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美國警告:將對中國在索羅門群島建立永久軍事存在做出相應回應

2022年4月22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員坎貝爾一行抵達索羅門群島首都荷尼阿拉的機場,對該國進行訪問。此行的重點是討論該島國與中國簽署的安全協議。

文/美國之音莉雅

美國的一個高級代表團星期五(4月22日)會晤了索羅門群島的領導人並警告說,華盛頓將對中國在這個太平洋島國建立永久軍事存在的任何舉措「有重大關切並做出相應回應」。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引發了美國、澳洲、紐西蘭、日本等國家的嚴重關切。台灣星期五也敦促它的這個前邦交國不要成為中國的「軍事棋子」。

白宮:所方重申,不會有中國的軍事基地和長期存在

由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和國務院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率領的代表團星期五在索羅門群島的首都荷尼阿拉與該國總理梅納西·索加瓦雷(Manasseh Sogavare)舉行了會談。

白宮發表聲明說,索加瓦雷向美國代表團重申,根據與中國簽署的安全協議,在索羅門群島不會有中國的軍事基地,不會有長期的存在,而且也不會有軍事投射能力。

白宮沒有說明如果最終出現這種情況美國將如何應對,但其直言不諱的語氣表明了美國的擔憂程度,正是這種擔憂促使拜登政府本周派遣坎貝爾一行前往這個偏遠的島國。

「代表團提到,如果採取步驟建立事實上的永久軍事存在、擁有軍事投送能力或軍事設施,美國將會對此有重大關切,並作出相應回應,」聲明說。

聲明還說:「美國強調,它將與地區夥伴磋商,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這份聲明說,美國代表團列出了華盛頓將採取的具體步驟,以促進索羅門群島人民的福祉,包括加快在那裡開設大使館,加強在未爆炸彈藥方面的合作,以及派遣「仁慈號」(Mercy)醫療船幫助解決健康方面的問題。它說,華盛頓還將提供更多的疫苗,並推進氣候和衛生方面的倡議。

聲明稱,雙方就索羅門群島與中國簽署的安全協議進行了「實質性的討論」。

「索羅門群島的代表表示,該協議僅適用於國內,但美國代表團提出,該協定可能對地區安全產生影響,包括對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的影響,」聲明說。

美國駐巴布亞紐幾內亞大使館說,坎貝爾一行在訪問荷尼阿拉之前,與鄰國斐濟和巴布亞紐幾內亞討論了這項安全協議。

華盛頓及其盟友不斷呼籲,敦促這個島國不要與中國館簽署這樣的協定,他們擔心該協定將大幅擴大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影響力。然而,在美國代表團到訪的前幾天,索羅門群島和中國證實雙方已經簽署了一項安全協定。

索羅門群島處於太平洋的戰略要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一些最血腥的戰鬥的發生地。

索加瓦雷:安全協議是為了加強國內安全

索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對與中國的安全協議引發的國際擔憂不以為然。他本週三在議會發表講話時說,該協定不會破壞該地區的和平與和諧。他說,這是為了加強國家的內部安全。

他說:「讓我向索羅門群島人民保證,我們是在睜大眼睛,以我們的國家利益為指導的情況下與中國達成了一項安排。」

澳洲官員說,坎貝爾的訪問可能促使中國和索羅門群島宣佈這個協議已成定局。

雖然索加瓦雷已經排除了中國在索羅門群島建立軍事基地的可能性,但美國的盟友澳洲和紐西蘭表示擔心該協議允許中國海軍艦艇在索羅門群島進行補給,從而會破壞地區安全。

中國和索羅門群島沒有公佈該協定的最終文本。洩露在網上的一份協議草案稱,中國的軍艦可以在索羅門群島停留,進行後勤補給,中國可以向那裡派遣員警和武裝部隊, 「協助維持社會秩序」,保護中國投資的基礎設施項目。

去年11月,索羅門群島爆發了數日的騷亂。引起這場騷亂的部分原因是一些人對索加瓦雷總理領導的政府與台灣斷交轉而承認北京的決定感到不滿。族群矛盾和經濟不景氣加劇了人們的不滿。騷亂中,荷尼阿拉的許多中國店鋪和房屋被燒毀。騷亂造成四人死亡。

索加瓦雷星期五與中國大使李明一起出席了一個中國援助的體育場館項目訓練跑道移交儀式。這是中國為幫助索羅門群島舉辦2023年太平洋運動會(Pacific Games)而出資的總價值1.2億美元的體育設施之一。

索加瓦雷在這個儀式上發表講話說,索羅門群島於2019年與台灣斷交轉而與北京建交的決定「使國家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中國:太平洋島國不是誰家的「後院」

李明大使為兩國之間的安全協議進行了辯護。

「發展和安全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安全保障,國家就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去年的暴亂就證明了這一點,」他在演講中說。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這個星期在例行記者會上談到中國與索羅門群島之間的安全協定時說,兩國之間的安全合作是「中所關係不斷深化、兩國互信不斷增強、雙邊合作不斷拓展的體現和成果」。

針對這種安全合作所引發的擔憂,這位發言人說:「太平洋島國不是誰家的‘後院’,更不是地緣對抗的‘棋子’。島國有對外合作多元化的實際需要,也有自主選擇合作夥伴的權利。蓄意渲染緊張氛圍、挑動陣營對立的做法在島國地區沒有市場,干擾阻撓島國對華合作的圖謀也註定徒勞。」

談到美國派遣代表團訪問包括索羅門群島在內的一些南太平洋島國,汪文斌援引有關的報導說,美國在索羅門群島的使館已經關閉了29年,美國國務卿上一次訪問斐濟是在37年前。

「時隔多年,美國高官突然興師動眾地訪問太平洋島國,究竟是關心島國還是另有所圖?」 他反問道。

太平洋國家紛紛做出反應

在美國代表團訪問索羅門群島之前,澳洲相繼派遣高級情報官員和太平洋事務部長訪問索羅門群島,重點討論有關這個安全協定的問題。屬於英聯邦的索羅門群島長期以來視臨近的澳洲和紐西蘭為主要的安全合作夥伴。

對澳洲來說,這份安全協議增加了中國在距離其海岸不到2000公里(1200英里)的地方駐軍的可能性。

據共同社報導,紐西蘭和東加表示,他們將在即將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領導人會議上提出這個問題,而日本計畫派遣一名副外相本月前往索羅門群島。

紐西蘭總理傑辛達·阿德恩(Jacinda Ardern)本星期在訪問日本期間,也討論了有關這個安全協定的問題。

台灣:不要成為中國的「軍事棋子」

台灣星期五也加入到反對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議的行列,敦促這個曾經是台灣在太平洋最大的一個邦交國不要成為中國的「軍事棋子」。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Joanne Ou)對日本的財經報紙《日經亞洲》表示,台灣與美國、澳洲和紐西蘭持相同立場,並「對中國與索羅門群島秘密簽署的安全協議表示嚴重關切」。她說,該協定「破壞了現狀和民主盟友的補給線,危及地區和平與穩定。」

「我們呼籲索羅門群島政府不要成為中國的軍事棋子,並幫助中國擴大其在太平洋的軍事基地,」這位發言人說。

專家:美澳亡羊補牢,選項有限

一些專家認為,對於中國在索羅門群島建立永久性軍事存在的任何舉措,美國都沒有什麼有吸引力的替代選項。

「你可以減少援助,這只會讓索羅門群島進一步投入中國的懷抱,」華盛頓保守的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中國問題專家成斌(Dean Cheng)對路透社表示。

蘭德公司專注於印度-太平洋地區的高級防務分析師格德里克·羅斯曼(Derek Grossman)說,美國也可以加快在澳洲東北部建立基地的機會,以跟蹤中國軍隊,或者在該地區進行更多的海軍巡邏。

「這並不是說這些選項都能起作用。它們可能不起作用,」路透社援引格羅斯曼的話說。「我認為,美國和澳洲來得晚了,而中國在大洋洲獲得了第一個安全立足點。」

連結:美国警告:将对中国在所罗门群岛建立永久军事存在做出相应回应 (voachinese.com)

美國高級代表團出訪索羅門群島 警告北京建軍事設施美將回應

文/法廣

美國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週五率領美國高層代表團訪問索羅門群島,美國警告,如果中國在當地永久駐軍或興建軍事設施,美國將做出回應。索羅門群島與中國簽訂安全協議,引發外界高度憂慮。

中國政府19日宣佈與索羅門簽署安全協議,美國、澳洲等國擔憂北京可能因此在南太平洋獲得軍事立足點,衝擊印太區域安全穩定。

由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員坎貝爾率領的美國高級代表團包括,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克里登布林克、印太司令部副司令斯卡倫卡(Stephen Sklenka)、國際開發總署(USAID)亞洲地區代理資深副助理署長哈特(Craig Hart)等高層官員。

法新社消息,美國代表團與索羅門群島總理索加瓦雷 (Manasseh Sogavare)舉行了90分鐘會談,美國官員警告:如果中國在索羅門群島永久駐軍或興建軍事設施,美國將做出回應。美國並對週二正式簽署的有爭議的協議感到震驚。

索方人員表示,與中國簽署的協議範圍僅涉國內事務;但美方反駁指出,協議有潛在區域安全影響,包括對美國及其盟友夥伴,並就協議目的、範圍與透明度明確點出美方關切領域。

中央社援引白宮發布的會議摘要,美方雖在會上表示,尊重各國有權為人民最大利益做出主權決定,但訪問團仍告誡索加瓦雷,如果任由一方採取行動,在索國設置事實上(de facto)永久駐軍據點、軍力投射能力或軍事設施,美國將高度關切並做出「相應回應」。

摘要指出,索加瓦雷向美方表證,不會有軍事基地、長期駐軍或軍力投射能力,但美方強調,未來會與區域夥伴緊密協商,關注後續發展。

白宮摘要表示,在這個關鍵時刻,美索同意啟動高級別戰略對話,以強化溝通、處理共同關切議題,以及促進實務進展;美國方面將由白宮與國務院共同主持對話。

除安全議題外,根據摘要,坎貝爾等官員也在會中清點美索關係重點優先事項,並說明美方計畫如何協助提升索國人民福祉,包括加速在索國設立美國使館、推進清除索國境內未爆彈的合作、派遣美軍”仁慈號”(USNS Mercy)醫療艦執行公衛任務、提供更多疫苗等。

連結:美國高級代表團出訪索羅門群島 警告北京建軍事設施美將回應 (rfi.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