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BBC報導中國審美爭議,混淆「眯眯眼」和小眼睛概念

文/觀察者網 鞠峰

從清華美院到陳漫,再到三隻松鼠和賓士……一段時間來,「眯眯眼」被置於反對西方審美霸權和刻板印象的討論渦心,在眾聲喧嘩的輿論場中逐漸失焦。這輪輿情將退潮時,英國廣播公司(BBC)又發文,試圖將「眯眯眼」和小眼睛混為一談。

1月3日,BBC挑起話題「為何在中國有人覺得‘小眼睛’不美」,引用三隻松鼠爭議廣告的模特 @菜孃孃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問「我眼睛小就不該是中國人?」著重報導了她最近在網路上遭受攻擊。

其實在三隻松鼠的廣告在國內引起爭議之後,並未引起外媒的廣泛注意。此前也只有英小報《每日郵報》等零星報導。英媒報導後,一些外國線民在評論區表示詫異,「大多數中國人不都是眯眯眼嗎」「她們看起來很中國人,有什麼問題嗎」。今天BBC一發聲,果然開始模糊議題。

BBC在開頭便定性,@菜孃孃的「罪過」就是「長了一雙狹窄的眼睛」,偷換了小眼睛和「眯眯眼」的概念。隨後,報導把重點引向「中國的網路民族主義和反西方情緒」。

BBC將中國線民反對西方長期以來塑造的「眯眯眼」形象曲解為「反對審美多元化」。報導援引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媒體人閭丘露薇的話稱,拒絕‘眯眯眼’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現象,因為它是對多元審美的拒絕。這扼殺了不符合一定標準的美。」報導還進一步模糊議題,引用專家的話稱中國在古代,例如唐朝時,更青睞小眼睛。

BBC的報導一言以概括,即「狂熱民族主義的中國線民反對小眼睛,導致小眼模特遭受網路暴力,多元審美進一步喪失。」這無疑是轉移了矛盾的焦點,為佔據審美霸權的西方長期設置刻板印象、利用視象符號矮化醜化中國的行為辯護。

國內關於「眯眯眼」的討論已足夠混亂,為什麼還要看BBC說了什麼?

通過觀察外媒竭力想要偷換什麼概念,正好能夠找准問題的癥結——除了在片面引用《中國日報》(CD)社論和專家發言的時候,BBC報導完全不提「slanted eyes」(眯眯眼),而用「long, narrow eyes」(狹長的眼睛)或「small eyes」(小眼睛)來代替,這值得引起注意。當然,BBC也只為@菜孃孃「鳴冤」,並沒有提及她曾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拉眼角」的舞蹈。在西方,這個動作也是公認的「辱華」行為。

「slanted eyes」直譯為「被歪斜的眼睛」,被動語態突出了「拉眼角」這個動作的刻意性。

「眯眯眼」問題的核心,不在眼大眼小,而在於西方刻意型塑了東方主義的「眯眯眼」符號系統,以及支撐起這套符號系統的西方文化霸權。從陳漫的「藝術廣告」,到三隻松鼠的廣告圖,都涉嫌在這套體系之下進行「自我東方化」行為。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余亮表示,人民群眾抨擊的「眯眯眼」並不是中國人當中常見的自然的單眼皮小眼睛,而是那種西方世界刻意打造出來的寬間距、吊眼角、眯眯眼,被稱作「豬眼」的傅滿洲式「陰間眯眯眼」。

「人民日報評論」在12月28日針對「眯眯眼」爭議也曾指出,我們要培養健康審美趣味,涵養強大審美自信。但一個基本前提是,不能讓西方塑造我們的審美。對於他們惡意的醜化和不懷好意的污蔑,要保持足夠的警醒並予以反擊。在歷史上,西方國家對於中國人就有「傅滿洲」「查理陳」「蘇西黃」這樣的刻板印象,「眯眯眼」甚至成了一種辱華符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尤其需要防止被這種歧視性的審美趣味給帶歪了。

互聯網上,「眯眯眼」問題的討論正在逐漸清晰。微博上個月封禁了28個「借題發揮,泛化矛盾,製造對立」的有關帳號。前方的路還很遠,不能早早地在「眼睛大小」的討論中迷失。

連結:BBC报道中国审美争议,混淆“眯眯眼”和小眼睛概念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