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美國媒體如何評價拜登一年來對中政策

文/綜合報導

今天是拜登上台一周年。

美國媒體認為,拜登政府一年來在外交政策方面——尤其是對中政策方面——表現不及格。

原因是:拜登政府繼續奉行特朗普徵收中國商品關稅的做法得不償失;繼續執行特朗普政府的「中國行動計畫」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繼續推行的亞太戰略已是窮途末路;拜登政府想對中國既搞對抗又要合作,是謀求「魚與熊掌兼得」,想得美。

——拜登對中國的外交成績不及格

美國《洛杉磯時報》網站12月26日發表題為《拜登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應得及格分嗎?》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前主席葛列格里·F·特雷弗頓。全文摘編如下:

拜登政府內負責外交政策的高官2021年試圖讓美國回歸多邊機構內,讓美國在上屆政府不幸的虛張聲勢之舉後恢復其作為領導者的全球聲譽和有能力且可靠的形象。

遺憾的是,第一年並未善待他們的努力或他們的總統。我下此斷言,儘管我在奧巴馬政府內擔任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期間是其中許多官員的同事——而且我欽佩他們。

他們在阿富汗問題上運氣不好,尤其是繼承了特朗普2020年與塔利班達成的承諾美軍將全面撤離的協議;這不過是一塊掩蓋投降的遮羞布。

但美國在執行方面也很糟糕,尤其是在撤離曾與我們合作的阿富汗人方面。美軍通常擅長迅速轉移人員,但此次做得不好。

世界已經改變。美國的領導地位不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地位必須經過逐個問題、逐個決定地爭取。就此而言,與倫敦合謀向澳大利亞出售英國核潛艇,並事先未向法國發出警告,是總統拜登道歉或副總統卡瑪拉·哈裡斯11月訪問巴黎都無法彌補的過失。

拜登與前總統特朗普在外交政策方面的連續性超出我的預期。拜登讓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但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沒有重新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拜登政府對此隻字未提凸顯了貿易協定在整個政壇已成忌諱字眼帶來的種種限制。

中國顯然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中心。在這方面,也是連續性大於戰略。拜登政府沒有採取行動取消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他還採取了自己的懲罰措施,比如將美國股市中的中國公司摘牌以及不派官員參加在中國進行的冬奧會。

美國政府顯然明白,如果人類要生存下去,我們就必須與中國合作應對氣候危機,否則,看上去籠罩著華盛頓的「新冷戰」心態似乎也將把拜登政府包括進去。這是一個非常無益的框架,更適用於1962年而不是2022年,因為它不僅縮小了與中國合作的範圍,還貶低了兩國對彼此的經濟重要性。

在拜登政府第一年的成績單上,對待中國的方式使其外交政策成績為「未完成」。

——對中國商品徵收關稅是一筆不划算的買賣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1月24日發表了一篇題為《特朗普想懲罰中國,我們仍為此買單》的文章。文章說:

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使得威斯康辛州埃文斯維爾一度空曠的斯托頓拖車公司員工停車場又滿了。該公司生產的貨櫃車底盤銷往全國各地。中國製造的底盤現在太貴了,斯托頓雇用了數百名工人生產底盤——而我們其他人正在為這些就業崗位買單。

關稅是底盤短缺的一個因素。關稅也推高了價格。美國製造的底盤開始下線,但其價格超過了徵收關稅前的中國底盤,從而推高了底盤上所裝載的所有東西的價格。

2018年,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底盤和一系列商品徵收關稅。他承諾,關稅將使美國製造商免受所謂「不公平競爭的影響」。拜登總統維持了這些關稅。預計聯邦政府今年徵收關稅的金額將超過往年任何時候。

然而,政府沒有進行長期投資來幫助企業競爭,而是決定限制競爭,這種懶惰的做法不僅代價高昂,而且適得其反。對從中國進口商品徵稅貌似懲罰中國,但其代價由美國人買單。

美國對中國底盤徵收的懲罰性關稅將持續5年,旨在讓美國企業在市場立足。這在太陽能等新興行業或許是可行的。但是,如果成熟行業的企業今天無力競爭,明天又如何能夠競爭呢?

一些國內行業,比如煉鋼,得到了政府多輪保護,但都以失敗告終。其他行業,比如皮卡車製造商和糖種植商,幾十年來一直在聯邦行業保護計畫中。我一直找不到臨時關稅保護激勵企業復興的例子。

拜登應該與特朗普的破壞性關稅徹底決裂。正確的方法很簡單,儘管並不容易:支持創新,維護企業可以蓬勃發展的環境,確保工人得到好處——別再過於擔心中國。

——拜登政府繼續奉行「中國行動計畫」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021年11月28日報導,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特工花了近兩年時間跟蹤一位華裔學者,跟著他去工作,尾隨他去雜貨店,甚至監視他那位元到了上大學年齡的兒子。他們告訴有關大學(這位學者在那裡擁有終身教職)他是「中國特工」,先促使學校配合調查,又讓學校解雇了他。

但一名特工在法庭上的證詞顯示,FBI無法找到間諜活動的證據。

聯邦檢察官強行提出了指控,聲稱胡安明隱瞞他與北京一所大學的關係,並在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獲得研究經費時「欺騙政府」。審判以陪審團未能作出裁定而告終。一名陪審員稱此案「荒唐可笑」。今年9月,一名法官宣佈這位在中國出生的科學家各項罪名均不成立。

美國高校曾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優秀和最聰明的科學人才敞開大門。但美國政府官員越來越懷疑,像胡安明這樣的科學家會利用美國機構的開放性,「竊取」敏感研究的成果。這種懷疑在高校中產生了「寒蟬效應」。科學家和高校管理者說,這導致研究工作放緩,並促使人才流出美國。

對幾名在美國大學工作的華裔科學家的採訪揭示出一個緊張不安的群體。一些人說,他們受到了羞辱,因為他們參加的有關外國干預的強制培訓只列舉了華裔科學家的例子。他們都擔心,看起來任何事情——與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合作或資訊披露表上的某項疏忽——都可能為聯邦調查人員的介入提供機會。

亞利桑那大學和由著名華裔美國人組成的「百人會」最近的研究對在美國學術機構工作的華裔和非華裔科學家進行了調查。調查內容涉及科研領域的種族問題。約半數接受調查的華裔科學家說,他們感覺受到了美國政府的監視。有些人指責一個名為「中國行動計畫」的專案,該計畫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啟動,在拜登總統任內得以繼續。

報導提到,來自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近2000名學者已經簽署了致司法部長梅裡克·加蘭的公開信,表達了對該計畫在很大程度上將矛頭指向華裔研究人員的擔憂,並敦促終止該計畫。

署名者之一、斯坦福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曾任美國能源部長的朱棣文說:「我們很大一部分知識和技術實力來自移民。我們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報導稱,在這種擔憂出現的同時,中國已經開始迎來人才回歸。在過去約10年時間中,越來越多的中國科學家被充足的經費、較高的職位和民族自豪感吸引回國。最近返回中國的一些科學家提到,美國不利的環境是促使他們回國的因素之一。

——美國的亞洲戰略已窮途末路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2022年1月9日發表題為《美國的亞洲戰略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2021年12月,拜登政府的印度洋-太平洋事務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在一個印太安全會議上詳細闡述了美國對中國和亞洲問題的思考。他的口吻都是我們所熟悉的:聯盟的重要性、用軍售制衡中國、東盟的核心地位,以及中美關係可以在充滿競爭的同時又保持穩定的樂觀看法。

但是,坎貝爾這次講話未提及任何有關政治經濟方面的有意義的說法,而這是對印太地區穩定而言最重要的治國理政方略。正是在經濟政策領域,中國比在其他任何領域都更努力地取代美國,而且這一領域仍然是華盛頓在制定印太政策時的明顯漏洞。

坎貝爾的言論反映了華盛頓對亞洲的看法。美國對這個世界上最重要地區的政策,不過是特朗普軍事優先的亞洲政策殘存的慣性與奧巴馬命運多舛的「轉向亞洲」政策復興的融合。

因此,相對於真正能給該地區帶來最大好處的東西,美國正在錯誤地分配其注意力和影響力。只有經濟政策,而不是防務政策,才能解決發展、疫後復蘇和適應氣候變化等相互關聯的問題——這些問題正困擾著亞洲決策者。

這恰恰是迄今為止美國參與亞洲事務所遇到的麻煩:美國沒有針對該地區的經濟戰略,至少自奧巴馬試圖通過談判達成《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以來就沒有了。

那麼美國該怎麼做?首先,華盛頓顯然必須優先考慮經濟治國方略,勿再奉行導彈思維。如果這種情況不改變,美國將繼續置身於錯誤的趨勢中,包括增加國防開支、海軍擴張、核現代化和導彈擴散。這些趨勢正在把該地區變成一個火藥桶,這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其次,華盛頓需要一個針對亞洲的經濟政策,一個努力為該地區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政策,而不只是促進抽象的美國利益。

第三是美國應承認自己的局限性。美國不是亞洲的經濟霸主,儘管美國官員仍然認為它是。並非所有問題都能靠美國的力量得到解決,尤其是當美國不再享有冷戰結束時那種至高無上的地位時。如果美國固執己見,它將會走向毀滅。

——拜登對中國既搞對抗又想要合作的「兩全其美」戰略行不通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新聞學和政治學教授彼得·貝納特11月18日在美國《紐約時報》網站發表文章稱:「拜登以為在對中問題上他可以兩全其美,他錯了。」全文摘編如下: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以來一直試圖獲得對中國的優勢。早些時候,他出席中美元首的首次正式會晤。他所傳達的資訊明確無誤:美國將與中國合作應對共同挑戰,同時從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競爭。

這項戰略有一個問題:拜登試圖魚與熊掌兼得。他的助手們堅持認為,把中國「視為對手」和「視為夥伴」之間沒有矛盾。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原因是兩個目標相互衝突。儘管最近華盛頓大談要與北京改善關係,但拜登政府仍沒有將合作置於首位,而只有通過加深合作,美國才能應對它所面臨的最大威脅。

以氣候變化為例,它是對美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長期生存威脅。在對中問題上,這應該是拜登政府的首要任務。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的對中強硬立場破壞了抗擊氣候災難的鬥爭。為了減少碳排放,美國必須迅速轉向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而獲得太陽能電池最便宜的地方是中國。但拜登政府維持了特朗普政府對太陽能技術產品加征關稅的做法。為什麼?因為拜登政府希望削弱中國對這個重要產業的控制。但這樣會使美國人使用的太陽能產品更加昂貴,從而拖延了美國擺脫化石燃料的轉型。

此外,如果中美兩國研究人員能夠合作,許多綠色技術將會加速發展。但拜登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簽證限制,導致一些中國學生無法在美國讀研究生。拜登政府正尋求對抗中國龐大的「一帶一路」基礎設施計畫,而這兩個大國本可以通過共同為窮國的清潔能源提供資金來更有效地對抗全球變暖。

新冠疫情是美國面臨的另一大安全威脅。有充分的證據表明,中美兩國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挽救了美國人的生命。中美在一系列問題上有分歧,但這些爭端也存在於小布希和奧巴馬執政時期,而這兩位總統還是提升了中美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特朗普要求美國的醫療和科學官員撤離中國,然後利用新冠疫情進一步切斷了中美關係。

拜登試圖給中美關係設立「護欄」以避免爆發戰爭,但只有「護欄」還不夠。當今世界令人不安的現實要求中美加強合作,而加強合作與不斷加劇對抗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