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社會政治

【多維導讀】台獨猖獗是交流不夠大陸要多理解 中國學者為何如此看兩岸

大陸涉台學者劉國深

文/多維新聞郭茂辰

2020年7月13日,大陸涉台專家章念馳在台媒發表的《找出兩岸關係新出路》引起廣泛討論,而圍繞此文,旅美社會學學者李毅與台灣問題重量級前輩陳孔立的交鋒也吸引眼球無數。然而,正當不少人還在找路時,一年多來,台美勾連不斷擠壓「一中」紅線,蔡英文先是公然在雙十節兜售「兩國論」,後又在CNN專訪中承認有美軍駐台。面對島內社會不斷滑向「台獨」深淵讓兩岸局勢危如累卵,面對台灣民眾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日益模糊,接受「文化台獨」的年輕世代與大陸的距離越來越遠,有種聲音認為這是兩岸交流還不夠,甚至將此稱為雙方差異性的美。

日前,大陸涉台學者劉國深在接受深圳衛視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社會多年來存在「去中國化」的這種教化,形成了對中國大陸非常不利的一種片面認知;我們這邊認為是黑的,那邊可能就認為是白的。必須要經過長期的交流共處、在共同的生活基礎之上甚至要形成共同利益的聯結,認知情感價值觀念才會改變,才有可能逐漸彌補這個差異。

他談到,你說廣東人跟福建人之間就沒有差別嗎?……有一些差別反而是一種美,但從對抗鬥爭的角度來看,它可能就會被工具化。所以我們要警惕島內的一些政治人物,把兩岸之間的正常差異「工具化」,我們更要下更多的努力功夫去形成兩岸共同的認知情感價值觀念,這個就是交流的問題。

用美學視角解讀兩岸關係,或許體現的是一種「人文關懷」,不過,兩岸問題不應該脫離政治與社會層面的探討。

首先必須明確一點,兩岸之間的差異,到底是地域差異還是國族認同的分歧。既然前面已經提到,台灣社會多年來存在「去中國化」的這種教化,形成了對中國大陸非常不利的一種片面認知。足見,是先有台民對於「中國認同」的顛覆,也才有衍生出的在兩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基礎等方面南轅北轍的觀點與看法。

僅以台灣20年來的經濟發展為例,當身份認同與政治族群想像的分歧變成台灣內部最具破壞性、撕裂性的矛盾時,所謂「經濟共同體」的涵蓋範圍就會產生問題,台灣正是因為把大陸視為敵人,所以始終在「西進」與「南向」間反復搖擺。就內部來說,沒有「經濟共同體」的共識,何來發展目標與政策的一致?對兩岸關係而言,馬英九執政時期,曾經改變防堵思維,提出成立「兩岸共同市場」,結果2014年的一場「太陽花學運」,宣告服貿、貨貿的死亡,更助燃了兩年後民進黨重返執政。試問,「天然獨」世代難道是覺得兩岸交流不夠或大陸讓利太少才發動「太陽花」,才要摧毀馬英九與國民黨?

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不滿服貿協議處置程序的抗議民眾,高舉標語表達訴求。(VCG)
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不滿服貿協議處置程序的抗議民眾,高舉標語表達訴求。

事實上,台灣民眾對於「一個中國」的認同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他們看待兩岸關係的態度。正因為「台獨頑疾」久攻不破,才導致大陸對台灣的給惠經常被島內別用有心者詆譭抹黑,將一切基於同胞之情的善意都扭曲為「侵略併吞」的惡意,成為橫亙在兩岸交流路上的嚴重阻礙。

雖然島內民眾國家認同現狀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當中既有長期隔絕的歷史原因,也有隨著「中華民國」法統終結帶給民眾的認同混亂,但從70多年前全省歡天喜地高唱台灣光復歌到如今視祖國為「敵國寇仇」,沒有執政者處心積慮透過「去中國化」方式在歷史教科書中建構新的「國族認同」,沒有歷經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蔓延持續的「台灣主體意識」打造工程,何以能產生如此天翻地覆的異化錯位?莫忘,30年前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在台灣仍屬常識,如今積非成是的結果,在在證明「人工獨」才是主因。

面對「台獨史觀」的建構已經嚴重影響到民眾的國家認同,成為「台獨」勢力加強其合法性的價值觀基礎。在台灣輿論將中國塑造成為西方自由、民主和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對立面,並不斷加以惡意攻訐,而大陸暫時又無法透過行政力介入的背景下,當兩岸不能就國家今後的發展道路,民族未來的前途命運達成共識,寄望台灣民眾透過兩岸交流產生集體自覺,恐怕是高估了台灣社會的自我反省能力,也低估了民進黨以及美日境外勢力破壞兩岸關係、對台灣人民施以各種威逼利誘,妄圖阻擾兩岸統一的險惡用心。這也是兩岸關係取得良好發展成果的同時,而台灣民眾國家認同問題卻並未緩解的癥結所在。

因此,當前兩岸關係的複雜嚴峻,並不是大陸推動兩岸交流時間、頻率、次數、人數不夠的問題。2020年1月,蔡英文連任創造歷史最高票證明,民進黨當局打造出「一國兩制」等同「亡國感」的政治意識,已經日益成為台灣多數選民的「政治認識」。只有徹底破除台民「反中拒統」的心理障礙,健康良性的兩岸互動才不會受島內政局的影響而發生根本性的顛覆與改變,才不會出現一場學運風暴便讓兩岸正常化與制度化的經濟合作「胎死腹中」的一幕。

理解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與維護統一的之間的深刻聯絡,在此不妨以香港作為參照。自1997年香港回歸,陸港兩地在融合方面遠比台灣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但近年來,境外政治勢力持續參與和介入香港政局,而反對派甘心淪為國際反華「棋子」,裡應外合衝擊「一國」紅線。直到《港區國安法》 出臺,動盪不安的香港局勢才由亂入治,「一國兩制」才得以迎來重回正軌的歷史契機。

國安法的通過讓香港的建制派為之一振,支持港版國安法的人群普遍期待,國安法能夠維護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AP)
國安法的通過讓香港的建制派為之一振,支持港版國安法的人群普遍期待,國安法能夠維護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

事實證明,當形勢到了北京不得不主動出手,港人不得不認清事實的地步, 廓清香港政治陰霾,與其行禮如儀不如正面迎擊。可以預見,國安法頒佈實施也是香港教育重回正軌的轉機,一些年輕學生思想受到的誤導,將隨著國民教育的加強完善得到根治,成為促進未來陸港融合最堅實的保障。

放眼兩岸,面對民進黨不斷謀獨挑釁破壞兩岸關係,面對國外勢力上下其手借台灣問題妄圖遏制中國崛起,也只有早日實現國家統一,掃除「台獨」教育的貽害,才能徹底扭轉台灣民眾被扭曲的身份認同,讓台灣年輕世代形成正確的民族觀、歷史觀,當台灣社會看待兩岸關係的態度從利益選擇逐步轉變為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價值取向,進而與大陸民眾一道產生撫平內戰創傷、謀求民族復興的情感共鳴,真正的兩岸心靈契合也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