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期間北京人工「翻雲覆雨」,是喜還是憂?
文/美國之音雨舟
北京冬奧在即,中國政府為確保奧運期間一切因素盡如人意,將對氣候實施人工控制,把住雨雪風雲的開關,讓天公務必作美。這包括人工降雨、驅散暴風雨,製造藍天等等,美國媒體形容其魔幻程度「連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也望塵莫及」。
「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馴服天氣一把好手
美國《華盛頓郵報》星期一(1月24日)報導說,對於北京的奧運組委會來說,這類控制天氣的「翻雲覆雨」都是小菜一碟;而政府用來攬住氣候韁繩的機構是「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即「中國氣象局天氣改變中心」的下屬單位。
北京市氣象局官網顯示,「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紫竹院路44號,主要職能包括「為首都建設和社會生活提供人工影響天氣服務,負責城市人工影響天氣的試驗研究、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管理、人工影響天氣科研工作。」
中國中央政府官網刊載的一篇「奧運史上首次實現成功人工消雨」的報導稱,2008年8月8日,北京舉行夏季奧運會開幕式,天氣預報顯示,「午後會有陣雨或雷陣雨天氣」;「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從當天下午到近午夜,指揮進行了九個小時的持續干預,「共組織了20輪次地面消(減)雨攔截作業,累計發射火箭1104枚……」。
那次干預讓奧運開幕式得以在晴空下進行,各方慶功。
前資深媒體人郭鐵流告訴美國之音,「氣候專家說,人工改變氣候是在一定條件下實施的手段,比方說人工降雨就是在自然界本身形成了降雨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這不是特有的,而且還是相對成熟的技術,各國都有相應的機構和手段。國際上這麼做,普遍是為了減災緩災消災。我沒有聽說其它國家會為了某種慶典需要某種天氣,進行人工干預天氣,大概前蘇聯除外。」
公開信息顯示,「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同類機構,有37000名工作人員遍佈全中國。這個機構稱,雲催化(cloud-seeding)行動多年來為北京和全中國增加了降雨量。
為冬奧,250枚炮彈轟入張家口雲層
「本次冬奧會,北京將在多大範圍使用這套(改變天氣)技術,目前還不得而知,」《華盛頓郵報》說,「不過,過去三個月,至少已經向張家口附近的雲層發射了250枚炮彈,還有12架雲催化飛機隨時待命在當地機場。專家們預計,將會有大於2008奧運會規模的人造‘風雲’行動。」
《華盛頓郵報》稱,中國通過向雲層發射裝滿碘化銀的炮彈和火箭來催雨(stimulate rainfall),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過去14個月以來,中國罕見地加大了改變氣候項目的份量……這樣的努力不僅將可能影響到該國14億人口,也將影響到周邊鄰國,包括緬甸,印度和尼泊爾,加劇了國家主權與全球責任之間的道德氣象緊張局勢……用俗話說就是:一個國家有權利改變天氣嗎?」
位於北京的公益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美國之音,人工改變天氣用於一些特殊需要,比如乾旱時期降雨降雪,特殊重大活動時避免災害天氣,「人工降雨其實首先在美國興起,開展過一段時間。後來沒有繼續,倒不是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更多應該是不同地區資源配置有可能發生一些改變。比方降雨原本應該發生在某個區域,被人工影響之後可能就會發生在另一個區域。這樣就使得資源配置改變了。在特別關注區域權益或者資源配置的框架下,可能就會出現一些爭議,甚至會出現法律爭議。」
印度馬尼帕爾高等教育學院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學教授達那斯裡·賈亞拉姆(Dhanasree Jayaram)對《華盛頓郵報》說:「我們會看到,中國將更加頻繁、更加主動、更加單方面地使用人工改變氣候技術;而我們無法知道這對不同的生態系統會產生什麼影響;我們能夠知道的是,大氣是不會以政治來劃分界限的。」
馬軍告訴美國之音,在環境方面,人工改變氣候應該沒有太大的影響:「用於人工降雨降雪的物質中,乾冰就沒有影響,有時也使用水霧,也沒有環境影響。有些物質,比如應用非常廣泛的碘化銀確實有可能對環境有影響,但是,其用量非常有限。碘化銀的特點是釋放出去之後,很小的量可以分解成大量細微顆粒,數十萬億微小粒子,均勻地散佈在雲層中,促進凝結和碰撞,改變平衡,最終引導降雨。由於其用量非常小,大概計算是一平方公里只需要分佈一克碘化銀物質,所以其影響非常微小。」
中國特產「慶典藍」–引發爭議的雙刃劍
在去年7月1號中共百年慶典上,七萬人在天安門廣場上出席了活動,當時晴空萬里。
後來,清華大學研究人員透露,政府頭天晚上向雲層發射了火箭,引發的降雨洗盡了籠罩在北京上空的污染和霧霾。這個套路在業內稱為「慶典藍」。
亞洲環境專家、國立臺灣大學的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所教授簡旭伸在名為Blueskying的文章中指出,「傳統觀點認為,陽光和大氣的特性是自然界不可改變的事實。然而,中國政府發動起了一場旨在控制當地氣象條件的運動,以便用指揮棒調動藍天,這種現象在這裡被稱為‘慶典藍’。」
簡旭伸說,慶典藍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展示中國有能力駕馭氣候來迎合其宣傳需求,成為保障政府全球合法性的工具」,另一方面,天氣和空氣品質突然變好時,「恰逢國際貴賓抵達,這在當地民眾眼裡是一種諷刺,可能損及政府在國內的合法性」。
《華盛頓郵報》稱,中國的長遠行動之一,是在青藏高原上進行雲催化,讓降雨落入黃河,用以灌溉乾旱的北方地區。
人工改變氣候也引發中國致力於氣候霸權的擔憂。亞洲環境專家簡旭伸說,在中國,雲彩不再是大氣的特徵,而是被當作由人類利用的水資源,「慶典藍需要我們重新思考所有權和主權的概念;人工影響天氣引發了關於誰擁有用於雲催化的空中水資源的爭議。這些糾紛可能發生在國家內部,例如河南省與相鄰地區之間的訴訟,甚至兩國之間的訴訟,比方伊朗和印度抱怨他們的雲資源分別被以色列和中國劫持了。」
前資深媒體人郭鐵流說,「中國決策者在做(氣候)決定的時候,不會把改變氣候對全球的影響考慮進去,甚至除了北京以外周邊地區的影響都不會考量。」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高級氣候顧問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t)很不認同人工干預天氣。他對《華盛頓郵報》說,雲催化和人工降雨這類做法「一直是錢多人傻的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