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係研究:用美國的招對付美國 中國挑戰世界秩序
文/自由時報楊丞彧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與台灣國際研究學會19日合辦「拜登就職一週年台海情勢」學術研討會,學者們分享一年來美中關係的變化。臺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張國城指出,拜登在收拾川普時代反建制的結果,而中國則在鞏固川普反建制的成果。而現在中國嚇阻美國的方式,正是用美國的行為模式來進行,未來如何發展值得學界研究。
張國城解釋,拜登上任一年多來,外交上首先極力重建美國在國際組織影響力,國際組織對大國重要性在於形成遊戲規則、積極展開互動並發揮影響力。其次,強調與聯盟關性的重要性,讓同盟與區域內國家了解美國立場,增加必要時得應對力量。再者是避免發生衝突,在軍事、外交、經濟、戰略等領域都有所準備,但拜登的特色是避免畫下紅線,不明言戰略競爭對手做了什麼就會遭到什麼結果。最後,更清楚釐清美中關係的本質就是競爭。
而對於中國如何應對,張國城則指出,若拜登是在收拾川普時代反建制的結果,中國就是在鞏固川普反建制的成果。例如川普時代美國退出CPTPP,中國就主導RCEP,並在國際組織內攻城掠地。拜登強調聯盟關係的重要性,中國就威脅美國的同盟,牽制這些國家與美國同盟的信心與決定。拜登想避免衝突發生,中國就製造美國跟同盟國的麻煩。在烏克蘭危機上,中國也觀察拜登如何應付國際危機與變更現狀者,作為將來對台策略的參照。
張國城認為,中國不會在這時間點立刻站在美國對立面,避免新冷戰,策略上短期與俄國合作,長期靜觀其變,爭取左右逢源的機會。但中國也很清楚,要挑戰美國的競爭。美國推動普世價值,中國就推北京價值;美國要支持台灣,中國就威脅台灣,各方面挑戰美國政策。
對於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張國城則直指會有諸多副作用,例如會讓中國「更容易」誤判美國的態度而持續採取挑釁行為;其次,對中國的軍力提升無阻止效果;再者,實質上會拖慢、妨礙美國與台灣建立「足以抵擋中國的軍事合作」的能力。例如為了「戰略模糊」,美方就不能明確與台灣軍方實施聯合演習,結果就是共同作業能力始終維持在原始狀態。因此,也能助長台灣內部投降主義、失敗主義之蔓延。最後,也不利於美國在緊急時刻,建立援台所需的充分政治共識。
張國城強調,中國與蘇聯不同之處,在於中國走的是美國過去積累世界影響力的同一條路,美國想嚇阻中國,中國也想嚇阻美國,但中國嚇阻美國是用美國的行為模式來進行,這可能是國際政治新場域,未來值得觀察。例如,美國籌建貿易組織,創造國際遊戲規則,中國也照樣辦;軍事上美國利用海外軍事基地、砲艦外交、航母協防、越洋用兵、武力投射等模式,中國也朝這方向前進。而中國更利用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來牽制美國、威脅台灣。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沈明室提到,拜登上台後,國會態度與國會生態是一個觀察的重點。這一年來,美國國會跟拜登政府的政策與態度不同,國會通過了許多友台、對中強硬法案或決議,但行政部門不一定完全遵循。這樣的平行線與分歧的態度會持續到什麼時候,值得關注。如果期中選舉過後,國會生態共和黨大幅壓過民主黨,拜登政策是否有所改變,需要密切注意。
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顏建發則說,中國要攻打台灣應該還不可能,不過會持續透過各種手段騷擾,心理戰、認知戰、網路戰等分化台灣社會,把台灣搞得稀巴爛。現在台灣享受實質獨立,以及國際對我強力支持,若我們好好的做,時間應該還是在台灣這邊,畢竟如果台灣被中國佔領,對美國甚至是國際社會都會是很大的災難,日韓澳不用說,美國勢力一定是撤出亞太,因此心情上他仍然抱持樂觀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