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軍事

解放軍「武統」的成功與失敗可能

解放軍海上軍力不斷增強

文/多維新聞褚文、王雅


「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這是英國《經濟學人》不久前在封面的警告,當前劍拔弩張的台海情勢似乎也正在一步步印證這一點。6月6日,美軍C-17軍用運輸機搭載3名議員飛抵台北,成為引發各方對臺海戰事想象的新引線。緊隨其後,解放軍多個軍種以不同形式發出戰爭警告。鑑於兩岸嚴峻形勢,記者從戰術維度進行深度解讀,內容涵蓋武統台灣的成敗分析、台灣的應對之策、台海戰事一旦爆發各方的反應以及武統之後怎麼辦等。此為系列文章第二篇。

兩岸關係頻亮紅燈,中美臺日四方圍繞台海博弈不斷。大陸方面,解放軍軍機穿越海峽中線已成「新常態」,新款「東風-17」超音速飛彈在東南沿海裝備,射程2,500公里,除覆蓋台灣外,還能觸及日本橫須賀美軍基地,可阻止美國航母戰鬥群對臺海介入;臺美方面,在2021年1月20日拜登(Joe Biden)就職美國總統,美國進入最動盪的權力過渡期。這種動盪會否波及台海尚是未知數。2020年10月26日美國宣佈川普(Donald Trump)上任後第九項對臺軍售案,將出售100枚「魚叉」反艦飛彈出售給台灣;同年11月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抵達台灣教授臺軍兩棲作戰,美軍入台,對中國大陸挑釁意味明顯。同一天,剛與中國軍方進行危機溝通的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被撤換,更讓人質疑,此項人事調整是否意味著美國對臺海兩岸的基本軍事政策也被換掉?

解放軍內部披露的針對台灣的演習照。(中國央視截圖)
解放軍東部戰區演練「攻台」。(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9月下旬以來,解放軍持續在臺海練兵。圖為解放軍兩棲裝甲戰車編隊行進。(鼎盛軍事)
2020年9月下旬以來,解放軍持續在臺海練兵。圖為解放軍模擬臺軍。(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9月下旬以來,解放軍持續在臺海練兵。圖為解放軍模擬臺軍進行沙盤推演。(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9月下旬以來,解放軍持續在臺海練兵。圖為解放軍模擬臺軍的環境。(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10月29日,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公佈,在「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部分,最引人注目的表述就是:「全面加強練兵備戰,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戰略能力,確保二〇二七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習近平的「民族復興時間表」與「解放軍建軍百年目標」不僅在時間段上高度重合,「台灣統一」更是兩個時間表的共同目標。

中國和美國、台灣三方軍事實力對比。(多維新聞製作)

「武統」,已經成為各方不容迴避的現實議題。

「武統台灣」這個選項在1996年曾一度接近「上演」,但是因為美軍的強烈干預,以及解放軍與美軍在海空裝備存在明顯代差的情況下,大陸方面選擇了「退步」。1996年臺海危機以及1999年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一道成為中國加速軍事現代化建設的催化劑,中國由此開始了二十餘年的軍事現代化追趕之路。今天,中國海空軍主力裝備追平了與美軍的代差,以美國航母為主要打擊目標,圍繞臺海區域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基本完成,解放軍的非對稱作戰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威懾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案例之一。

在中美軍事裝備差距接近「抹平」的情況下,儘管外界堅信習近平和中國大陸只是把武統作為最後不得已的選項,只要有可能和平統一,必然會繼續盡力爭取和平統一,但隨著戰爭風險持續攀升,有必要圍繞「武統怎麼打」對臺海戰爭進行一場分析推演,模擬大陸因台灣島內發生重大變局且存在外來干涉風險的情況下,以非和平手段推動國家統一情況。台灣內部的政治勢力,尤其是正在執政的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不要忽略大陸的戰略意志,一旦戰爭開始,事態將滑向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局面。

解放軍對臺「武統」的原則及戰爭方式

媒體、智庫和中美臺軍方不乏對於臺海戰爭的兵棋推演,但在多數推演中只是基於不完整的軍事資料,相對機械地推演戰爭基本程序,忽略解放軍對臺作戰的政治戰略目的。

在中共的軍事理論中,軍事行動的最終目的要實現政治目的。因此解放軍對臺作戰的「最高目標」就是「統一臺灣」,絕不拖泥帶水有所耽誤,不會給美日歐軍事、政治干預的時間和機會。

中國大陸解放軍兵力分佈圖。(多維新聞製作)
中國解放軍兵力分佈圖

因此可假定「武統」一旦發生,解放軍對臺作戰總原則可概括為四點:一是最終實現「統一臺灣」的戰略目標;二是快速結束戰鬥,最短時間擊敗島內海空力量,奪取制空制海權,為後續登陸作戰提供保障,48小時內整建制「消滅」臺軍戰鬥力,72小時內完全控制檯灣;三是儘量減少平民傷亡,實行「斬首」打擊,飽和式攻擊臺軍「中樞」,但是對大城市和平民保持克制,儘量減少傷亡;四是控制戰爭規模,減少第三方介入,避免多點聯動引發全面衝突。

關於解放軍究竟能夠多久攻佔台灣,是一個「公案」。解放軍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中將認為,從解放軍踏上臺灣島那一刻,即「D」日「0h」時算起,那麼「D+48h」即兩天,即能取得攻島完全勝利。如果從第一發炮彈落在臺島算起,24小時後登陸,那麼「D+24h」加上「D+48h」,共72小時取得戰爭勝利。台灣方面,2010年,李敖質詢時任台灣國防部長李傑,當時李傑回答「能抵抗兩個禮拜」,李敖接著說「兩個禮拜之後美國還不來,台灣是一片火海,我們完蛋了」。

2011年,台灣立委蔣孝嚴質詢時任國防部長高華柱時,得到的回答是「能夠堅持到國際上其他奧援為止,要超過兩個禮拜以上」。2014年,時任國防部長嚴明在回答立委質詢「假設中共對臺威脅未減,具備大規模犯臺能力時,臺軍可以守幾天」時,表示「經過漢光歷次演習所推出的驗證結果,可以支撐30天左右」,被立委稱作「有膽識」。2017年,國民黨立委賴士葆質詢時任國防部長馮世寬「現在的國軍可撐多久」?馮世寬強調:「李天羽能打兩週,但我不止!」但馮世寬也說,兩岸開戰屬於戰略性問題,能撐多久的時間,「我在這裡不可以告訴你」。

基於以上原則以及兩岸軍事實力,解放軍「武統」作戰存在四種可能:第一種是「圍而不打」;第二種是「斬首」行動;第三種是發動電磁戰、資訊戰,將戰爭規模控制在海/空,摧毀島內海空戰鬥力量,陸軍不戰而降;第四種是臺海戰爭全方位打響,在海空作戰的同時,解放軍登陸本島,預設遭到台灣陸軍抵抗之局面。

以上四種戰爭走向可能性,決定了這場戰爭規模最終是一場熱點戰爭、區域戰爭還是全面戰爭。熱點戰爭即大陸優先選擇的,傷亡人數較少,以「斬首」為主要方式的戰爭。區域戰爭是戰爭範圍控制在臺海,域外勢力沒有直接干預,只有解放軍和臺軍為參戰力量的情況。全面戰爭是指美日全面參戰,戰爭範圍從臺海擴充套件至整個西太平洋的情況。其中,全面戰爭是中國政府不想看到的,但是又必須去面對的可能情況。

解局兩軍基本盤

首先來看陸臺兩軍基本盤,鑑於駐紮日本、南韓等地的美軍隸屬於美國印太司令部屬下的太平洋艦隊(即第七艦隊)存在軍事幹預臺海的可能性,因此在核算時需將美國亞太軍力情況計入其中。

大陸攻台明星武器一覽。(多維新聞製作)
大陸攻台明星武器一覽

從總兵力來看,2014年習近平軍改後,中國擁有現役軍人218萬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正規軍隊,擁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陸軍和空軍,以及軍艦噸位總數世界第二的海軍,而且還擁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飛彈潛艇、戰略轟炸機所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有限核打擊能力,是亞洲地區最龐大的武裝力量。2016年成立的中國五大戰區中,領導和指揮華東地區六個省級行政區的東部戰區將主要負責對臺作戰,南部戰區協助作戰並承擔協防任務。

東部戰區是中國五大戰區綜合實力最強的戰區,在兵種的劃分比例上,海軍佔全軍1/2,空軍佔全軍1/3,精銳陸軍佔全軍1/4。轄區部隊為東海艦隊、第71集團軍、第72集團軍、第73集團軍。每個集團軍人數在八萬人左右。東部戰區陸軍主要應付跨海兩棲作戰,陸航部隊數量也最為精銳。海航第一精銳的海空雄鷹團隸屬東部戰區。

南部戰區所轄的南海艦隊是中國海軍三大艦隊之中防禦海域最大、實力最強的艦隊。雲集了目前中國海軍最先進的戰艦,包括4艘052D型驅逐艦、3艘071型船塢登陸艦、4艘094型戰略核子潛艇等最新戰艦均優先配備南海艦隊,成為三大艦隊中擁有驅逐艦最多的艦隊,也是唯一擁有兩個海軍陸戰旅的艦隊。

2020年8月19日,習近平在視察合肥期間,參觀了「渡江戰役紀念館」。(微博@新華視點)
2020年8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多個海域同時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圖為中共上將、陸軍司令韓衛國現身第73集團軍演訓場。(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8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多個海域同時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圖為解放軍模擬救援,現場一片血腥。(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8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多個海域同時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圖為解放軍陸軍女護士穿戴外骨骼裝置背起受傷士兵。(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8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多個海域同時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圖為女護士背起受傷士兵跑得比兩名擔架士兵還快。(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8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多個海域同時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圖為解放軍女護士穿戴外骨骼裝置瞬間。(中國央視截圖)
2020年8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多個海域同時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圖為解放軍外骨骼裝置細節。(中國央視截圖)

臺軍擁有總兵力25.7萬人,包括憲兵1.5萬人,後備役167.5萬人。陸台對比,陸軍戰力:台灣有約17.9萬人(39個陸軍旅),大陸則有約160萬人;台灣有M-60型和M48A/H型等戰車共1,830輛,大陸則有99A型、96型等戰車共8,580輛。海軍戰力:台灣有330艘艦艇(總排水量20.7萬噸)對大陸的796艘(117萬噸),其中,驅逐艦和護衛艦數量,台灣約30艘,大陸約76艘,潛艇是台灣4艘對大陸約63艘(技術差距更大),海軍陸戰隊台灣約1.5萬名對大陸約1.2萬名。空軍戰力:台灣共有約530架作戰飛機對大陸約3,520架(作戰飛機含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等)。

因此,在不考慮美軍介入的前提下,解放軍對臺軍是壓倒性的鉗制。變數是屆時臺軍會重現「伊拉克戰爭式」的一觸即潰,還是會如車臣戰爭時一樣保有抵抗意志。同時也決定於解放軍將採取何種「武統方式」,目前來看,解放軍將有四種「實現武統」的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解放軍圍而不打 區域拒止不戰屈人之兵

在解放軍四種「攻台」方式中,「圍而不打」被認為傷亡最小,但是可行性較低的一種方式。可行性低並不意味著不會發生,因為「圍而不打」本身是一種不對稱戰略的延伸,建立在解放軍對臺軍壓倒性軍事鉗制,同時對美日尤其是美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已經完成的基礎上。

台灣國防體制與權責示意圖。(多維新聞製作)
台灣國防體制與權責示意圖

什麼是「拒止戰略」,即解放軍要有在劃定的禁區內限制或阻止第三方外部勢力介入干預的能力。具體的解釋,就是在臺海範圍內,解放軍要擁有阻止美軍介入的能力。而2020年9月份解放軍連續兩次在四海舉行大規模實彈軍演,以及試射兩枚東風飛彈,軍事意義就是向美軍表明,中國拒止戰略部署已經完成。目前解放軍研發了最新一批「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武器,包括空軍的殲-20、殲-16、掛載KD-20A巡航飛彈的轟-6K;海軍的052C/D、055型飛彈驅逐艦護衛的兩個航母戰鬥群,搭配的空基、海基的鷹擊-12A超音速反艦飛彈和空基、海基、潛基的鷹擊-18新型反艦飛彈,以及093A/B型攻擊核子潛艇;火箭軍中的東風-21D彈道飛彈、東風-26彈道飛彈、長劍-100巡航飛彈等。

反艦彈道飛彈與潛艇一道,構成了支撐中國「拒止戰略」的主要武器系統。東風-21D飛彈將迫使美軍航母遠離中國近海。核動力潛艇已突破美日島鏈封鎖。中國的「區域拒止」能力已著眼於從中國沿海一直延伸到關島。為了跟蹤和打擊美航母以及其他水面作戰艦艇,中國海軍已經使用了裝備新型魚雷和高速掠海飛行反艦巡航飛彈的潛艇;為了遠距離發現並打擊美軍艦艇,中國軍方正在建造超視距雷達,並部署偵察衛星和裝備了高速反艦巡航飛彈的戰機。此外,中國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的打擊能力,已威脅到美軍在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和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

中國發射的「快舟」系列運載火箭,這種小型火箭能夠在戰時快速發射,及時補充損失的衛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官網)
2017年2月底,中國央視曝光的的太空機械臂。這種機械臂能夠在軌對不合作目標進行捕捉。(微博@ChinaSpaceflight)
2019年10月1日,中國在國慶閱兵式上展示的「無偵-8」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該機除戰略偵察外,亦能對戰場的毀傷情況進行評估,以用於後續打擊。(AP )
東風-26反艦彈道飛彈演練畫面曝光,錐形彈頭公佈。這種飛彈能夠對美軍航母形成巨大威脅。(央視截圖)
中國在2019年10月1日公開展示的東風-17高超音速飛彈,這種飛彈能夠在西太平洋地區撕裂美軍反導網路。(新華社)
中國海軍093型攻擊核子潛艇以其較強的生存能力和隱蔽能力,能夠對美國海上艦船形成威脅。(超大論壇)
中國空軍裝備的殲-20戰機能夠在西太平洋上空爭奪制空權。(新華社)

預設「圍而不打」情況一旦發生,解放軍航母編隊、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分別包圍台灣島東、北、南三個方向,火箭軍及攻台登陸部隊進入作戰狀態,實行戰略威嚇。解放軍利用海空優勢設禁飛區、禁航區,阻斷台灣島對外交通,航空母艦編隊與陸基飛彈將截擊臺軍戰機戰艦欲逃往美軍駐關島或琉球群島軍事基地的企圖。同時火箭軍和陸基航空兵震懾和阻止包括美日兩國在內的域外軍事勢力介入台灣軍事事態。東海艦隊與空軍奪取台灣島東部海域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禁止一切域外飛機、船隻進入臺海區域。最終解放軍將形成對臺灣島的軍事合圍之勢,製造兵臨城下的軍事優勢,極大震懾台灣島內的臺獨勢力和臺軍,製造心理恐慌,形成壓倒性軍事優勢。

這種建立在「區域拒止」戰略上的「圍而不打」戰術中國軍方已經在進行嘗試。2020年10月15日台灣發生「東沙軍用包機被返航事件」即是這種嘗試的現實案例。當天上午,台灣一架固定飛往東沙群島的軍用包機從高雄起飛,途中遭到香港區管中心拒絕進入飛航情報區,被迫返航。這是台灣飛機首次發生「被返航」的情況。這件事在島內持續發酵,被認為大陸封鎖台灣的一次演練。有的說,此事是「兩岸角力的序曲」,進一步干涉已可預期。有的說,東沙群島周邊海空域離大陸較近,且敏感、軍事價值高,中美軍機近期密集在巴士海峽與台灣西南空域進出,未來若戰爭爆發,這一帶將是主戰場;而解放軍恐隨時可讓台灣與東沙群島的聯絡出現困難。台灣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說,這次包機被迫折返,下次可能就是軍機、運輸機,最後連海面的軍用包船、軍艦補給艦也會受阻;今天搞東沙,之後可能搞南沙、太平島,再搞金門、馬祖,「最壞情況可能是對方派遣戰機攔截」;大陸現在就是打「窒息戰」,封而不打、困而不戰,逼台談判。

臺軍整體防衛構想示意圖。(多維新聞製作)
臺軍整體防衛構想示意圖

但是綜合評判,「圍而不打」的優缺點都十分明顯,優點是不論島內還是解放軍都傷亡最小的「武統選擇」,但缺點是武統台灣存在外力干擾,同時台灣經濟基礎雄厚,加重解放軍封鎖成本,另外在人道主義層面不利於收復人心。尤其存在美日干預可能性,若不能「快刀斬亂麻」,台灣問題將日趨複雜。

第二種可能性:解放軍對臺進行「斬首」行動

正是因為臺海局勢的複雜性決定了解放軍一旦決定「攻台」,作戰行動一定會力求速戰速決,一舉打掉臺軍指揮中樞,使臺軍失去統一的指揮協調,目的是極大地削弱臺軍的戰鬥力,癱瘓臺軍的抗擊行動,重創台灣軍民的抵抗意志。因此針對台灣地區領導人及主要軍政領導人的「斬首」行動就可能成為解放軍首要攻擊目標。

今天兩岸軍方在做的軍事準備多是圍繞「斬首」行動進行的。目前在朱日和基地,解放軍已經在模擬攻佔台總統府的演習,同時臺軍在評估大陸「犯臺」模式時,也從2003年開始逐漸引入了「斬首」與「反斬首」概念。目前公開訊息中,普遍分析認為解放軍進行大規模戰爭很可能是以「斬首」行動拉開序幕。即使「斬首」無法遏制全面戰爭,但全面戰、立體戰也有較大可能以「斬首」開始,這將是戰爭的第一步。

解放軍「斬首」行動有兩種較大可能性,一是解放軍直接以飛彈遠端「斬首」或派出精銳部隊直接攻佔「總統府」。第一,屆時解放軍的「斬首」行動將首先以飛彈攻擊開場,對臺政治、軍事、通訊及交通等重要設施實施「精確飽和打擊」,癱瘓政軍決策中心;第二,隨後出動戰機及軍艦控制海空域,建立「空中和海上安全走廊」;第三,同時再派出小股精銳特種部隊插入臺北市博愛特區,包圍台灣「總統」官邸,以擴大「斬首」效果。

二是在臺灣總統或主要軍事指揮人員離開臺灣本島視察或出訪過程中實施「斬首」。例如2020年8月24日,台灣總統蔡英文結束在金門舉行的紀念活動後,下午13時56分從金門出發乘專機返回臺北。期間疑似有「未標明識別碼」的解放軍飛機在「海峽中線」以東盤旋,全部歷程長達173分鐘,兩機最近距離約200公里。若「斬首」行動一旦成功,大陸以武力為後盾談判,在沒有三軍統帥的情況下臺灣軍隊難以自主開戰。

結論來看,因為「斬首」傷亡較小,可操行性強,符合目前世界戰爭趨勢,因此解放軍、臺軍內部的演習都圍繞「斬首」為重點準備。這一方案可能單獨實施,也可能配合其他軍事作戰方案實施。

第三種可能性:區域戰爭 一場島外的有限海/空戰

儘管目前解放軍和臺軍的軍事準備多基於「斬首」進行,但因臺軍的軍事實力和抵抗意志對解放軍仍有「一戰之力」,若未出現「伊拉克戰爭式」的一觸即潰情況,臺海戰爭將會成為一場範圍控制在環島海空,對島內平民影響較小的區域戰爭,當然這取決於同步進行的「斬首」行動是否成功,也取決於島內臺軍是否放棄抵抗。

在這場區域戰爭中,解放軍火箭軍、海空軍將是作戰主力,中國軍隊的王牌「東風」飛彈將起到決定性作用。戰爭可分為四個階段。

台灣戰區劃分圖。(多維新聞製作)

第一階段:解放軍將首先進行第一輪飛彈打擊。東風系列飛彈將攻擊臺軍司令部地下指揮中心、第6軍團地下指揮中心、第8軍團地下指揮中心、第10軍團地下指揮中心、臺北松山機場、嘉義空軍基地、清泉崗空軍基地、花蓮空軍基地、屏東空軍基地以及各雷達站等戰略目標。在發起第一波打擊之前或同時,密集發射和調集偵察、遙感衛星以及長航時高空無人機,評估毀傷情況。臺軍大量部署的愛國者反導系統積極響應,應對東風的飽和攻擊。

第二階段:解放軍建立戰鬥巡邏區域,發起二輪飛彈打擊。電子對抗任務和預警任務在福建沿海建立起來,解放軍空軍將在浙江—福建—廣東一線分別建立戰鬥巡邏區域。第一波東風打擊後,解放軍會立即發起第二輪打擊,規模同第一輪,旨在消滅在第一輪打擊中留存的目標,如部分機場跑道、滑行道、變電站、交通樞紐(交流道)、橋樑隧道、廣播電臺等。同時解放軍會評估是否進行第三輪飛彈打擊,消滅第一、第二波打擊之後殘存和正在恢復的目標,確保所有被打擊目標在48小時內不能恢復使用。

第三階段:解放軍航母編隊出動,對臺包圍。遼寧艦、山東艦航母編隊開始分別向台灣東部、南部沿海機動,對臺的兩面夾擊態勢形成。此時臺軍大型雷達已經在兩輪東風打擊中遭到摧毀,臺軍的訊息化感知能力極大削弱,只能依靠美軍提供的軍事情報支持。在後續多次小規模的東風打擊之下,臺軍五大地下指揮中心最終全部成功摧毀,臺軍的指揮體系事實上已經癱瘓,所有的陸基雷達站被摧毀,除新竹、臺南機場(需登陸佔領)以外,所有的空軍基地跑道和滑行道全部摧毀,從而有效地壓制台空軍主力升空,解放軍空軍在臺海上空已經基本取得制空權。

第四階段:接下來,解放軍的新竹登陸部隊及其護航編隊、臺南登陸部隊及其護航編隊將開啟登陸作戰。屆時臺軍將缺少主要海空作戰力量,島內臺軍兵團放棄抵抗,解放軍和平登島。

解放軍此種攻台方式也被中臺美軍方認為可能性較大的方式。這種儘量不波及平民,將戰爭範圍控制在「海、空」的作戰形式,是解放軍「不對稱戰爭」思維的展現,最大程度強化了大陸軍隊在中短程飛彈領域的優勢,同時對於大陸後續接管台灣提供了武力震懾和人心保障。

第四種可能性:臺海發生全方位立體戰 解放軍進行登島作戰

經過多年發展以及美國的支援,臺軍並非弱旅,出現兩軍交戰一觸即潰的可能性極低,因此兩岸一旦開戰,臺海將發生一場全方位戰爭,解放軍被迫面臨登島作戰。在評估臺海戰爭風險和作戰模式時,解放軍對臺進行全方位立體戰是中美臺軍方和智庫目前都在做兵棋推演的主流作戰方式。預設,在「斬首」行動和海空遏制無效後,台灣抵抗大陸意志強烈,因此解放軍可能會進行全方位立體戰,展開登島作戰。結合各方分析,若解放軍發動登島作戰,屆時可能將有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解放軍向臺軍主要空軍基地發起彈道飛彈打擊,癱瘓機場跑道,阻滯台主力戰機升空,為迅速奪取制空權奠定基礎;向臺軍五大地下指揮中心和交戰區內所有雷達發起彈道飛彈打擊,癱瘓臺軍指揮中樞。此間,解放軍需進行預先火力準備,重點打擊臺軍指揮樞紐、雷達站、機場、港口、飛彈陣地等,以摧毀防禦設施、殺傷有生力量、破壞防禦體系、削弱反登陸防禦能力,由火箭軍、陸海空軍聯合實施。

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五種利益。(多維新聞製作)
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五種利益

第二階段:解放軍主力戰機抵達沿海戰鬥巡邏區域,並逐步將戰鬥巡邏區域向臺海中線推進,輔助攔截臺軍反艦飛彈;殲-20向台預警機發動奇襲確立制空權,掩護渡海作戰部隊,削弱台戰場態勢感知能力。

以上兩階段同「有限海/空戰」基本相似,重點從第三階段開始。

第三階段:解放軍新竹登陸部隊及護衛艦隊和臺南登陸部隊及護衛艦隊開始渡海作戰。遼寧艦航母戰鬥群向臺東機動,加強對臺灣的封鎖,同時拒止美日韓同盟可能的武力干預;參與登陸作戰的解放軍各部隊、裝備在海空力量的護航下,從台灣海峽進行航渡,清障掃雷艦開闢航道通路。按照已經公開的解放軍演習照片顯示,解放軍在海峽開闢兩條主要航道,即南部登島作戰群裝載航渡線和北部登島作戰群裝載航渡線,分別指向臺北和高雄。

第四階段:解放軍登陸部隊開闢登陸場,平面登陸和立體登陸同時進行。各型登陸艦抵達灘頭準備卸下作戰人員和重型裝備,兩棲攻擊艦搭載的運輸直升機進行人員機降和輕型裝備的投放等。

第五階段:鞏固擴大登陸場階段。此間,在掃清灘頭臺軍殘存火力後,為保障登陸兵力後續梯隊上岸,以及向臺軍防禦縱深進行攻擊所需依託的地域。

在向台灣島內推進時,就可能遇到的抵抗,特別是在城鎮進行的作戰行動之巷戰,解放軍不可能沒有相應準備,對解放軍與普通台灣人民來說,這是最危險的作戰方式。不過,此類戰鬥雖可能血腥,也是短促的作戰行動。正如解放軍在朱日和軍事基地演練的攻佔「台灣總統府」那樣,一旦這一目標達成,解放軍的登陸作戰也將告一段落,轉而進行到戰後的管理階段。

解放軍「武統」失敗的可能性分析

世界上沒有必勝的戰役,解放軍「武統」台灣也並非必勝之仗。解放軍武統失敗因素分析如下。

第一因素是登陸作戰的難度極大。美國對華軍力報告曾分析,解放軍有能力完成各種兩棲作戰行動,但存疑是否能夠對臺灣島實施全境登陸作戰。大規模兩棲登陸是一個極其複雜且難度非常大的軍事行動。其勝利取決於空中和海上優勢、在岸上迅速集結和保持給養輸送,以及連續不斷的支援。武力收復台灣的努力,會給幾十年來從未接受過實際戰爭檢驗的解放軍帶來壓力,並且將引起國際干涉。這些壓力,加上解放軍作戰力量的消耗、城市作戰和打擊叛亂行動的複雜性(假設解放軍成功登陸並突破臺軍防禦),使得「對臺灣島實施兩棲登陸作戰」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冒著巨大風險。台灣對加強基礎設施和強化防禦能力的投入,也可能會削弱大陸實現軍事目標的能力,即「武統」可能失敗。

第二因素是,台灣軍力本身並非白紙一張,一戳就破。根據世界軍力排名網「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公佈的全球火力指數(GFP)顯示,2017年臺灣全球軍力排名第19名,2018排名第24名,2019年排名第22名,2020年為第26名,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處於第二梯隊。

第三因素是,從戰略和地理形勢上,解放軍必須要解決「越過澎湖」這個問題。今日的澎湖已經被臺軍打造成了一頭「豪豬」,其防禦是臺軍固安計畫中的重要一環,根據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2020年3月《國防情勢月報》透露,澎湖戰略地位已超越金門、馬祖,在臺海防衛作戰中確有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作用,更是反制解放軍登陸台灣本島的重要屏障,且擁有偵測範圍達300公里以上雷達站,一旦失守,將弱化台灣西部防守,面臨無險可守的困境。

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駐紮的軍隊也是諸外島中戰力最強者,主要包括臺軍陸軍第503裝甲旅、反甲連、陸軍兩棲偵二連、海軍陸戰隊基地警衛營、陸軍第168步兵旅改編的防空炮兵群、海軍146艦隊、空軍「天弓」飛彈連與空軍IDF中隊等。如果解放軍對臺採取飛彈攻擊,澎湖對臺海防衛作用並不大;解放軍若對臺採取登陸戰,勢必經過台灣海峽,澎湖列島不僅是臺軍外島防禦戰略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還是反制解放軍登陸保衛台灣本島至關重要的一道屏障。

第四因素是,若解放軍「武統失敗」的情況,最大,也可能仍然是美軍對臺海戰爭進行全面高烈度介入干預。

美國對臺軍事統計表。(多維新聞製作)
美國對臺軍事統計表

除了台灣本身對於中國的歷史意義外,今天人們之所以關心臺海的軍事異動,實則是在關心中美兩強會否在臺海發生武裝衝突。作為中國崛起與美國霸權的戰略交匯點,台灣的戰略意義不是中印邊境、釣魚台能夠相比的。中國武統台灣若失敗,中國將會被徹底遏制在第一島鏈內,中國的發展空間將被全面壓縮。一旦成功,中國將衝出第一島鏈,整個太平洋格局將發生鉅變。因此,同樣為美國政治服務的美軍,面對今日的中美關係,也是將中國作為假想敵實實在在進行軍事準備。所動用資源之廣,所謀劃行動項目之密,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若有臺海之戰,對於中美兩國都是「國運」一戰。

那麼,一旦武統發生,美國若全面干預臺海解放軍能否應對,1996年的場景是否將再度上演?從軍事實力上來看,美軍仍然對解放軍有壓制性優勢。解放軍目前作為一支以防禦/反介入為主要目標的軍隊,在戰略投送能力和海軍航空兵方面仍然與美國差距太大。雖然在過去二十餘年解放軍的軍事裝備和理論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但是硬實力的差距鴻溝不是輕易能夠邁過的,目前解放軍沒有勝算打贏一場和美國同等戰場距離情況下的戰爭。

如果這場戰爭只是圍繞台灣島,依託地理優勢和「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完成,即使美軍參戰,今天的解放軍也很有可能打贏一場對美的不對稱戰爭。

兵棋推演只是基於部分軍事資料,在紙面上對於未來臺海局勢的一種設想,尤其解放軍的軍事武器及準備仍存在極大隱秘性,即使「武統」發生,戰爭過程及結果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設定好的劇本上演。況且,我們仍然要強調,最終,「武統」的選擇權是在臺灣,並非在大陸手中。大陸是把武統作為最後不得已選項,只要有可能和平統一,大陸必然會盡力爭取和平統一。正如一部偉大的戰爭電影的核心一定是「反戰」一樣,一場冷酷的兵棋推演背後,目的仍然是兩岸能夠重回和平軌道,不要讓戰爭硝煙在臺海上空飄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