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星兩次接近中國太空站 北京痛批
文/華夏經緯網
針對美國「星鏈」衛星今年兩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對太空站上的太空人生命健康構成威脅一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8日表示,美方應該尊重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外空國際秩序,立即採取措施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當日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據報導,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委員會官網近日發佈消息稱,12月3日,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向聯合國秘書長致以普通照會,通報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發射的「星鏈」衛星今年先後兩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對中國太空站上的太空人生命健康構成威脅。發言人能否證實?作為《外空條約》的締約國,美國應對相關活動承擔哪些國際責任?
趙立堅證實,今年7月和10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發射的「星鏈」衛星先後兩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在此期間,中國太空人正在太空站內執行任務。出於安全考慮,中國太空站採取了緊急避碰措施。
他表示,1967年《外空條約》是公認的當前外空領域國際法基石。該條約規定,太空人是全人類派往外太空的使節,各國應尊重、保護太空人安全,並將在外空發現的對太空人生命或健康構成危險的現象通知聯合國秘書長或其他締約國;各國還應為其國內私人公司的一切外空活動承擔責任。
趙立堅說,為履行條約義務,維護太空人生命安全,中國政府於12月3日通過中國常駐維也納代表團向聯合國秘書長通報了上述危險情況和中方採取的措施,並請秘書長周知各締約國。美國口口聲聲宣稱所謂 「負責任外空行為」概念,自己卻無視外空國際條約義務,對太空人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這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他說,探索與和平利用外空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中方始終本著為全人類謀福利的精神和平利用外空。美方應該尊重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外空國際秩序,立即採取措施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生,採取負責任的態度維護在軌太空人的生命安全和太空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
星鏈險撞中國太空站,馬斯克必須做出解釋!
陳藍(航太愛好者,英文電子雜誌「Go Taikonauts」創辦人之一)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陳藍
近幾天,中國太空站兩次緊急規避星鏈衛星事件成為熱搜話題,在網上迅速發酵。
事出本月3日,中國通過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太空委員會(COPUOS)向聯合國秘書長提交了一份照會,指出星鏈1095衛星從5月中旬至6月下旬持續降軌至382公里高度後保持在此高度運行。這是一個非常接近中國太空站軌道的高度。7月1日發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近事件。為保證安全,中國太空站於7月1日晚做了緊急規避。
10月21日,星鏈2305衛星再次接近。這次星鏈衛星處於策略不明的連續機動狀態。中國太空站再次做了避險規避。
這兩次事件發生後,中國官方並未正式宣佈,官媒也沒報導,向聯合國發照會同樣也沒官方和官媒消息。是線民從聯合國網站上發現了這個事情。這就是為什麼照會發出差不多四周,大家才知道。
不過到目前為止,熱鬧的主要還是中文媒體,尤其是中文自媒體。國外社交網路和專業圈子有少量討論,而歐美主流媒體幾乎都視而不見。
美國天文學家喬納森·邁克道威爾(Jonathan McDowell)長期關注航太發射和航天器運行狀況,定期發佈相關資訊和他自己的分析。這次也不例外,他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詳細的資訊。
首先,他認為這兩顆星鏈屬於故障退役衛星。按他的統計,大概有300顆,即占在軌總數16%的星鏈衛星已經離開了550公里的工作軌道。它們都會在SpaceX控制下主動降軌並再入大氣層。鑒於中國太空站處於穩定軌道,喬納森認為SpaceX有主動規避並事先通知中方的責任。
喬納森還對這兩次事件的軌道做了分析。他指出星鏈1095和中國太空站最接近的時刻是7月1日13:15(世界協調時,下同),而中國太空站避險變軌發生在9:50,提前不到三個半小時。我們有理由推測,這是一個突發事件,發現情況時可能已經很遲,採取的是非常緊急的措施。
10月21日,中國太空站於3:16變軌。近19個小時後,星鏈2305於22:00接近太空站。這說明,我們對星鏈已經有了警惕,預測比較超前,採取措施的時間也比較充分。
喬納森還提供了兩個航天器的軌道和相鄰距離變化的詳細圖表。圖表顯示,星鏈1095和中國太空站在7月相遇時,星鏈在降軌。它在和中國太空站相遇之際可能做過一些機動。
而10月那次相遇中,星鏈2305在持續升軌,且沒有做任何規避機動。而中國太空站的機動比7月那次更明顯,其遠地點增加、近地點減少,軌道變得更橢圓。
兩個航天器每繞地球一圈就有一次相遇機會。圖3顯示了十月事件的兩次相遇,右側那次相距不到4公里。這在太空中是一個非常近的距離。考慮到在這之前已經做過規避機動,如果不做規避,這個距離肯定更小,不能排除相撞的可能性!所以,這兩個事件的嚴重性無論怎麼高估都不為過。
由於航天器飛行速度極高,碰撞造成的後果是毀滅性的。而且,一次碰撞產生的數以萬計的碎片會繼續在軌道上高速運行,進一步提高軌道上的碰撞風險。這種連鎖反應的結果是,軌道上沒有東西能夠倖免。電影《地心引力》已經展現了這個令人恐怖的場景。
太空碰撞毀掉一顆衛星只是經濟損失。但對載人航太來說,代價可能是宇航員的生命。近年來,軌道碎片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碰撞的風險越來越大。所以,太空垃圾的消減、太空碰撞的預警和規避、載人航天器的太空救生等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甚至已經成為政治問題和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
在國際太空站,碰撞規避已經是常規操作。截至2020年底,它在22年的歷史中做過25次緊急規避。而近年來這種操作更為頻繁,平均每年有兩次。
國際太空站目前的標準是,只要發現大於10釐米的太空碎片可能進入國際太空站軌道上下1.25公里、前後25公里的長方形「鞋盒」太空內,或者碰撞概率大於萬分之一,太空站就必須開啟變軌規避,宇航員必須躲進站上對接的載人飛船內,萬一出現意外時可以隨時逃離、返回地球。
國際太空站要求在可能的碰撞前留出五個多小時,其中規避變軌準備約三個小時,等待變軌生效約兩個小時。中國太空站也有類似的規避準則。
然而,這兩次事件的主角並非太空碎片,也非失控航天器,而是尚能由地面控制的衛星。在以往的太空碰撞及「潛在」太空碰撞事件中,總有一方是不受控的太空垃圾或失控航天器。歷來威脅國際太空站的太空垃圾品質都很有限,更沒遭遇過可控航天器的威脅。而這次威脅到中國太空站的是處於可控狀態、260公斤之重的完整衛星,其破壞力可想而知。
毫無疑問,這次事件是非同尋常的。10月事件中星鏈衛星的持續升軌則帶來了更多的疑問。按理說,退役衛星離軌再入是不需要升軌的。
SpaceX和馬斯克必須做出解釋,為什麼在衛星可控情況下還會發生這樣的事件?為什麼降軌規劃時候沒有考慮到和太空站的碰撞?為什麼出現風險不提前做規避機動?為什麼離軌再入中會出現升軌操作?
截至發稿,SpaceX和馬斯克仍然沒有做任何回應。
筆者不禁聯想到今年中國太空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後的情況,當時西方媒體大肆渲染長征五號末級再入地球的風險。事實上,和太空碰撞相比,長五末級再入的可控性更強,風險和長期後果則更低。它的最終再入也如預測的那樣,沒有對地面造成任何損害。
但這次星鏈事件,西方主流媒體幾乎集體失聲(除了《鏡報》這樣的左翼小報),再次顯示了他們所謂的新聞自由和客觀報導的虛偽性。他們對中國的選擇性和雙標報導充滿了傲慢和偏見。
當然,現在對事件的真正原因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即便作最善意的假設,事件也可以引出更多的討論和思考。類似星鏈這樣的巨型星座會帶來什麼影響?數萬顆衛星圍繞地球,數百顆衛星在持續降軌,一定還會有失控衛星,太空碰撞的風險絕對不可低估。它對不斷增加的太空人口來說可能是致命的。
目前,星鏈衛星已經佔據了近地軌道近距離遭遇事件的一半。當12000顆星鏈衛星入軌後,這一比例預計將增加到90%。
在SpaceX和馬斯克光環的帶動下,很多公司計畫或者已經走上了巨型星座的道路。這種任性的巨型星座和我們星辰大海的理想會不會背道而馳?這是人類正確的方向嗎?地面交通需要交通管理部門、法規和員警的約束和監督,太空難道就不需要嗎?
不過,太空沒有邊界。太空和航天器的管理無法依靠一國來完成。我們需要國際合作、需要基於一致認可的規則的行動。但很遺憾,目前的國際形勢為合作投下了陰影。我們看到太空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衝突跡象而不是合作。也許,只有深刻的教訓才能使局面有所改觀。也許,我們只能等待,等待我們的下一代來解決這個難題。
至於馬斯克,如果他要繼續走下去,繼續在太空拓展,最終實現他的火星夢想,他就必須在這一事件上表現出責任感和客觀性,他也必須為巨型星座的問題找到實質性的解決辦法。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