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焦點評論

緊急海峽?–辯論北京對台灣的威脅

金門對面的廈門

導讀

即將出版的9/10月號《外交事務》雙月刊刊載6人4篇論述〈緊急的海峽?北京對台威脅的辯論〉(Strait of Emergency? Debating Beijing’s Threat to Taiwan),幾乎囊括所有大陸對台動武的諸般估算,深值我朝野國安團隊省思。

享譽國際、菁英必讀的《外交事務》在7/8月號以探討「中國能否持續崛起」為封面主題,收錄7篇長文,均為刺激腦波的政策分析。上述辯論即源於其中史丹佛大學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所撰〈台灣的誘惑:北京為何可能訴諸武力〉。想必該文誘發美國政學界不同觀點,因而再加碼邀稿,刊載辯論以饗讀者。

美中進入長期強權爭霸已成事實,美國跨黨派政學菁英將北京視為首要對手,深化研究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政經與軍事實力,固屬自然;然而,夾在兩強對峙核心的台海,近來屢屢成為國際社會熱議之標的,我則不可僅以有助提升台灣能見度而等閒視之。–黃介正

文/《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9/10月號

由雷切爾·埃斯普林·奧德爾和埃里克·赫金波坦;邦尼·林和大衛·薩克斯;哈里斯·坦普爾曼;奧里亞娜·斯凱拉·梅惠琳

2021年9月/10月

2018年8月,來自台灣金門的一座士兵雕像,面向中國廈門

不要陷入入侵恐慌

雷切爾·埃斯普林·奧德爾和埃里克·海金波坦

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研究員、美國企業研究所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的文章《台灣誘惑》(《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2021年7月/8月)是最近許多警告中國在台灣海峽侵略風險越來越大的文章之一。這類文章已經變得非常普遍,以至於在華盛頓製造了某種入侵恐慌——這種恐慌損害了美國和台灣的利益。對中國即將發動侵略的焦慮,是近年來促使華盛頓通過取消對台灣與台灣官方交往的一些限制來削弱其長期一個中國政策的一部分。它還支援最近呼籲華盛頓放棄其戰略模糊」政策,即它是否會保護台灣免受中國的攻擊。

雖然梅惠琳沒有明確支持這些政策變化,但她確實暗示,美國沒有好的選擇來阻止中國對台灣的攻擊,這意味著華盛頓可以採取的各種做法之間存在錯誤的等價關係。事實上,風險比她建議的要小,更容易控制。美國可以通過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採取更輕、更分散、更不脆弱的亞太地區武力態勢來維持台灣海峽的穩定。同時,華盛頓應加強一個中國」政策,強化戰略模糊性,不對台灣作出無條件承諾。

梅惠琳正確地指出,如果中國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它將有幾個選擇,從入侵到封鎖,再到佔領小洋島嶼或打擊某些經濟或政治目標。雖然其中一些選項比其他選項更現實,但所有這些選項都將面臨巨大的風險。與梅惠琳的建議相反,除非北京感到自己陷入了困境,否則不太可能嘗試其中任何一個。

中國最果斷的選擇是入侵台灣。但它今天成功的機會——至少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是渺小的。此外,失敗將產生一支殘骸艦隊和一支戰俘大軍,而這一結果連北京都無法作為勝利來旋轉。如果像大多數中國分析家認為的那樣,政權安全是中國領導人的首要任務,那麼入侵將危及一切榮耀。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最近的軍事現代化努力已經產生了強大的新能力,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會在衝突開始時訪問台灣和部署在該地區的美軍。但中國人民解放軍仍然缺乏成功發動兩岸進攻所需的海空資產。同樣重要的是,它在訓練、初級軍官主動的意願或能力以及協調陸海空三軍進行大規模複雜行動的能力方面都存在弱點。

從中國海軍的能力來看,美國於1945年從日本駐軍手中奪取了沖繩,其規模與台灣現役軍隊的規模大致相當,艦隊重達240萬噸,並得到22艘航母、18艘戰艦和29艘巡洋艦的支援。中國兩棲艦隊目前總數只有40萬噸,將得到規模小得多的戰艦編隊的支援。中國可以用民用艦艇補充其海軍運輸船,但這種艦艇的卸貨速度很慢,正如英國1982年在福克蘭群島重新發現的那樣,這些艦艇將與軍事艦隊共享數量有限的登陸艇,以便從艦船到岸上獲取補給品。中國傘兵或螺旋體部隊也可能試圖跨越海峽,但他們面臨更大的限制,極易受到台灣地對空飛彈的攻擊。

即使中國能夠將其兩棲運輸船隊的規模擴大兩倍,其船隻仍將容易受到美國和台灣的反擊。為了奪取台灣的控制權,中國需要將艦隊遠離台灣海岸數周,為從台灣發射的反艦巡航飛彈或美國轟炸機、戰鬥機和潛艇製造容易的目標。即使解放軍成功佔領了港口或機場,美國轟炸機或潛艇也可能讓這些設施停用,前提是台灣軍隊沒有先破壞這些設施。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可能會攻擊駐日美軍基地,並威脅在台灣以東作戰的美國艦隊。但是,除非台灣不戰而勝——北京領導人不太可能賭自己的生存——否則,中國不可能在台灣的海灘上維持一支足以占上風的艦隊。

中國可以選擇空中或海上封鎖,尋求使台灣在屈從於北京的要求之前,使台灣失去貿易。但潛在的上行將更小,越來越不確定,潛在的不利因素幾乎同樣是災難性的。封鎖將要求中國在台灣以東長時間運營飛機和船隻,再次為美國轟炸機、飛機和潛艇製造目標。正如梅惠琳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可以通過打擊駐日美軍基地來應對,但這樣做將引發一場更廣泛的戰爭,而隨之而來的風險,中國本應尋求避免的,即停止入侵。

梅惠琳承認,除非中國有信心取得快速勝利,否則中國不太可能攻擊台灣。但封鎖的性質是需要幾個月,有時甚至幾年才能產生結果。即使幾個月,美國也有足夠的時間調動其巨大的軍事力量來打破封鎖。封鎖不僅可以對付中國軍隊,還會遭到中國的反擊。因此,這種選擇也不太可能把台灣交到中國人手中,而且,就像入侵一樣,只有台灣基本上崩潰而不戰而勝。

比入侵或全面封鎖風險更低的將是更有限的脅迫行動。例如,大陸可以立即佔領大陸沿海的一個台灣控制的小島,或打擊台灣的經濟或政治目標。台灣的金門島距離大陸海岸只有五英里,在火炮射程之內。佔領該島符合中國目前的軍事能力,將表明決心,但不會使北京捲入更大的衝突。如果中國迅速佔領金門,然後停止軍事行動,台灣和世界將有責任作出反應或接受既成事實。

但北京不太可能僅僅因為可以採取有限的軍事行動,正如梅惠琳所暗示的那樣。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有能力佔領台灣最近的近海島嶼,但一直沒有這樣做。梅惠琳認為,如果美國決定在未來佔領其中一個島嶼,這次襲擊將不是分階段入侵的一部分,而是對美國或台灣現狀的改變表示失望。同樣,在打擊台灣目標之前,北京也必須進行長期而艱苦的思考。從歷史上看,強制轟炸行動取得了有限的成功,此類襲擊將使中國面臨相當大的經濟和政治風險。北京關心自己的國際聲譽,儘管它可能永遠不會放棄使用武力來實現統一,但它並不急於在沒有明確藉口和符合其政治目的的結局的情況下攻擊台灣。

中國對台灣的入侵,將危及一切前景黯淡的榮耀

華盛頓和台北不應對北京日益強大的實力反應過度,而應通過一套更加平衡的軍事和政治措施來促進和平與穩定。在軍事方面,他們應繼續通過實施各自的否認戰略來阻止中國的侵略,這兩種戰略都不需要大規模軍事集結或美台軍隊的整合。為此,美國應該在西太平洋採取較輕的軍事足跡,這樣,如果中國海軍和空軍進攻台灣,美國就能更好地抵禦中國的攻擊,並擊垮他們。它應該投資於分散式的空中和海軍存在,而不是地面部隊,更多的遠端反艦飛彈和更少的武器,旨在深入中國,和輕型航空母艦,以補充減少的大甲板航母的力量。這種調整將突出中國進攻性軍事行動的巨大風險,並給美國提供一套更可用的工具,這些工具在發生危機時不會面臨升級的風險。

台灣也應該加強自身的防禦。在蔡英文總統的領導下,台北採取了更理性的防禦策略,強調復原力和永續性。華盛頓應該鼓勵朝這個方向進一步行動,出售能夠經受住中國攻擊的台北防禦性武器,包括反艦巡航飛彈、智慧地雷、無人機和防空系統,而不是台北過去喜歡的脆弱飛機和軍艦。它還應以台灣願意加強其部隊,特別是後備部隊的準備和訓練為條件。

華盛頓需要正確的政治戰略來配合這些軍事努力。正如開創性博奕理論家湯瑪斯·謝林所言,保證是威懾的重要必然結果,因為它為潛在的對手提供了一個真正的攻擊替代方案。因此,華盛頓不應進一步模糊與台灣的文化和經濟接觸與官方政治承認之間的界限,而這種區別是美中邦交正常化協定的核心所在。它還應明確表明,它仍然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明確重申不贊成單方面主張台獨,支援和平解決兩岸分歧。

同時,美國應在氣候變化和大流行管理等問題上與中國開展雙邊合作。中國還應與中國開展正式核對話,並投資改善軍事和民用危機溝通管道,包括海岸警衛隊船隻遭遇的談判程序。私下裡,美國總統拜登應該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統一的主要障礙不是美國軍隊或美台關係,而是中國自己未能制定一個吸引台灣人民的可行的和平統一戰略。

由於北京方面拒絕與溫和派蔡英文政府接觸,這些措施不太可能很快改善兩岸關係。但是,通過玩一個平衡的威懾和保證的長期遊戲,美國可以阻止中國的冒險主義,即使它為積極變革敞開了大門。

雷切爾·埃斯普林·奧德爾是昆西負責國家工藝研究所東亞項目研究員。

埃里克·赫金博坦是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的首席研究科學家。

力量仍然是最後的手段

邦尼·林和大衛·薩克斯

梅惠琳認為,在習近平總統的領導下,中國放棄了數十年來與台灣和平統一的戰略,現在正走向軍事接管台灣。但北京沒有發生這樣的地震政策轉變。台灣衝突的準備一直推動著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努力。然而,使用武力實現統一仍然是最後手段。相反,大陸正致力於削弱台灣人民的利益。最終,北京方面認為,他們將得出結論,他們唯一可行的未來就是加入大陸。

幾十年來,中國對台灣的態度一直涉及胡蘿蔔組合,旨在展示統一的吸引力,並堅持旨在勸阻台灣走向獨立。例如,北京對在大陸經商的台灣公民給予優惠待遇,同時在島內附近舉行軍事演習,提醒台灣民眾不要與台獨調情。

中國領導人之所以接受這種做法,是因為他們不認為台灣注定要獨立,也不相信統一之窗已經關閉。中國歷屆領導人都推進了他們的政策議程,並在沒有實現統一的情況下磨光了他們的遺產。習近平也能夠這樣做,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還沒有為台灣統一設定一個明確的時程表。習近平還意識到,儘管台灣身份繼續變硬,但島內大多數人仍支援現狀:只有一小部分台灣人主張立即獨立。

中國領導人相信,台灣人民最終將得出結論,他們未來的繁榮與與大陸的更密切關係密不可分。儘管台灣最近努力減少對大陸的經濟依賴,但2020年台灣45%的出口流向了大陸和香港,創歷史新高。北京方面打賭,台北不會為了獨立而冒台灣經濟民生的風險。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採取了更加自信的外交政策,包括對台政策。它通過台灣領空飛行了越來越多的飛機編隊,在台灣海峽及其周圍擴大了海上巡邏,並加強了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習。它剝離了台北的外交盟友,並利用其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將台灣排除在外。它試圖在經濟上將台灣邊緣化,迫使其他國家不要與台北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通過這些和其他強制措施,中國試圖強調抵制統一的代價。

中國日益強大的實力和孤立台灣的成功,使中國領導人相信,潮流正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梅惠琳指出,有證據表明,北京方面對4月份的一次採訪中越來越不耐煩,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拒絕排除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的可能性。但在同一次採訪中,樂觀持較長遠的觀點,強調北京將統一視為歷史進程和歷史潮流。

北京仍然把入侵台灣視為最後的手段,這對中國人民解放軍(PLA)來說將是極其困難、危險和代價高昂的。儘管梅惠琳承認,中國對台灣的兩棲攻擊遠未保證成功,但她認為,中國對中國能力的看法比實際能力更重要,中國領導人對中國贏得台灣戰爭的能力越來越有信心。的確,中國擁有比五、十年前更先進的軍事力量,但作為對台美心理戰的一部分,中國也故意誇大其能力和信心。分析家們不應該接受中國聲稱它很容易贏得對台灣之戰的說法。

梅惠琳指出,作為中國有能力接管該島的證明,美國在戰爭中戰勝了美國。但這種戰爭遊戲通常是為了挑戰美國的作戰能力,而不是預測衝突的結果。他們還故意將戰鬥向中國傾斜——例如,假設40多年來沒有經歷過嚴重戰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卻掌握了二戰以來規模最大、最複雜的軍事行動之一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困難戰術、後勤和指揮方面。通過想像一個更有能力的中國,這些戰爭遊戲有助於確定美國和台灣可以採取的步驟,以確保即使是大規模和堅定的中國入侵台灣將失敗。他們的目標不是模擬現實場景。

大陸沒有使用武力,而是在削弱台灣人民的利益

換句話說,中國能否打敗台灣軍隊、征服台灣人民、佔領和控制台灣領土還遠未明朗。也不清楚中國人民解放軍能否阻止任何美國軍隊來台援助,或者北京願意發動一場可能引發一場規模更大、代價高得多的對美戰爭的戰役。中國的入侵將引發重大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反彈,可能破壞中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目標。這也將刺激強大的反中聯盟的形成,使北京長期以來對反對中國勢力戰略包圍的恐懼得以實現。

梅惠琳暗示,中國將能夠將其所有軍事和安全資源用於攻擊台灣。然而,事實上,中國領導人可能會擔心,中國人民解放軍沒有能力奪取和控制台灣,同時仍然對香港、西藏、新疆和中國大陸其他地區保持嚴格控制,更別提在與鄰國的許多領土爭端中為其主張辯護了。入侵台灣可能是自1950年北京代表北韓介入北韓戰爭以來做出的最危險的決定。在做出這一選擇時,中國領導人肯定會權衡兩岸動態和解放軍能力以外的因素:他們還必須考慮中國能否在政治和經濟上維持長期衝突,以及攻擊台灣是否會削弱北京更廣泛的全球野心。

梅惠琳認為,一旦中國擁有入侵台灣所需的軍事能力,習近平可能會發現,由於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政治上沒有理由不這樣做。但習近平已經鞏固了政治和軍事力量,這是自毛澤東以來所未見的,他修改了中國憲法,允許自己無限期地繼續掌權。習近平對解放軍的控制和對個人忠誠的強調意味著,他不會被迫做出這樣的決定。此外,他還有一系列的強制選擇可供他選擇。例如,他可以通過升級解放軍對台灣的騷擾來應對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壓力,同時審查更多的民族主義批評,而不是入侵台灣。

中國可以嘗試零敲碎打地實現其目標,使台灣或美國難以作出反應,而不是對台灣發動危險的攻擊。例如,中國可能試圖佔領或封鎖台灣控制下的島嶼,如太平島、金門、馬祖或東沙島。或者,中國可能會對台灣的關鍵基礎設施發動網路攻擊,關閉台灣的網路或電力供應。這些只是中國領導人可能用來對付台灣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選擇中的一部分。

儘管梅惠琳誇大了中國對入侵台灣的渴望,但她是對的,美國需要加倍努力,確保習近平不會因此而受誘惑。華盛頓、台北和志同道合的盟國有能力提供必要的軍事能力,防止中國強行奪取對台灣的控制權。但是,美國需要投資於軍事能力,這些能力要麼是遠端的,要麼是解放軍飛彈難以瞄準的,並表明如果中國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願意使用這些能力。華盛頓還應繼續敦促台灣增加國防開支,投資於不對稱能力,特別是水雷和反艦飛彈。

為了防止中國脅迫台灣引發危機或衝突,美國需要與台灣合作,提高其整體防禦能力,以免陷入困境,被迫通過升級爭端來回應中國的挑釁。華盛頓應該利用高層對話和戰爭遊戲來幫助台灣領導人思考各種應對中國軍事侵略的後果。它還應該幫助台灣保護其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加強其網路防禦,並改善其海上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

這是一個艱巨的議程,但是為了維護兩岸穩定而必須的。儘管梅惠琳誇大了中國入侵的威脅,但印度-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華盛頓阻止中國對台灣侵略的能力。

林邦妮是亞洲安全高級研究員,也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電力專案主任。

大衛·薩克斯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的研究員。

習近平不需要台灣

哈里斯·坦普爾曼

梅惠琳警告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很快下令攻擊台灣。她聲稱,習近平將自己的合法性押在了實現統一的進程上,台灣最近的事態發展,特別是蔡英文總統在2020年連任,蔡英文的政黨對中國持懷疑態度,加劇了北京方面對台灣人民永遠不會心甘情願地回到祖國的恐懼。她認為,在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情況下,習近平可能很快就會感到被迫強行將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強加於台灣。

這一論點誇大了台灣輿論對北京演算的重要性,以及台灣問題對習近平的意義和緊迫性。正如中國戰略家們非常清楚的那樣,台灣今天的安全,就像過去70年一樣,取決於美國對保衛台灣的模糊承諾,而不是台灣人民或其領導人的意志。儘管大多數台灣人如果得到美國的支援,就會抵制中國的入侵,但大多數人對單獨對抗北京的能力也持宿命論態度,如果放棄,他們可能會不戰而退。美國的趨勢,而不是台灣的趨勢,最終將決定台灣的未來。

梅惠琳還誇大了習近平承諾在近期內實現統一的已知情況。習近平將他的合法性與實現中國的「民族復興」聯繫在一起,因為「民族復興」需要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一場對台灣的戰爭將危及這一環境。儘管西太平洋的軍事力量平衡一直在向中國傾斜,但美國仍然保留在攻擊台灣時向中國施加極高經濟和政治代價的能力和意願。即使習近平認為他可以成功——這絕不是理所當然的——除非美國發出不會介入的信號,否則現在試圖入侵台灣也毫無意義。

也沒有多少證據表明北京認為台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多數中國分析人士認為,美中關係的長期趨勢有利於北京,正如學者拉什·多希和朱利安·格維爾茨都曾有說服力地論證的那樣。拜登總統上任後,習近平不得不假設美國今天會對台灣遭受的攻擊做出有力回應。但再等20年,情況可能就大不相同了。美國公眾已經選出了一位總統,他認為台灣和美國在亞洲的聯盟是北京的方式:作為可選的,值得討價還價,以合適的價格。是什麼阻止美國人選舉另一個?因此,台灣的未來很可能由中美之爭決定,而不是能力之爭,而是由意志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有理由相信,在這場長期鬥爭中,台灣正在緩慢但肯定地占上風,從而改善了台灣不戰而勝的前景。

美中在台灣的爭奪戰的轉移,實際上是雙方的抗爭意願

中國日益增長的優勢不在於中美兩國力量平衡的變化——大多數中國對美國衰落的預測被誇大了,如果不是完全錯誤的話——而是因為對雙方戰鬥意願的看法發生了轉變。中國共產黨已經取得了重要的勝利,通過制定辯論的條件。過去70年來,北京一直無情地宣稱,台灣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後一塊中國領土,如果必要的話,它必須使用武力來控制台灣。對於這樣一個透明的自私自利的說法,它一直非常有說服力:大多數美國觀察家現在認為入侵的威脅是可信的,是統一的目標——如果不是手段的話——是合法的。

相比之下,台灣對美國至關重要的情況是軟弱無力的,就像台灣朋友試圖爭辯一樣。正如前外交官羅伯特·布萊克威爾和歷史學家菲力浦·澤利考所指出的那樣,台灣只有在能夠預測美國的力量和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的安全方面,才是美國的重要利益。未來的美國總統可能會試圖放棄對台灣的隱性安全保證,要麼避免一場毀滅性的戰爭,要麼用中國的其他讓步作為交換。因此,關鍵問題不是北京是否願意入侵,而是華盛頓將繼續接受與中國開戰的風險多久。

許多美國分析師已經認為,這種風險是不能接受的高。特德·加倫·卡彭特、查理斯·格拉澤和約翰·米斯海默等人主張,為了維護與中國的和平,美國應該否認任何保衛台灣的承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梅惠琳試圖對台灣面臨的緊迫威脅敲響警鐘,強化了北京的首選說法:中國將很快能夠發動成功的入侵,保衛台灣只會對美國越來越難,成本只會更高。她認為,北京將不惜一切代價,承擔征服台灣的任何負擔,這既是那些呼籲緊急加強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能力的人,也是那些為了避免戰爭而放棄台灣的人的共同假設。

但這種假設是一個可疑的假設。習近平還有很多其他優先事項,反對台灣將阻礙他們中的大多數。美國不應毫無批評地接受中國關於其在世界上崛起、為屈辱世紀報仇的需要以及台灣對這一神聖使命的中心地位的敘述。事實上,中國在台灣沒有行使政治控制權的情況下生存和繁榮了70年,北京今天沒有理由試圖征服台灣。梅惠琳也許有最好的意圖,但她的論點最終支援了那些不戰而入的台灣。

KHARIS TEMPLEMAN是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是印度-太平洋地區胡佛研究所台灣專案的一部分。

梅惠琳回復

雷切爾·埃斯普林·奧德爾和埃里克·赫金波坦、邦尼·林和大衛·薩克斯以及哈里斯·坦普爾曼都認為,中國不太可能企圖與台灣武裝統一。雖然我欣賞他們的觀點,但他們並沒有提出任何新的證據,使我重新考慮我的評估,即中國侵略台灣海峽的風險是真實和日益嚴重的。相反,他們重複了我原文章中試圖消除的許多越來越危險的誤解,即中國沒有軍事能力發動兩棲入侵,入侵的經濟代價足以阻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可以無限期地等待,以實現其最重要的國家統一目標。我的批評者認為,只要存在風險,可以通過對美國政策和軍事態勢的相對有限的調整來處理這些風險——我仍然強烈反對這一立場。

讓我們把這些論點整理一下。我的批評者說,我誇大了中國的軍事能力,低估了入侵的困難。但他們的評估依賴於過時或基本上無關緊要的比較。例如,奧德爾和赫金波坦指出,1945年美國從日本佔領沖繩所需的海軍噸位比中國現在多。但這個例子是不適用的。1945年,日本軍隊強大了600多萬人,戰鬥了十多年:台灣軍方由8.8萬人和200萬預備役人員組成,其中只有30萬人需要完成為期五周的複習訓練課程。此外,噸位不是一個有用的指標。現代海軍已經轉向更輕、更靈活的艦隊。奧德爾和赫金波坦指出,民用船隻在福克蘭群島戰爭中只使用有限,但聯合王國在該戰役中只使用了其中62艘。人民武裝部隊海上民兵擁有數千艘艦艇,與民用艦艇相比,更接近海軍。如果中國調動其所有海軍艦艇,包括新的大型兩棲運輸艦和民用艦艇,它就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數十萬軍隊運送到80英里寬的台灣海峽。即使美國有足夠的警告來最佳定位其潛艇,它也沒有足夠的彈藥來瞄準如此龐大的部隊。

林和薩克斯則認為,相信中國可以武力奪走台灣,就是陷入中國的錯誤信息運動。他們警告稱,分析家不應從表面上接受中國的說法,即中國可以輕易地贏得與台灣的抗爭。但是,沒有人,甚至不是最自負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析家,認為對台灣發動全面攻擊是很容易的,只有解放軍才能以可接受的代價獲勝。此外,我對中國軍事能力的評估並非僅僅基於中國的話語或戰爭遊戲的結果。從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中國軍事現代化年度報告,到國會研究處關於中國海軍現代化的報告,到智囊團和蘭德公司等國防相關組織的數百項研究,大量公正而嚴謹的分析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過去二十年中取得了無可比擬的進步,並有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與美國抗爭。事實上,海金波坦本人在2017年曾辯稱,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力量平衡可能正接近一系列臨界點,首先是靠近中國海岸(如台灣)的突發事件。

我並不是說中國的入侵是一次小菜一碟。台灣可以得到一些射門,但它沒有能力自衛。幸運的是,我相信美國會來援助台灣,在很多情況下仍能占上風。台灣遠非失敗的原因。但十年前,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占上風。因為現在有一些美國戰略家認為美國可能會輸的情況,因此認為中國戰略家得出了類似的結論並非深不可測。

我的批評者還認為,經濟考慮將阻止北京。如果中國試圖使用武力控制台灣,國際社會的反應將非常嚴厲,足以危及習近平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但正如我在原文章中所說,中國分析人士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國際反應將足夠微弱,難以容忍。中國甚至可以通過控制台灣來獲得經濟利益,台灣去年的半導體製造商佔全球收入的60%以上。美國嚴重依賴台灣的半導體。如果中國把台灣帶走,它就可能剝奪美國的這種技術,並獲得經濟和軍事優勢。

但經濟成本或收益,雖然是北京微積分的一部分,但不太可能是決定性因素。習近平的首要任務是保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正如北京所定義的那樣。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對南中國海的軍事化以及對澳大利亞和韓國等冒犯南中國海的國家的制裁,都表明中國領導人願意將經濟考慮從屬於權力和威望的考慮。在7月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警告不要外國企圖欺負或壓迫中國,並宣稱任何敢於這樣做的人,都會用鮮血砸向14億多中國人民鍛造的鋼鐵長城。這些話應該認真對待。

最後,我的批評者認為,中國沒有必要試圖強行與台灣統一。林和薩克斯認為和平統一是有效的:坦普爾曼認為,中國可以無限期地等待這個問題的解決。我不同意,因為我認為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的重中之重,台灣不會不戰而屈人之人。

中國的入侵絕不是迫在眉睫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北京現在正認真考慮發動衝突,以取得對台灣的政治控制,而過去唯一使用武力的情況是阻止台北宣布獨立。我同意坦普爾曼的觀點,即中國不太可能在未來四年內入侵(儘管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可以從更多的時間準備中獲益,而不是因為它害怕美國總統拜登的決心),但他關於中國可以無限期等待的論點在邏輯上和經驗上都是有缺陷的。正如我在原文章中所說,習近平發表了許多聲明,暗示他希望在執政期間實現統一。將這些視為單純的言辭是不明智的,因為他曾多次表示,他打算在這樣做之前,聲稱要控制其他領土要求——在南中國海,通過建設軍事基礎設施和進行海軍演習,在香港,去年實施了嚴厲的國家安全法。

北京仍然需要把靴子放在地上,以獲得對台灣的完全政治控制

坦普爾曼認為,如果中國認為美國正在衰落,那麼它完全有理由在台灣問題上等待。但在中國戰略家眼中,美國的衰落實際上加速了採取行動的必要性。權力轉換理論認為,隨著崛起的大國與老牌大國之間的差距縮小,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儘管美國戰略家擔心,一個對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不滿的正在崛起的中國將變得咄咄逼人,引發一場大火,但中國戰略家們擔心,戰爭的道路會有所不同。他們擔心,美國無法接受其不可避免的衰落,將作出危險的最後努力,以保持其無可匹敵的大國地位。根據這個邏輯,衰落的美國比一個穩定、崛起的美國更危險。

林和薩克斯對北京為什麼不需要嘗試武裝統一提出了不同的論據。他們認為,中國領導人仍然致力於他們長期採取的有限脅迫方式,加上經濟激勵措施,以顯示統一的好處,因為這一戰略正在發揮作用。作為北京進步的證據,林和薩克斯指出,民調顯示,大多數台灣人支持現狀,而不是獨立。但是,從不支持獨立到渴望或承認統一,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正如林和薩克斯自己所承認的,幾十年來,中國一直採取這種有限脅迫和經濟誘因的策略,但台灣並沒有接近成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在國立政治大學2020年9月的民調中,只有6%的台灣民眾贊成最終或立即統一。因此,儘管林彪和薩克斯認為北京可能會繼續採取胡蘿蔔和棍子」的做法是正確的,但它仍需要把靴子放在地上,才能獲得對台灣的完全政治控制。

我的批評者也對我論點的一些政策影響表示關切。奧德爾和赫金波坦警告,在威懾方面不要過分關注美國軍事威脅的可信度,這正確地強調了保證的同等重要性。他們警告說,美國對台政策的改變可能會讓北京相信,美國現在支援台灣獨立,這種誤解可能導致戰爭。但我的論點是改變姿態,而不是政策:美國應該發展武力態勢和作戰計劃,拒絕中國在台灣的目標,然後可信地揭示這些新能力。它不應該做出危險的政策改變,以免引發中國的軍事反應。事實上,我在其他地方曾爭辯說,即使台灣爆發戰爭,美國獲勝,華盛頓也不應要求台灣獨立作為和平的條件之一。

坦普爾曼提出了另一個擔憂:強調保衛台灣的潛在代價,可能會支援那些主張華盛頓放棄台北的人的理由。如果這是一個嚴重的擔心,我會第一個把我的工作轉移到更多的私人管道。但是,那些呼籲美國重新考慮其保衛台灣承諾的人仍然佔少數,拜登政府已經明確表示,一萬一入侵台灣,美國將向台灣提供援助。

此外,美國國防部對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力量構成的威脅的反應不是退縮,而是加大反擊力度。從加強美國空軍和美國海軍聯合能力的新理論,到基地復原力舉措,到改善美國在該地區預警系統的努力,五角大廈正在向所有汽缸開火,以確保它能夠阻止中國在各種衝突情況下,並在必要時擊敗中國。美國網路司令部、美國太空部隊和國防部聯合人工智慧中心的建立,部分是為了對抗中國在這些組織各自領域的優勢。如果林和薩克斯認為中國誇大其說服美國放棄的能力是正確的,那麼北京方面則取得了相反的成就。

最後,我所有的批評者都強調了一個重要事實:由於美國,台灣海峽兩岸的局勢70年來一直相對穩定。華盛頓已經成功地說服了北京,武裝統一將會失敗,中國將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但中國與70年前不同。其快速的軍事現代化、驚人的經濟崛起和日益增強的全球影響力,改變了北京在許多問題上的演算。它對國際機構採取了更加自信的態度: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最有能力的軍隊之一:並將其經濟影響深入和遠至世界各地。假設中國沒有改變在台灣問題上的想法,那將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事實上,儘管我的批評者認為中國不太可能入侵,但他們仍然建議台灣改善其防禦,美國加強在該地區的軍事態勢——這不完全是對中國克制的信任投票。我曾希望說服懷疑論者,中國現在正認真考慮武裝統一,但至少我們的辯論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即在台北和華盛頓必須做更多的工作,以加強台灣海峽兩岸的威懾力。

梅惠琳是斯坦福大學弗里曼·斯波格利國際問題研究所的中心研究員,也是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