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穗生:中美之間游戲規則正重新建立
文/德國之聲
美國副國務卿舍曼(Wendy Sherman)於7月25至26日訪問中國,這是中美兩國繼充滿火藥味的阿拉斯加交鋒之後的第二次高層會面。此次舍曼之行有哪些看點,會談是否達到雙方預期效果,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德國之聲對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趙穗生教授進行了專訪。
德國之聲: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溫迪‧舍曼於7月25日至26日訪華,您從中看出了哪些中美關係的新動態?
趙穗生:此次會面是拜登總統上台後,美國最高層級的政府官員訪華。但是我感覺此次訪問是充滿火藥味的,它和中美高層在阿拉斯加的會面幾乎是上下篇的關係。
我看到了幾個方面的訊息:
首先,中方在此次會面中的強硬姿態進一步顯現了中美關係的重大變化。雙方實力對比的日益相近,使得中方認為美國在實力地位層面不再具有與中方談判的籌碼。
第二,中國已經徹底不接受美國過去多年來居高臨下的做法。在舍曼出發之前,美方稱將繼續從實力地位出發,向中國展示什麼是負責任和健康的競爭。但中方不再需要美國告訴中國如何去管理中美關係。
第三,不同與以往美國在互訪中向中國提出要求的長清單,美國此次列出的清單很短,而中國對美國提出的兩份清單都十分詳細,一份要求美方糾錯清單16項,一份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不僅要求美方無條件撤銷對中國官員的制裁等具體問題,還牽涉在美國的國內問題,包括對亞裔的打壓、限制留學生簽證發放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清單的內容涉及廣泛,雙方關係存在微妙的變化。
第四,中方在報導中只簡略提及美國要求與中國在北韓問題和伊朗問題等國際問題上展開合作,其他幾乎未提及任何有關美方的觀點和要求,彷彿這是一場中方對美方的訓話。
第五,美方對此次會面的報導很低調,寥寥數語更多提及的是中國對美國的要求。雖然美國對中國國內的人權問題和新疆、香港、西藏等問題保持關注,但美方強調不希望中美之間產生對抗。
第六,美方報導舍曼談判的中方對手是王毅外長,刻意忽略了真正的談判對手謝鋒副外長,顯然認為謝峰級別低於舍曼,丟了面子。這讓我想起1990年代中國領導人訪美時非要國事訪問的面子,不接受工作訪問的實質。只有弱者才更注重面子而非實質。
我很疑惑美方此次來訪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多數人認為此次會面是為拜登和習近平的高峰會做準備,但現有的報導均未提及此點以及會談取得的成果,好像美方此行就是為了實現與中國的溝通而與展開溝通。我非常贊同中美之間要在所謂的僵局之下保持溝通和對話,但是這種對話究竟是化解還是加深了矛盾和僵局?因為雙方在接觸中各說各話,並沒有充分的交集,反而可能加劇中美間的緊張關係。把雙方套在自己的強硬話語體系裡。
美方沒有充分認識到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所導致的雙方關係變化,而中方對此的反應過於激烈。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舍曼到來之前說要從實力出發與中國談判,告訴中國如何健康競爭,建立防止衝突的圍欄。中國外長王毅、副外長謝峰和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趙立堅等官員對此都發表了激烈回應,告訴美國沒有資格居高臨下。
王毅會見舍曼提及當年戴秉國提出的三點核心利益,即不再對中國人民選擇的政治制度指手畫腳、不再阻礙中國的發展利益,並且尊重中國獨立完整,包括香港問題和台灣問題。當年戴提出這些核心利益時中國的底氣沒有這麼足。但是,在當今背景下以充足的底氣重新提及中國的核心利益,使人感覺中美關係和力量對比的變化。
所以,我認為中美之間如何在此背景下展開對話和交流,是此次會面所體現出的雙方都要重新思考的內容。
中美之間的游戲規則正在被重新設立,我認為美方需要放下身段,中美之間的對話沒有必要設立任何前提條件。中方也要意識到美國絕對不是中國的敵人,雙方需要構建良性競爭,要競爭哪方做得更好,而非競爭哪一方做得更糟。
川普在任時期,中美之間是惡性競爭,拜登政府上台後雖然承繼了部分對中國的強硬政策,但是從美國利益出發,拜登還是意識到中美之間的合作、競爭和對抗是共存的。中方認為美方的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是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合作是權宜之計,競爭是話語陷阱,合作的目的是掩蓋對抗,但是我認為此種說法不盡然。
中美之間雖然有很多對抗和競爭,但是共同利益以及合作的基礎仍然存在。儘管雙方都沒有資格定義怎樣做是良性競爭,但只有在相互溝通和競爭過程中,雙方才有可能建立維護良性競爭的游戲規則,包括在實現本國利益的同時,謀求雙方的互利共贏。如果中美以現今的思路繼續競爭,結果將是「雙輸」,沒有受益者。
另外,我對美國對華政策的走向也非常擔心。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國會針對新疆問題的發言讓我覺得他對中國的現實瞭解的並不多。他過去的外交生涯主要在歐洲和中東,所以對亞洲,包括對中國的瞭解還是相對缺乏的。在此種情況下,我目前比較擔心中美之間的交流和雙方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是否能往良性的方向發展,避免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