法,不僅是對烏克蘭戰爭的評估,而且是他的那種分析方法。中國是一個大國,它的利益與美國的利益有衝突。所以我們有一個選擇。美國要麼保護自己的利益,威懾中國,讓中國不高興;要麼美國遷就中國想要的一切,去實現自己的利益,那麼中國就會高興。但我們不可能二者兼得,既讓中國高興,又將其震懾住。中國的整個戰略旨在確保它可以做任何它想做的事情,而不被其他國家所阻擋。所以在我看來,並不是說會爆發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因為美國不必要地去戳中國的「眼睛」,而是美國在告誡中國,你不能為所欲為。你的行為讓自二戰以來建立的國際秩序和準則被置於危險之中,而美國願意去捍衛這些秩序與準則。
我認為拜登政府在傳遞資訊方面做得很好,表示美國不願意遷就中國的某些立場。另一方面,我認為拜登政府在強化美國在許多問題上的立場方面做得不夠。例如,在我們對行為規範有分歧的領域,美國在確保其他國家與美國保持一致方面做得不足;亦或是美國在世界部分地區,特別是在習近平取得很大突破的發展中世界,美國還沒有採取足夠行動,讓總統能夠展開積極外交。因此,我認為在執行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但拜登政府的做法是在正確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