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軍事

讓中共抓狂嗎? 英艦在台海「打卡」用意何在

文/多維新聞李富茂

近期,英國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編隊都在西太平洋地區停留,不過根據台灣官媒「中央社」報導,此次英軍航母編隊裡的「里契蒙」號(HMS Richmon)護衛艦被記錄到正通過台灣海峽。

同時,「里契蒙」號亦在官方推特(Twitter)帳號寫道:「與東海合作夥伴和盟友一起合作,忙了一段時期之後,我們現在正在通過台灣海峽訪問越南和越南人民海軍的途中。」

今(2021)年上旬,英國政府決定派遣航母「伊麗莎白女王」號編隊到訪亞洲時,外界就曾揣測英國航母可能會循美軍「航行自由」之名通過台灣海峽。不過,英國政府似為防軍事動作激怒北京,因此後來改走台灣東部外海一路北駛到日本停靠。不過,這對於英軍耗費巨資的遠洋航行似乎顯得過於「平淡」,果然在近日仍舊有所「行動」,只不過從外傳的航母改為護衛艦,從低調轉為高調。

事實上,關於任何國家軍隊路過台海,中共曾指出「對外國軍艦正常過台灣海峽不會保持任何的異議,」但刻意以「高調」的方式路過,中共就會相當不解且不滿,北京曾直指「相關國家高調公開軍艦過台海究竟有何用意?我們切實地希望相關國家以實際行動尊重我們的主權和內政!」換言之,台灣海峽不是不給「過」,在於用何種方式通過以及態度究竟為何。

另一方面,對英國來說,早在「伊麗莎白女王」號駛至東亞時,本可仰仗著航母編隊的軍事壓迫開進台灣海峽,今日卻改由衛護艦行駛通過,這說明著英國今次的行動與前陣子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宣布建立「AUKUS戰略夥伴關係」(美英澳聯盟)不無關係。何況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近期在回應該國朝野提出的台海議題時,已重申「英國捍衛國際法(航行自由)的決心」。

然而,英國的「決心」該被蔡英文政府解讀成「同盟」?根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完整」的報導指出,前英國首相、現任保守黨下議院議員梅伊(Theresa May)在辯論時詢問強生,「如果中國試圖進犯台灣,英國將在回應時採取什麼立場?這份協議的含意是什麼?」強生則回應,「英國仍然決心捍衛國際法,這是我們給世界各地朋友的有力建議,也是我們給北京政府的有力建議。」同時,強生再次強調,AUKUS並不針對任何東亞大國,「最重要的是議會要明白,AUKUS無意與任何大國對抗。」

9月6日,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中)與日方高官一起參觀「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Twitter@ModJapan_jp)
岸信夫(右)與英方官員合影。(Twitter@ModJapan_jp)
岸信夫發表講話。(Twitter@ModJapan_jp)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進行演奏,歡迎岸信夫等人來訪。(Twitter@ModJapan_jp)
2021年9月4日,英國駐日本大使朗博頓(右四)在美國海軍橫須賀基地迎接英國「伊利沙白女王」號。(Twitter:JuliaLongbottom)

顯而易見的,英國軍艦遠從歐洲跑到東亞,皆與美國川普(Donald Trump)、拜登(Joe Biden)兩任政府的「戰略」、「盟友」身分有關。但是,當面對外界呼籲「直球對決」時,主政者往往又表現得含糊不清,寧可坐壁上觀的感覺。也就是說,像英國這般的歐洲大國,也不想淌入中美爭霸的混水及兩岸爭議中,進而被北京視為極度挑釁因而另生事端,畢竟,全世界都知道,「台灣問題」是北京的核心利益,不能等閒視之。

2021年7月25日,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發佈衛星在馬六甲海峽捕獲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影象。(微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
2021年6月20日,英國最新的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在地中海航行。(AP)
一名工作人員向一架F-35戰機發出訊號,準備在英國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上起飛。(AP)
2021年6月20日,一架F-35戰機在地中海飛越英國的航空母艦「伊麗莎白女王」號上空。(AP)
2021年6月20日,一架F-35戰機準備降落在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上。(AP)
2021年6月20日,一架F-35戰機準備在航行在地中海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上起飛。(AP)
2021年6月20日,一架F-35戰機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空母艦上起飛。(AP)

不過,基於美國「盟友」身分、同時顧及國家的顏面利益,該適時表現時還是會有所行動,但要注意到,其行動的前提是「不希望與中共發生戰爭」,並不希望台海真的到達「燃點」。所以,對台灣來說,在看待歐美國家陸續派遣軍艦遠渡重洋到南海、台海周遭聲援「航行自由」時,並不意味他們樂見並尋求與北京正面衝突,更不意味著這些國家就心甘情願願站在前線「護」台灣。因此,當眼見不一定憑,更何況行動還出自一個已失去宰制能力的國家,對情勢的判斷就不得不更加謹慎。

文章連結:【台海溫度計】英國巡防艦造訪台海 只想戳一下看看北京反應|多維新聞|台灣 (d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