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G7公報首次納入台海 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2021 年 6 月 12 日,G7 峰會工作會議

文/RFA

七大工業國集團領袖峰會的會議後公報,首次提出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分析認為,台海問題成為新的國際共識,加強應對中國擴張威脅,是拜登上任後合縱連橫結果的一個里程碑。

6月13日英國落幕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發表聯合公報,抨擊中國侵犯少數族群人權,包括在新疆強迫勞動,以及在香港打壓支持民主人士,呼籲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公報重申維持印太地區自由開放的重要,地區應具有包容性,並以法治為基礎。其中還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關切東海和南海局勢,強烈反對單方改變現狀及升高情勢。日本首相菅義偉則在G7峰會表明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衛組織年度大會。

拜登:民主國家需證明能團結實力 勝過專制政權

美國總統拜登在G7會中強調:「我認為我們不只是在一場與中國的競賽當中,同時也是與全球獨裁專制政權的競賽。」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谷拉斯表示,36年來G7首度在峰會聯合公報中納入友台內容,再次印證台海的和平穩定,不僅限於兩岸關係的範疇,二是已經提升至印太區域。台灣會堅定捍衛與G7成員國共用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基本價值。

台灣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達感謝,她說,維持台海和平與穩定,已取得美、日、英、法、德、義、加及歐盟等世界主要民主國家元首及領導高層高度共識,代表台海和平與穩定是打造「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外界解讀G7公報首提台海直批中國,是拜登合縱連橫策略奏效?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包正豪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認為,拜登拉G7一起對中國升高壓力,用意在向中國傳遞,彼此要坐下來談的訊息,類似1922年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五個主要戰勝國簽訂關於限制海軍軍備的《華盛頓海軍條約》。

包正豪說:「我覺得美國在做同樣的事情,基本上傳遞訊息給大陸,你現在無限擴張,是我無法接受的,但我也承認你的擴張是事實,我們現在要談的是你要用什麼方式?你的範圍在那裡?所以在才會有『一帶一路』的民主版,而不是要中國取消『一帶一路』。」

包正豪認為,「台灣」只是美中拿出來折磨對方的一根「刺」,G7聯合公報只是宣言,尚看不出具體作法,當美中之間談好了,對台灣的態度很可能轉變,沒有一國會為另一國赴湯蹈火,都為各自的利益。

包正豪說:「他們所說的維持台海穩定,是希望台海現狀不要被改變,當一個人說我要挺你,我會說今天某某某我支持到底,我不會說,我希望你跟誰誰誰之間的關係很穩定,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破壞現狀,這不代表我挺你。」

「拜登共識」達陣 接下來穩定美俄關係

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接受採訪則認為,「台海」在美日和美韓峰會、日澳2+2、G7外長會議、G7峰會等被陸續被納入,顯然整個民主同盟對台海重要性有共同認知。

王智盛說:「拜登利用半年時間形成民主國家新共識,開玩笑講又叫『拜登共識』之類的,看的出來這個方向大概很完整成型,成為拜登政府未來四年主軸,美國的外交政策看來已磨合完成。」

王智盛還提到,拜登將與普京會晤,把習近平排在後面,顯然已經將中國提升為美國當前最首要競爭對手。

王智盛說:「中國本來想拉俄制美,俄羅斯大概不想被拉去,普京的作法很清楚,希望在美中當中尋求對俄國最好的平衡點,不會跟美國撕破臉,也樂見美國把壓力都集中在中國,他可以輕鬆多了。而美國改變第一優先,寧願先穩定俄國來對抗中國,俄羅斯可能維持中立的角色,讓美國有更大力量把手騰出來對付中國,這會令習近平壓力很大。」

民主版「一帶一路」和疫苗外交 有助鬆動中國勢力

對拜登針對中國「一帶一路」提出民主版替代方案,王智盛認為和G7承諾捐10億劑疫苗效果一樣。第三世界國家過去只能跟中國合作,慘遭中國掠奪剝削。

王智盛說:「現在歐美國家說,我也借錢給你們,我的條件跟國際形象可能比中國好,這些國家可能想一想對啊,我幹嘛跟中國借錢,透過這樣民主治理的方式去消解過去中國在『一帶一路』掠奪式的經濟,這會讓很多第三世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形成相當大的鬆動跟調整。」

病毒溯源在G7峰會出現紛歧

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接受採訪指出,G7對中國形成的新的國際共識是,當麻煩製造者的不是「台灣」而是「中國」,並關切台灣面臨中國可能有意侵略的威脅,但是在對COVID-19病毒溯源方面,G7國家出現不同立場。

賴怡忠分析:「對病毒漏出說有非常多證據,川普有講過,但可能德國私下對川普厭惡,法國則是當初協助興建武漢實驗室,如今出了問題,協助始作俑者逃不了責任,法國應意識到中國沒有管理能力,為了合作利益,有沒有相對連帶道義責任?」

賴怡忠還提到,英國提出武漢實驗室漏出說的時候,當時英國和歐盟特別德、法,之間因為脫歐談判弄得不是很愉快,綜合來說,G7都認為必須有更透明的調查,包括在中國境內的調查,不一定是懼怕中國出現分歧,而是受零碎事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