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進入無人機時代 北約傳統軍事架構是否早已過時?

文/法廣
自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全面入侵以來,波蘭已多次拉響安全警報。但本周,約二十架俄羅斯無人機進入波蘭領空事件讓局勢再度變得緊張起來。此外,從周五開始,俄羅斯與其忠實盟友白俄羅斯啟動大規模聯合軍演。波蘭總理圖斯克說:「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我們從未如此接近衝突。」綜合當前形勢來看,完全可以認為,北約正面臨冷戰後首次重大歷史性考驗。
既然和平的目標已經變得遙不可及,那北約是否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或者說北約各國是否真正具備應對這種威脅的能力?
周五,北約秘書長呂特明確表態,將啟動一項名為「東方哨兵」(Sentinelle Orientale)的行動,以進一步加強在東部側翼的軍事防禦力量。法國、德國率先響應。法國已經宣布將派遣三架「陣風」戰鬥機前往,加強波蘭領空的防禦。德國方面也已決定參與,強化對該區域的空中防護。但值得注意的是,北約駐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美國將軍阿萊克修斯·格林凱維奇(Alexus Grynkevich)也透露,這次事件凸顯出歐洲現有的防空系統仍需進一步適應針對無人機的攻擊方式。
北約成立於70多年前冷戰時期,現有的軍事架構是否具備應對「現代化無人機威脅」的能力與成本效益不禁讓人存疑。波蘭軍方發言人稱,大部分闖入的無人機是一種極其廉價的固定翼無人機,由泡沫塑料製成,航程可達數百公里。這種無人機雖然造價低廉,但實用性強。相比之下,北約為應對此次事件動用了成本高昂的武器系統,包括F-35和F-16戰機、Mi-24、Mi-17、黑鷹(Black Hawk)直升機,以及「愛國者」(Patriot)防空系統等。參與這場聯合行動的國家包括波蘭、荷蘭、意大利和德國。如果波蘭判斷這些19架無人機構成實質威脅,這些武器系統已足以應對,事實上也是,部分無人機已被擊落。
但本次在波蘭使用的響尾蛇導彈(Sidewinder)造價高達數十萬美元,而它所擊落的俄制無人機僅值幾萬美金,性價比嚴重失衡不說,烏克蘭的戰場經驗還揭露了一個不得不接受的現實,我們已經進入高強度無人機戰爭時代,敵人的攻擊可以在數小時內集中釋放上百架自殺式無人機。這對傳統的防空系統提出挑戰,因為這些系統原本是為應對導彈和飛機設計的。法新社採訪的專家表示,與烏克蘭每晚面臨的威脅相比,波蘭這次只是一次小規模的試探。如果哪天真的像烏克蘭那樣,一晚面對600架無人機和導彈,那就真的是天佑北約了。這暴露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自冷戰結束以來,歐洲國家在防空領域長期嚴重投資不足,而現有的高端防禦系統又太昂貴,無法頻繁用於攔截廉價無人機。
那麼歐洲到底應該怎麼辦?其實,這一事件再度引發外界關注一個近些年來頻繁被提及的構想:在歐洲東部、與俄羅斯接壤的邊界線上建設一條「無人機牆」。這一次,推動這一設想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本人。她在幾天前的年度「盟情咨文」演講中強調:「我們必須回應波羅的海國家的呼籲,構建一道‘無人機之牆’。」 這個聽起來既響亮又模糊的「無人機之牆」的背後,實際上已有一個真實的計畫醞釀多月,目的是保護從挪威北部延伸到波蘭南部的超過3000公裡邊界線。該計畫首先將部署一整套無人機偵察系統,這些無人機將藉助人工智能運行,並輔以密集的地面傳感器網絡、衛星監控以及機動反制平台,用以偵測並干擾潛在威脅。如今,這一由德國主導的項目已彙聚了六個國家參與: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芬蘭和波蘭,因為它們都有與俄羅斯或其盟友白俄羅斯的邊界。
但技術有了,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統一協作。六國之間並沒有形成真正有效的協同機制。目前,每個國家都在各自開發自己的系統、使用自己的資源。而且「無人機牆」計畫確實頗具雄心,但是否真的能起作用呢?有分析人士稱,這只是一種表態的方式,一方面是向俄羅斯展示北約有能力應對,另一方面,是安撫本國民眾,讓他們看到保歐洲能保護邊界。但現實卻是,它並不具備真正的威懾價值。因為如果不制定反制措施,而只是加強防禦,那隻能算是被動應對。這種姿態也反映出歐洲對戰爭本能的恐懼。比如這次俄羅斯無人機侵犯波蘭領空的事件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歐洲並沒有做出明確、集體性的回應,甚至沒有對外公開表示那是一次敵對或蓄意的行為。當對方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時,就意味着下一次還會繼續來。
最後,只能說這場俄羅斯無人機引發的突襲,既是對北約防空系統的一次警告,也再次敲響了歐洲防禦能力亟需升級的警鐘。在戰爭技術不斷演進的當下,傳統的軍事思維和裝備配置,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