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軍事

《外交事務》:美國只能搞戰略模糊,不能對「一個中國」搞政治模糊

——《海峽告急》系列文章(上)

瑞吉兒·埃斯普林·奧德爾(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東亞項目研究員)

埃里克·赫金博特姆(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首席研究科學家)

【導讀】 美國在阿富汗經歷「西貢時刻」後,從美政府到智庫,都普遍擔憂阿富汗的失敗將重創美國威望,甚至導致半個多世紀來在亞太打造的體系瓦解。

最近,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表系列文章《海峽告急——關於台灣所受威脅的辯論》,仿佛是在提前向台灣隔空喊話「打氣」。細讀這組文章,可以看出美方的算計和憂慮,也有對美國干涉台海局勢是維護和平的粉飾,觀察者網翻譯此系列,謹供讀者參考。

整個系列共有四篇文章,譯文將分兩次發佈。前三篇為作者們對奧莉安娜·斯凱勒·馬斯特羅所寫的文章《台灣的誘惑》(2021年7月/8月刊)的回應,最後一篇為馬斯特羅的答覆。

不要陷入戰爭恐慌

【文/瑞吉兒·艾斯普林·奧德爾,埃里克·赫金博特姆 譯/ 觀察者網 常宜】

最近許多文章都在警告中國「侵略」台灣海峽的風險越來越大,奧莉安娜·斯凱勒·馬斯特羅所寫的文章《台灣的誘惑》(2021年7月/8月)就是其中之一。這類文章已經變得如此常見,以至於在華盛頓造成了一種對「入侵」的恐慌——這對美國和台灣的利益都是有害的。

對中國大陸即將攻擊的擔憂,是近年來促使華盛頓削弱其長期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的部分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解除了部分華盛頓與台灣之間官方交往的限制。這同時也加強了最近要求華盛頓放棄其「戰略模糊」政策的呼聲,即是否會保衛台灣免受攻擊。

儘管馬斯特羅沒有明確表示支持這些政策變化,但她的確表示,美國在防止大陸對台灣的騷擾方面沒有更好的選擇,這意味著華盛頓雖然看起來有許多選擇,但事實上束手無策。實際上,風險並不像她所說的那麼迫在眉睫,而且也更易於管理。美國可以通過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以及在亞太地區採取更輕、更分散——因而也沒那麼脆弱——的武力姿態,來維持台灣海峽的穩定。同時,華盛頓應強化「一個中國」政策,強化「戰略模糊」的政策,避免對台灣作出無條件承諾。

不過馬斯特羅的確正確地觀察到,如果大陸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它將有幾種選擇,從攻打到封鎖,再到佔領離岸小島,或者打擊選定的經濟或政治目標。儘管其中一些選擇相對其他選擇更現實,但每種選擇都將帶來巨大的風險。但與馬斯特羅的觀點截然相反,北京不太可能嘗試其中任何一項,除非它感覺自己真的毫無退路可言。

大陸最果斷的選擇應該是攻打台灣。但它在當下——至少在未來十年內——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很低。此外,如果失敗,將在台灣留下殘破不堪的艦隊,軍隊也會被俘,即便是北京也無法將這一結果說成是勝利。如果像大多數中國問題的分析人士所想,政權安全是大陸的首要任務,那麼要想成功攻打台灣,大陸就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可以肯定的是,大陸最近的軍事現代化建設已經產生了新的、強大的效果,人民解放軍可能會在衝突一開始就對台灣和部署在該地區的美軍造成巨大破壞。但是,解放軍仍然缺乏必要的海空力量,以成功地完成對台灣的攻擊。同樣重要的是,它在訓練方面、在培養下級軍官主動行動的意願或能力,以及在大型複雜行動中協調地面、海上和空中部隊的能力方面仍存在弱點。

為了更好地瞭解中國大陸海軍的實力,可以拿美國同日本作戰的軍隊做個對比。美國於1945年從日本的守衛部隊手中奪取了沖繩島,當時派出的軍隊規模與台灣目前的現役軍隊大致相當,擁有一支重達240萬噸的艦隊,由22艘航母、18艘戰列艦和29艘巡洋艦支援。

而中國大陸兩栖艦隊今天的總噸位僅為40萬噸,將由規模小得多的作戰艦艇編隊提供支援,與二戰中的戰列艦和巡洋艦不同,這些艦艇沒有配備能夠支援岸上部隊的大型火炮。中國大陸可以用民用船隻來補充其海軍運輸艦,但這些船隻卸貨速度很慢,同英國1982年在福克蘭群島重新發現的情況類似,這些船隻將與艦隊共用數量有限的登陸艇,用於從船上向岸上運送補給。中國大陸的傘兵或直升機部隊也可以嘗試穿越海峽,但他們面臨更大的限制,而且更容易受到台灣地對空飛彈的襲擊。

即使中國大陸能將兩栖運輸艦隊的規模擴大三倍,其艦艇仍容易受到美國和台灣的反擊。為了奪取對台灣的控制權,中國大陸需要將其艦隊在台灣海岸線附近駐留數周,這樣則容易變成台灣或美國轟炸機、戰鬥機和潛艇發射的反艦巡航飛彈的目標。即使解放軍成功佔領了港口或機場,美國的轟炸機或潛艇也可以使這些設施失效,前提是台灣軍隊沒有首先破壞這些設施。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大陸可以打擊美國在日本的基地,並威脅在台灣以東行動的美國艦隊。但是,除非台灣不戰而降——大陸政府不太可能拿自己的地位做賭注——否則大陸不可能在台灣的海岸線上把艦隊維持足夠長的時間,以取得勝利。

與其全面攻打台灣,中國大陸還可以選擇空中或海上封鎖,以此讓台灣失去貿易自由,直到它屈服。但成功的可能性較小且不那麼確定,而負面影響將會是災難性的。封鎖將要求中國大陸在台灣以東長時間運作飛機和船隻,這樣會再次使它們成為美國轟炸機、飛機和潛艇的目標。正如馬斯特羅所指出的,中國大陸可以通過打擊美國在日本的基地來回應,但這樣做會引發一場更廣泛的戰爭,考慮到以上風險,中國大陸還是會停止攻打以避免這一結局。

馬斯特羅承認,「除非中國大陸有信心能夠迅速取得勝利,否則不太可能攻擊台灣。」但就其性質而言,封鎖需要數月,有時甚至數年才能產生效果。即使是幾個月的時間,也足以使美國調動其龐大的軍事力量來打破封鎖。如果真的實行封鎖,美國不僅可以攻擊中國大陸軍隊,還可以通過反封鎖來應對。因此,這個選項也不太可行,就像攻打台灣一樣,只有在其基本上不戰而潰的情況下才會成功。

比攻打或全面封鎖風險更小的是更有限的強制行動。例如,中國大陸可以在大陸海岸附近立即佔領台灣控制的一個小島,或者打擊台灣的經濟或政治目標。台灣金門島離大陸海岸只有5英里,在大炮射程之內。佔領金門島是在中國大陸目前的軍事能力範圍之內的,這既能表明中國大陸的決心,也不會使北京捲入更大的衝突之中。如果中國大陸迅速佔領金門,然後停止軍事行動,那麼接下來就是台灣——乃至全世界的責任來回應這一既成事實了。

但正如馬斯特羅所暗示的那樣,北京不太可能僅僅因為有能力採取有限的軍事行動,就立馬這樣做。幾十年來,中國大陸一直有能力攻佔台灣最近的近海島嶼,但一直沒有行動。馬斯特羅認為,如果中國大陸決定在未來佔領其中一個島嶼,那麼這次襲擊將不是「分階段攻打的一部分」,未來將會不容樂觀,而且美國或台灣的情況也會發生明顯的轉變。

同樣,大陸在打擊台灣之前,也必須多想一想。從歷史上看,壓迫性轟炸(coercive bombing)的成功是有限的,此類襲擊將使中國大陸面臨相當大的經濟和政治風險。再加上大陸很關心自己的國際聲譽,雖然它可能永遠不會放棄使用武力統一台灣,但它並不急於在沒有明確藉口和符合其政治目的的結局的情況下攻擊台灣。

華盛頓和台北不應對大陸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反應過度,而應通過一系列更加平衡的軍事和政治措施促進和平與穩定。在軍事方面,他們應該繼續實施各自的拒止戰略,通過加大難度以阻止對手實現其戰略目標,來阻止中國大陸的侵略,這既不需要大規模的軍事集結,也不需要美國和台灣軍隊的整合。

為此,美國應該在西太平洋部署較輕便的軍事規模,以更好地抵禦中國大陸的攻擊,如果中國大陸海軍和空軍攻擊台灣,美國將更有能力擊垮他們。它應該將投資分散到空軍和海軍,而不是地面部隊,多部署些遠端反艦飛彈,少搞些打擊中國內陸的武器,還有用輕型航空母艦以補充大型航母所缺乏的力量。這種調整將突出進攻性軍事行動會給中國大陸帶來的巨大風險,並給美國提供一套更可行的方案,這些操作在發生危機時不會使風險升級。

台灣也應該改善自己的防禦政策。在蔡英文的領導下,台北採取了更理性的防禦策略,強調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華盛頓應該促進這一策略的推進,給台北出售能夠經受住中國大陸攻擊的防禦性武器,包括反艦巡航飛彈、智慧地雷、無人機和防空系統,而不是台北過去偏向的脆弱飛機和軍艦。在台灣方面同意的前提下,出售武器可以加強其部隊,特別是預備役部隊的戰備和訓練。

華盛頓需要正確的政治戰略來配合這些軍事方面的調整。正如開創博弈論的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所觀察到的,保證是威懾的必然結果,因為它為潛在的對手提供了除入侵之外的另一條路徑。因此,華盛頓在同台灣進行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時,不應再進一步模糊官方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政治上的承認,這一明確是美中外交關係正常化的協議的核心。美國還應明確重申其不會單方面主張「台獨」,同時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分歧,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

同時,美國應在氣候變化和疫情管理等問題上與中國開展雙邊合作。它還應與中國展開正式的核對話,並投資改善軍事和民事危機的溝通管道,包括雙方的海岸警衛隊船隻相遇之後的談判程式。在私下裡,美國總統應該向中國主席強調統一的主要障礙不是美國軍方或美台關係,而在於中國自己未能制定出一個可行的和平統一戰略來吸引台灣人民。

由於北京與蔡英文當局沒有接觸,這些措施不太可能很快改善兩岸關係。但是,通過兼施威懾和保證的長期平衡戰略,美國可以在為中國敞開積極變革的大門的同時,阻止中國的冒險主義。

武力仍是最後選項

【文/林碧瑩,大衛·薩克斯 譯/ 觀察者網 常宜】

奧莉安娜·斯凱勒·馬斯特羅認為,中國大陸放棄了幾十年來與台灣實現「和平統一」的戰略,現在正朝著軍事接管台灣的方向邁進,但大陸還未採取這種地震式轉變的政策。為佔領台灣做準備一直是中國大陸軍事現代化建設的動力。然而,使用武力實現統一仍然是最後的保留手段。大陸認為,最終台灣方面會得出結論,他們唯一可行的未來就是成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

幾十年來,中國大陸對台灣實行了一些胡蘿蔔加大棒的組合策略,胡蘿蔔旨在展示統一的吸引力,棍棒用來勸阻台灣走向獨立。例如,北京方面向在大陸做生意的台灣人提供優惠待遇,同時也在台灣島附近舉行軍事演習,提醒台灣人不要冒險支持「獨立」。

中國領導人之所以採取這一做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台灣註定要獨立,也不相信統一的視窗已經關閉。歷屆中國領導人都推進了自己的政策議程,並在沒有實現統一的情況下為自己的政治遺產留下了好的形象。現在大陸政府也將能夠做到這一點,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還沒有確定台灣統一的明確時間表。大陸還意識到,儘管台灣人的身份認同仍在強化,但島內大多數人仍然支持現狀,只有一小部分台灣人主張立即「獨立」。

大陸領導人認為,台灣人民最終會得出結論,他們要想實現未來的繁榮,就必須與大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儘管台灣近來努力減少在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但2020年,對大陸和香港的出口量占到了台灣總出口量的45%,創下了歷史新高。大陸在打賭,台北不會為了「獨立」而拿台灣的經濟前途冒險。

近年來,中國採取了更加自信的政策,這同樣也覆蓋了台灣。越來越多的大陸飛機編隊飛過台灣,大陸也擴大了在台灣海峽及其周圍海域的海上巡邏範圍,並加強了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它還奪走了台北的「外交」盟友,並利用其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來排擠台灣。它還試圖在經濟上排擠台灣島,迫使其他國家不能與台北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通過這些方式以及其他脅迫性的措施,中國大陸試圖對台灣強調它抵制統一所要付出的代價。

中國大陸日益強大的實力和孤立台灣的成功使中國領導人相信,事情正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於4月接受採訪時,並不否認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馬斯特羅援引此事作為證據,說明北京對台灣已經越來越沒有耐心了。但也正是在這一次採訪中,樂玉成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強調北京將統一是看作是「歷史過程和歷史潮流」。

大陸仍然把武力攻打台灣作為最後的手段,對人民解放軍來說,這將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和風險,要付出難以預計的代價。儘管馬斯特羅承認,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兩栖攻擊「遠不能確保成功」,但她認為,中國人對自己能力的看法比他們的實際能力更重要,而且大陸對中國贏得台灣之戰的能力越來越有信心。

中國大陸確實擁有比五年或十年前更先進的軍隊,但大陸也在故意誇大他們的作戰能力和對自己武力水準的信心,這是大陸對台灣和美國的心理戰運動的一部分。分析家們不應該對大陸的說法信以為真,即它可以輕鬆贏得對台灣的戰鬥。

作為大陸有能力拿下該島的證據,馬斯特羅指出,在美國的戰爭推演中,大陸戰勝了美國。但這種戰爭推演通常是為了挑戰美國的作戰能力,而不是為了預測衝突的結果。他們還故意讓中國在戰鬥中佔據優勢地位——例如,假設四十多年來沒有經歷過激烈戰鬥的中國解放軍,在與美軍作戰中——這將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和最複雜的軍事行動之一——已經掌握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高深的戰術、後勤和指揮方面的技巧。

通過想像一個更加強大的中國,這些戰爭推演有助於確定美國和台灣面對中國大陸進攻時可以採取的步驟,以確保即使中國大陸對台灣發動了大規模的、堅決的進攻也會失敗。他們並不是想要類比一種現實的情況。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能否打敗台灣的軍隊,並佔領和控制台灣地區,這一點還遠遠不能確定。也不清楚中國解放軍是否能抵擋住前來援助台灣的任何美國軍隊,也不清楚大陸是否願意開展這樣一場戰役,它可能引發與美國之間規模更大、代價更昂貴的戰爭。中國的進攻將招致重大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反應,可能損害中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它還會刺激強大的反華聯盟的形成,使北京長期以來對被反對它的大國「戰略包圍」的恐懼成為現實。

馬斯特羅暗示,中國大陸能夠把所有的軍事和安全資源投入到對台灣的進攻中。但實際上,大陸很可能擔心解放軍沒有能力在奪取和佔領台灣的同時,仍然保持對香港、西藏、新疆和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嚴格控制,更不用說在與鄰國的許多領土爭端中捍衛自己的主張。攻打台灣可能是大陸自1950年以來做出的最冒險的決定,當時它干預了朝鮮戰爭。在做出這一選擇時,大陸肯定會權衡兩岸關係和解放軍能力之外的因素;他們還必須考慮中國在政治和經濟上是否能夠維持一場曠日持久的衝突,以及攻擊台灣是否會破壞大陸更大的在全球範圍內的雄心。

馬斯特羅認為,一旦大陸擁有了攻打台灣所需的軍事能力,「大陸可能會發現不這樣做在政治上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了。大陸可以不攻打台灣,而是通過加強解放軍對該島的壓力,同時審查民族主義批評來應對不斷上升的民族主義壓力。

與其對台灣發動冒險的攻擊,大陸可以嘗試以一種零碎的方式使台灣或美國難以應對,並實現統一台灣的目標。例如,大陸可能嘗試奪取或封鎖台灣控制下的一個島嶼,如太平島、金門、馬祖或東沙。或者,大陸可能對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發動網路攻擊,關閉該島的互聯網或電力供應。而這些只是大陸可以用來對付台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選項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武力攻打。

雖然馬斯特羅誇大了大陸對攻打台灣的渴望,但她說得沒錯,美國需要加倍努力,確保大陸不會受到誘惑而這樣做。華盛頓、台北和志同道合的盟友有能力提供必要的軍事能力,防止大陸強行奪取台灣的控制權。但是,美國將需要增加投資來提高自己的軍事實力,對於大陸解放軍的飛彈來說,瞄準美國既不會太遠也不會很難。美國也需要表明,如果大陸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願意動用這些軍事力量。華盛頓還應該繼續向台灣施加壓力,要求其增加軍事開支並投資於不對稱能力——尤其是海上水雷和反艦飛彈。

為了防止大陸對台灣的脅迫引發危機或衝突,美國需要與台灣合作,提高其整體防禦能力,使其不會感到被逼到牆角,被迫通過升級爭端來應對大陸的挑釁。華盛頓應該利用高層對話和戰爭推演來説明台灣當局思考對大陸軍事進攻的各種反應的後果。華盛頓還應該説明台灣保障其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加強其網路防禦,並提高其海上情報獲取、監視和偵察能力。

這是一個苛刻的要求,但卻是維護兩岸穩定所必需的。儘管馬斯特羅誇大了中國攻打的威脅,但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華盛頓阻止大陸攻打台灣的能力。

林碧瑩(BONNY LIN)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亞洲安全高級研究員和中國力量專案主任。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是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

(本文發表於2021年8月9日美國《外交事務》網站,觀察者網常宜翻譯。)

文章連結:《外交事务》:美国只能搞战略模糊,不能对“一个中国”搞政治模糊-雷切尔·埃斯普林·奥德尔、埃里克·赫金博特姆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